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趋势下河北省科技创新能力研究

2018-07-12 11:23
中国市场 2018年6期
关键词:京津科技进步河北

高 原

(河北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1)

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的推进,河北省积极与京津进行对接,以“为京津服务、促河北发展”为宗旨,积极促进河北省科技创新工作的开展,不断优化科技创新政策环境;着力打造科技创新载体,积极构建互联互通覆盖全省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大力培育产业创新链条,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在京津冀协同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长期以来,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影响,三省市创新能力水平落差较大,河北与京津差距最为明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短板”。

1 京津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1.1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

据2015年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显示,2014年北京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52.61,在全国居第3位,天津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34.15,在全国居第7位,而河北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效用值为20.89,居第22位。京、津、冀三省市区域创新能力差距明显,北京综合效用值是河北的2倍多,天津是河北的1.63倍,北京、天津在全国处领先地位,而河北省处于中下游水平。

1.2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

全国科技进步监测报告(2015)显示,2014年北京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83.43,居全国第2位,天津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81.43,居全国第3位,而河北省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44.37,居全国第24位,从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看,北京和天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6.49),为第一梯队,河北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3,为第三梯队。

综上,从区域创新能力和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两个角度考察京、津、冀三省市的科技创新能力差距较大,所处等级层次差别较明显,北京、天津创新能力较强,属于发达地区,而河北创新能力弱,属于薄弱地区。

2 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创新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

2.1 科技创新资源分布不均衡

京津冀是我国科技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汇聚了全国1/4以上的著名高校、1/3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2/3以上的两院院士,但绝大部分科技创新资源都集中在京、津两地,在河北省的较少,河北省113所高校中仅有1所被列入国家“211工程”,还不在河北省境内,在全国高校排名中,燕山大学和河北大学排在前100名,但分列第79位和第92位;科研机构105个,还不到北京的1/3,R&D人员总量仅是北京的1/20,高端领军人才极度匮乏,省内两院院士仅15人、“千人计划”人才仅31人;缺少研发能力强、具有自主品牌的创新型骨干企业,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少,截至2015年年底,河北省科技型中小企业2.87万家,而北京是河北的12.42倍,天津是河北的2.55倍。因而,河北省与京津存在较大的资源禀赋差距,若不能合理配置,实现创新资源在区域内共享和自由流动,就不能真正形成京津冀协同创新发展格局。

2.2 科技创新投入差距较大

近年来,河北省科技投入呈增长态势,但无论是绝对量还是相对量都与北京、天津存在较大差距。从绝对量上看,2015年北京的财政科技拨款是河北的5.5倍,研发投入总量是河北的4倍多,天津的财政科技拨款和研发投入也远远高于河北,分别是河北的2.1倍和1.48倍。从相对量看,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差距更为明显,河北省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比北京、天津分别低4.8个、1.88个百分点,河北省的研发投入强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第20位左右,而北京、天津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在全国名列前三。河北省科技投入偏低,与京、津两地形成鲜明落差,是河北省科技发展缓慢的根本所在,也是京津冀协同创新的重要阻碍。

2.3 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衔接不畅

由于河北省自身发展特点以及与京津有较大差距等原因,在政策上未实现与京津有机衔接,鼓励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措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有关资质互认,政策优惠等还未在京津冀地区实现统一,阻碍了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创新创业配套设施、平台搭建、服务机制等不完善,也大大减弱了京津企业和高层次人员来河北创新创业的积极性。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是创新得以扎根发芽、繁茂旺盛的沃土,因此,京津冀要实现协同创新发展必须建立完善的区域创新政策环境。

2.4 科技创新成果产出无法近地转化

由于河北省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不够完善,缺少相关配套服务等,对北京和天津先进技术、先进成果吸引力不够,河北企业自己拥有的先进技术和成果无法转移或转化,造成了河北省科技成果产出数量少,成果水平和转化效率低的局面。2015年河北省专利申请量4.4万件,比北京少近5万件,比天津少3.6万件;京津冀区域内技术承接能力不强,2015年北京技术成交额达到3452.6亿元,占全国的近40%,但河北与北京技术成交额还不到北京技术成交额的2%,另外,全国应用性科技成果转化率约为25%,而河北仅为15%左右。

