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境游安全信息资源建设研究

2018-07-15 06:04刘莹莹
文化产业 2018年9期
关键词:一带旅游资源

◎刘莹莹

(郑州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1)

旅游安全不仅是旅游活动质量的重要保证,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推进中国旅游国际化发展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各国国情差异较大,国家政局、治安、自然灾害、公共卫生等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当地的旅游安全系数,当地法律法规、宗教习俗等内在因素也影响着游客出游体验和安全系数。旅游安全事件触发因素的差异化和隐蔽性使得“一带一路”沿线出境游安全形式不容乐观。以印度尼西亚为例,据不完全统计,在2016年至2018年两年内,仅外交部官方网站公布的安全事件造成的人员伤亡数就高达数千。通过对安全事件引致因素的分析,主客观信息资源建设不到位导致游客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安全事故占比就高达45.55%。加强建设出境游安全信息资源无疑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一、学术界研究现状

(一)学术界对“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

随着“一带一路”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创作出大量研究成果。王术森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主要安全问题研究》中认为,当前国内学界对“一带一路”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对“一带一路”提出背景和战略意义的研究;对“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空间分布的研究;对“一带一路”合作基础的研究;对“一带一路”合作内容的研究;对“一带一路”面临风险与挑战的研究;对“一带一路”合作现状、趋势以及政策建议的研究[1]。吴文聪在《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区域地缘安全形势》一文中对“一带一路”面临的安全问题做了分析,受制于篇幅,文章对“一带一路”各地区安全问题的分析较为有限[2]。

根据以上分析,当前学界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安全问题的研究并不充分。目前,大多数学者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等多个层面对“一带一路”倡议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做出大量研究,但大多只是概述性、宏观的分析,缺乏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出境旅游安全信息资源建设等微观层次的研究。

(二)学术界对旅游安全问题的整体研究

学术界对旅游安全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旅游安全真正作为科学问题加以探讨则是在本世纪初,2007年以来,专论旅游安全问题的文献迅速增加,篇名中包含旅游安全的论文年均发布量为21.6篇。然而,国内学者对旅游安全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量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成果尚未引入我国旅游安全研究中[3]。在内容上,多表现为从旅游学角度对旅游安全具体层面的个案考察,视野不够开阔,无系统研究;在研究手段上,方法较为单一,多是定性研究,描述性和低水平重复性工作多,真正深入的理论分析和跨学科研究很少。

以“旅游安全”为关键词,从CNKI中检索出341篇文献,并从中挑选出103篇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论文进行分类。学者们对于旅游安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安全事故的类型、引致因素以及相关建议等方面,且偏重理论,事故类型的划分、引致因素以及相关建议也都大同小异且较为宽泛,对实际问题的关注度不够。再者,学者的研究重点偏向国内,对于出境游客安全问题的探讨较少。值得注意的是,在研究出境游客安全的文献中,仅有五篇涉及到“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出境游安全问题,且只停留在“安全事故的类型”“引致因素”“建议措施”等较为基础的层面。

二、产业界信息资源建设现状

(一)旅游门户对目的地安全信息的采集组织

通过对旅游网站、APP等第三方机构的访问以及查阅相关论文,发现其对目的地安全信息的采集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更谈不上对信息的组织与展示。各大旅游网站、APP对目的地的信息搜集侧重于热门景点的推荐、门票价格、旅游路线规划和住宿费用等方面,少部分在旅游攻略中简单提到目的地的签证指南、旅行常识等信息。在组织与展示方面,各大旅游网站、APP对类目的设置较为随意,各类目之间关系模糊,仅有的一些安全信息往往处于二级或者三级类目之下,位置较为隐蔽,对于搜索能力薄弱、没有相关专业背景的普通游客来说起不到应有的提示作用,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

(二)企业出境游安全信息服务情况

运用与以上相同的调查方法,可了解到部分旅行社及旅行APP有针对游客的安全提示,但大部分内容仅限于针对特殊人群、危险性户外运动人群的相关建议。如美团针对病患者、老年人、儿童进行的温馨提示,携程推出的《高风险项目警示》,这些措施对安全事故的预防有一定的帮助作用。另外,有些APP上涉及“游客保障”栏目,也仅仅是关于 “订单生效”“订单赔付”等与企业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总体来说,旅游网站、APP对游客的安全提示工作尚处于初步阶段,其内容、质量仍不尽人意。

三、出境游安全信息资源建设相关建议

游客是旅游安全的主体,作为出境游安全信息资源的主要用户,其对目的地安全信息的获取情况和风险防范意识对安全信息资源的建设有着关键作用。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出境游客的风险防范意识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以此对我国出境游安全信息资源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表1 国内热门旅行网站出境游安全信息建设情况

(一)境外安全信息资源的建设类型

在对风险认知程度的调查中,出境游客对目的地的认知情况较为广泛。通过加权计算后,认知了解程度由大到小分别为:社会治安、自然灾害风险、地区安全局势、法律法规、宗教禁忌、疫情。排名较后的“宗教禁忌”和“法律法规”与预想相差较大,折射出我国境外旅游者强调自我享受的同时忽略了与当地人文环境的融入,深层次分析得出,诸如“宗教禁忌”这一本身与安全没有必要联系的信息,在客观与主观因素的双重作用下,在“一带一路”出境游的特殊情境下,其外延得到扩大,成为安全信息资源建设中必不可缺的一类信息。因此,境外安全信息资源建设的类型应包括以下几种:目的地安全局势概况、自然灾害信息、社会治安状况、疫情,与我国差异较大的法律法规、风俗习惯与宗教禁忌、天气状况、穿衣指南、保险产品入口、一键式使馆联系入口等。

(二)境外安全信息资源的建设主体

得益于近年来自媒体的兴起以及社交平台的横纵拓展,信息了解渠道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但由于信息渠道针对性、系统性较差,缺乏整合,信息获取渠道仍处于缺乏局面,46.6%的受访者因此觉得无从下手获取信息,也由此出现了另一窘迫局面:获取信息渠道还停留在传统方式,如旅行社和熟人介绍。当对“您最希望从哪里得到出国旅游的安全提醒信息”进行提问时,受访者把平台定位到了APP(41.1%)和相关网站(34.9%),两者都与互联网时代的潮流息息相关。因此,分析设计新的网络媒介以及进行境外旅游信息资源建设在当下 极具紧迫性。

(三)境外安全信息资源的建设方法

经调查发现,出境游客在获取信息时除了渠道缺乏,还有信息量大无从选择、查询信息与目标信息不符等问题,一系列问题显示出建立一个系统性、全面性的境外旅游信息平台刻不容缓。结合目前国内各大旅行网站出境游安全信息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经分析得出,在出境游安全信息的组织与揭示方面,应该对其进行规范,保证类目设置的合理性,明晰上下级类目之间的关系,避免交叉重复给用户造成的“信息迷失”困扰,同时也应注意子类不应过多,即网页的链接级数应保持两至三级,节省用户收集相关信息的时间。例如,服务产品应与热门景点、价格信息等作为一级类目,并按照从预防服务到应急服务的逻辑顺序分布,同时,在上述服务产品的类目之下,应设与其有包含关系的子目。另外,在页面设计方面,也应广泛征求用户的意见,保证界面友好性,使用户能够方便迅速地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

四、结语

现从信息资源建设角度对“一带一路”出境游安全问题提出建议,旨在从根源预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跨境救援成本增加的情况,节约国家救援队的人力、物资。加强出境游安全信息的建设,降低出境公民安全事故率,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更是对“一带一路”政策的积极回应。

猜你喜欢
一带旅游资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旅游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