合作学习时机有讲究

2018-07-09 11:22万东
教师·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学生发展时机合作学习

万东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可以在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学习同种类型教材时,选择解题策略时,复习、梳理总结阶段,解答“思考题”时进行合作学习,从而使合作学习产生更好的效果,促进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时机;学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1-18

作者简介:万 东(1979—),男,小学高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 合作学习即“在共同的学习组织中协同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小学数学日常教学过程中,合作式的学习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学的有序进行,创设和谐民主的氛围,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能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去参与学习,彼此互相交流和沟通;能够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精神,尽可能缩小两极分化,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提高教學质量。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已经成为教师经常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一种教学方式,但是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而应根据教学内容及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那么,在什么情况下开展合作学习呢?

一、操作实验、探究问题时合作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许多数学知识需要学生动手实验,这些数学实验操作可以使抽象的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分散知识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感受数学的乐趣,避免了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在通过分析实验的结果去发现、探究总结规律的过程中,有时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就需要组织合作学习,发挥集体的力量。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公式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拿出准备好的边长是1厘米的正方形卡片,四人小组合作摆出3个不同的长方形。然后一起看一看摆成的每个长方形的长是多少厘米、宽是多少厘米,用了多少个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分别填写在下面的表格里,填好之后观察这些数据之间有什么关系。

接下来,学生开始操作,记录、观察、交流。在全班汇报中,第一个小组发言中说长方形面积的平方厘米数字与所用卡片的个数的数字相同;第二个小组说长方形的面积=长×宽;接下来有的小组还说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长=宽,紧接着就有后面的小组补充还发现了长方形的面积÷宽=长。我对学生们的发现给予了肯定。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了长方形的面积和长、宽之间的关系。在整个学习中,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不是教师直接传授给学生的,而是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自主获得的。学生们除了小组的合作、交流、发现规律,给课堂带来了活力,还懂得了学会合作、资源共享。

二、学习同种类型教材时合作学习

教师在授课之前要认真地对教材进行分析,根据所教知识类型的特点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安排。如在学习苏教版数学第六册《平移和旋转》这一部分内容时,在学习平移的时候按照出示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合作学习—交流—举例来学习,通过学习学生感觉到原来物体直上直下,或者是水平方向移动或者是斜角的,只要是直的、有一定方向运动的物体都可以看作平移,从而认识物体平移运动的特点。在学习“旋转”这一部分内容时,教材的编排和平移的内容是一致的,在教学时,出示书中的图之后,出示学习问题:①电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的指针分别是怎样运动的?你能用手势表示这些运动吗?②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学生先自学,然后小组合作进行讨论,在全班交流环节,互相补充,从而真正掌握了旋转是围绕一个点转动这一特点。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变化,教学层次有梯度,同时学生也由“被动学”到“主动学”,更加投入到学习过程中。

三、选择解题策略时合作学习

当学生在独立学习或解题时,常常会遇到似曾相识但又不清楚、不能立即解答的问题,这时学生往往对自己的解法产生怀疑,希望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中得到验证,希望从他人的发言中得到启发,就会产生一种强烈的交流欲望。这时,安排合作学习效果最好。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画图》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例1:“梅山小学有一块长方形的花圃,长8米。在修建校园时,花圃的长增加了3米,这样花圃的面积就增加了18平方米。原来花圃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产生“画图”的需求后,我不是把现成的图画好展示给学生看,也没有立刻进行画图的指导,而是把主动权让给学生,让学生独立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尝试画图,允许他们以自己的理解去完成或对或错的示意图,有困难可以同桌讨论,给学生较大的探究空间。通过巡视,教师更容易发现学生画图时哪里最有困难,然后再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全班交流辨析理清正确的画法。教师在此过程中适时加以点拨,让学生在倾听与修改自己的示意图的过程中逐步掌握用画图的方法整理信息。这个过程虽然耗时较多却价值斐然,学生在一系列的探索与交流活动中真正体验了画图的方法,感悟到了画图的策略,发展了思维,收获了思想。

四、复习、梳理总结阶段合作学习

在数学的复习和梳理总结阶段,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在学生已经理解和形成概念以后,引导他们对学过的有关概念进行归类,既要注意概念之间的相同点和内在联系,把相关概念沟通起来,强化、巩固和深化概念间的纵横联系,加强概念复习的条理化、系统化;又要注意概念之间的不同点,把有关概念严格地区分开来,不至于引起混淆和知识间的负迁移。而在传统的小学数学复习的模式中,大多是教师讲解、学生听,结果是虽然教师讲得辛苦,自我感觉已经面面俱到,但学生在做题时仍然是错误百出。究其原因,应该有很大一部分是学生没有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还不会融会贯通,所以思维不开阔,仅停留在新课学习的基础上。这时教师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小组成员通过互检、互评、互测,进行互教、互学、互帮,最后达到补缺补漏、综合提高,同时解决差异的问题。

五、解答“思考题”时合作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从学生实际出发,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促进对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常常会安排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例如,教材中有这样的一道思考题:用载重2吨和载重3吨的货车各一辆运13吨苹果,可以怎样安排?这一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当学生给出答案时,教师可安排合作学习,让学生把自己的结论展示出来,这样每个学生都从别的同学那里看到解题的另一个角度,体会到在数学解决问题中的结论有可能不止一个,培养学生全面考虑问题的好习惯。

总之,要有效地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就要根据具体情况,把握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创设和谐平等的学习环境,激发合作兴趣,适时为学生搭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同时,我们还应认真研究与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互补性的其他教学方法,将各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小组合作学习产生更大的效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纪振辉.浅谈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5(9):224-225.

猜你喜欢
学生发展时机合作学习
两个人结婚的最好时机
畅想 把握每一次时机跨越成长
师生互动4时机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作战的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