3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提升河北省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京津冀区域创新协同机制

京津冀发展落差较大、资源统筹较差、产业协调较难,要实现京津冀协同创新,促进京津冀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关键在于建立京津冀区域创新协同机制。一是突破政策和体制机制障碍,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一盘棋”来抓,从重点科技工作、重点科技事项、重点科技活动、重点科技项目的安排等方面,形成有效衔接、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运行机制;二是创建京津冀省市长联席会议制度和京津冀城市协调会等平台和区域合作组织,加强各方的对话协商;三是建立京津冀协同创新政策体系,在税收、土地、财政、金融、人才等方面实现政策一体化,将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先行先试政策,逐步延伸至京津冀区域科技城(园)高新区、中关村合作园区;四是推动建立京津冀科技企业、产品、机构等资质互认制度,将京、津、冀三地政府各自批准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成果、高新技术产品、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中介机构等,在政府采购、税收减免等方面享受当地同等的优惠政策。通过协同机制,采取循序渐进的战略,逐步扩宽合作的领域,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3.2 推进京津冀技术转移机制

加强京津冀之间技术交易,解决京津技术成果跳越过河北,到江浙、珠三角等一带转化的现象,京、津、冀三地应构建区域内技术转移机制,加快京、津、冀三地技术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加速京津技术向河北的输出与落地转化。一是组建三地技术转移中心、孵化器、加速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等机构的创新服务联盟,围绕成果筛选、中试孵化、集成、市场化开发、投融资等创新链条,为企业提供“一站式”创新支持服务。二是争取科技部与河北联合设立成果转化基金,促进京津高端成果在河北省转移转化。三是推动京津冀技术市场一体化,积极创建国家技术转移河北分中心,以技术产权化、转让市场化、交易网商化为重点,加快建设与京津互通互融的科技大市场。

3.3 加强科技资源共享

加强京津冀科技资源共享和流通。一是鼓励京津的科技人才和成果向河北流动,积极推进京津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到河北建立分校、分支机构和分公司等,带动河北的创新能力建设,促进京津冀科技资源的合理流动。二是建立京津冀科技创新大平台,三省市的平台纳入京津冀科技创新平台中,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孵化器、中试基地、科技数据库和研发设备等相互开放,实现资源的共享,实时调配。三是推进区域内科技文献、科技信息、专家库等科技资源联网,实现基础性科技资源的共享。四是推进区域技术市场、技术中介的联网,联合举办科技博览会、交易会、项目推介会,实现科技成果交易转化一体化。五是聚焦协同创新、立足互联互通,共建一批科技园区、共建一批产业创新基地、共建一批众创空间、共建一批成果转化基金、共建一批技术交易市场。

3.4 推进科技大市场建设

搭建以承接京津技术和产业转移为重点的交易服务平台、成果转化平台、支撑保障平台,推动技术产权化、转让市场化、交易网络化;推进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对接,加快科技支行、科技保险、风险投资等服务机构建设,大力推行科技小额贷款、知识产权质押贷款、股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放大政府资金使用效果;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设立专项资金,引导社会加大投入,加强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载体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3.5 注重高端科技创新人才引进

建立京津高端人才“智力库”,把“揽才”的重点目标锁定在掌握重大科技项目核心技术,具有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经历,能够引领和带动某一专业技术领域科技发展的带头人。对这些学科技术领军人才,制定特殊政策,开设针对京津人才引进的服务窗口,做好职称、就业、社保等服务工作,吸引更多的高端科技创新人才来冀投资兴业。

[1]王盼盼.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发展战略分析 [J].经济论坛,2010(8).

[2] 张换兆,霍光峰.京津冀区域科技创新比较的实证分析 [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

[3] 中国科学发展战略研究小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2014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4] 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及综合评价课题组.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R].2014.

猜你喜欢
京津科技进步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2018年河南省水利科技进步奖励项目
科技进步有力推动了煤炭工业生产方式转变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中国建材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孙婷婷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下城区:建设科技进步先进区
The Shortage of Wa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