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高校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研究

2018-07-15 03:07聂欢密
运动 2018年16期
关键词:体育类生源前景

聂欢密,邹 华

(大理大学体育科学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云南省5所高校(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昆明学院、大理大学)2013级体育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文献库查阅与就业意向研究有关的论文,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设计出关于《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问卷。在实施问卷调查前,请10位专家对问卷的有效性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有效或非常有效”的占90%;信度检验采用重测法,选取30名毕业生进行重测,2次测试结果相关系数r=0.89。发放问卷共计300份,回收280份,有效问卷275份,回收率93%,有效率98%。在这次抽样调查中,毕业生的生源地类型分别是城市占13.1 %、县镇占28.0%、农村占58.9%,云南省高校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生源地来自农村的比例很高。经统计调查样本发现,性别分布状况是男性占75.3%,女性占24.7%,男性多于女性,这是由于体育类专业的特点决定高校体育类专业招生人数男生普遍大于女生。

1.2.3 数理统计法 本研究运用Excel 2003对问卷调查所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

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有一般和乐观的共占48.8%,不乐观的占47.6%,不清楚的占3.6%。云南省高校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较大,学生认为顺利就业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有部分学生存在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完全了解、对就业存在盲目乐观的现象。结合性别来看,男性毕业生不乐观的比例是45.4%,而女性不乐观的比例是54.4%。这说明体育类女性毕业生的乐观程度远低于男性毕业生。

结合生源地与就业前景调查发现,生源地区对毕业生就业前景有显著差异,来自城市的体育类高校毕业生对就业乐观的比例较高,占30.6 %;而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乐观程度明显低于城市学生,分别占13.0%和4.9%。在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方面,县镇毕业生的比例最高,为51.9%;不乐观的选项显示农村学生比例最高,占61.1%。整体上看,体育类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是,城市毕业生较为乐观,不乐观是少数;县镇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一般态度比例最高,农村毕业生对就业前景持不乐观的占调查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此现象值得引起注意和重视。

2.2 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位期待

调查发现,云南省高校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职位期待多集中在体育教师、健身教练、国家公务员,分别占到38.5%、24.4%和20.3%,其他(包括创业、当兵)形式就业的比例为5.1%。这说明大部分毕业生还是想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职位,学生认为教师工资、稳定性和福利都接近公务员,毕业之后进学校当体育教师,是最理想的工作。还有部分学生愿意在健身俱乐部从事健身教练职位,他们认为这是一项高收入且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能够更大程度地锻炼自己的能力。

2.3 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期待

调查发现,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就业地区期待中以非省会城市居多,占调查总人数的40.7%;其次是乡镇或农村及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百分比分别为28.7%和22.5%。由于云南省体育类专业毕业生生源大部分来自乡镇和农村,从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自己就业地区有正确的期待,选择非省会城市的地级市和区县的占大部分。结合性别来看,性别与就业地区期待有一定的关联。男性毕业生选择非省会城市工作高于女性,占男性总调查人数的43%,较女性高出近10%,而女性选择乡镇或农村就业所占比例较高。

2.4 体育类专业毕业生收入期待

调查发现,大部分大学生对将来就业的月薪期待属于一个正常的期待值,少部分大学生的月薪期待值存在问题。体育类专业毕业生共同期待的月薪是3 000~4 000元,占调查总人数的53.8%;有26.8%的毕业生期待就业月薪在4 000元以上,相对偏高。

2.5 体育类专业毕业生求职信息获取现状

调查发现,毕业生通过网络及其他媒体获取求职信息占调查总人数的38.1%;其次是通过参加校园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中心这2种方式获取求职信息,分别占到24.7%和15.5%;有8.9%的人选择家人、亲朋好友的引荐而获取求职信息。结果显示,网络及其他媒体是大部分体育类专业学生选择获取就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他们认为通过浏览网络信息,在网上投递简历是比较快捷、方便的求职方式;还有部分体育类专业学生通过参加人才招聘会,希望面对面地了解就业岗位并选择求职;而通过学校就业部门获取求职信息仅占调查总人数的8.0%。这也说明高校在大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方面表现的比较落后,需要引起高校就业部门的重视。

3 对 策

3.1 加强就业形势认知,注重就业导向

体育类毕业生应认清当前就业的形势,与社会接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知识水平,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综合素质。应注重学校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通过就业指导,更多了解激烈竞争的就业现状,从主观上降低就业的期望值、重视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尽早适应社会。

3.2 转变就业观念教育,建立正确价值观

体育类专业毕业生要想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就必须调整和转变自己的就业观,放弃不切实际的虚荣心和依赖想法,树立大众化的就业观,正确对待就业。改变必须选择对口专业、事业单位或高薪、高待遇的大城市就业的理念,树立志在四方的抱负,到“最需要人才”的地方,如中小城市、农村、基层、西部省区去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4 结 语

大学生就业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是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短时间招生规模过度造成的现象,需要一个消化过程。解决大学生就业需要政府、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个体的共同努力,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重视下,政府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通过高校、用人单位的协调配合,大学毕业生一定会顺利实现就业。

猜你喜欢
体育类生源前景
新形势下提升传统本科专业生源质量的思考和认识
天基物联网关键技术及应用前景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农业好前景 品牌来引领
粉煤灰综合利用进展及前景展望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新零售咖啡”前景几何?
两类生源高职生的比较及对教育教学的启示①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跨省生源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