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干扰素与炎唬宁联合治疗手足口病对患儿血清细胞因子、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

2018-08-07 01:29宋琳贺郎秋方志雄贾晖
当代医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口病干扰素炎性

宋琳,贺郎秋,方志雄,贾晖

(湘潭市中心医院感染内科,湖南 湘潭 411100)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发于儿童群体的传染性疾病,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口腔、足、手等部位有小溃疡或小疱疹产生,并伴有低热、厌食、口痛等症状。手足口病的感染途径主要为接触和呼吸道传播,该疾病具有传播速度快,感染性较强等特点。有20多种肠道病毒会诱发手足口病,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 A16)最为常见。患病后,大部分患儿一周左右即可自愈,部分患儿会引发并发症,例如无菌性脑膜脑炎、肺水肿、心肌炎等。病情严重的患儿,将导致死亡,即使存活也会留下后遗症,严重损害患儿身体健康[1-3]。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是医疗工作者们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本次本院选取两组手足口病患儿,通过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效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选取的92例手足口病患儿在血常规检查中白细胞均表现异常,临床症状表现为口腔、足部、手部有疱疹出现,严重者甚至出现溃疡。所选患儿均符合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4],且已排除有肺炎、脑膜炎、心肌炎以及各类先天性疾病患儿。本次研究已通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且患儿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92例患儿于本院接受诊疗的时间为2016年1月~2017年2月,依据抛硬币的方法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46例)和参照组(46例)。治疗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1~5岁,平均(3.11±0.73)岁;病程 1~5 d,平均(3.07±0.46)d。参照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 1~4岁,平均(3.24±0.52)岁;病程 1~4 d,平均(3.12±0.31)d。通过对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病程等)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备可行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给予如退热、口腔痛的局部处理等常规治疗方法,且实施加强隔离、预防并发症、调节饮食等护理措施。参照组在该基础上通过干扰素进行治疗,其用法用量为:α-2 b干扰素(苏州新宝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9980006)8万U/kg,1次/d,肌内注射。治疗组在参照组基础上添加炎琥宁进行治疗,其用法用量为:炎琥宁(广州万正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5334)10 mg/kg溶于5%葡萄糖溶液中,1次/d,静脉滴注。治疗5 d后,分析比较两组患儿的免疫球蛋白水平、血清细胞因子以及临床疗效。

1.3 观察指标 分别于治疗前后抽取两组患儿4 ml的外周静脉血,将其分别放置于抗凝管和干燥管中。通过免疫比浊法对免疫球蛋白水平进行检测,其检测指标为IgA、IgG、IgM;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对血清细胞因子进行检测,其检测指标为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TNF-α,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书进行有关操作。

1.4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用药1~2 d后,患儿手足口部位疱疹有明显好转,体温恢复正常;有效:用药2~3 d后,患儿手足口部位疱疹部分好转,体温恢复;无效:用药3 d后,患儿手足口部位疱疹无好转,体温得不到稳定控制。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 用药前,治疗组和参照组的免疫球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5 d后,采用干扰素与炎唬宁联合的治疗组,其免疫球蛋白指标IgA、IgG、IgM均明显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免疫球蛋白水平对比(x±s)Table 1 Comparison of immunoglobulin levels of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对比 用药前,治疗组和参照组的血清细胞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用药5 d后,采用干扰素与炎唬宁联合的治疗组,其血清细胞因子IL-1β、IL-6、IL-10、TNF-α均明显低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细胞因子对比(x±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cytokines of two groups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

2.3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 用药5 d后,参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1.74%,采用干扰素与炎唬宁联合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48%,参照组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治疗后总有效率对比[n(%)]Table 3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n(%)]

3 讨论

临床研究表明,多种感染性疾病的产生都会导致炎性细胞因子的大量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改变与病情的发展和预后有着紧密的联系,严重发展甚至会引发患者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5-6]。手足口病在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人体中的单核细胞、肺巨噬细胞、B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受到刺激,产生大量的IL-6、IL-1β和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IL-6是一种可作用于多形核中性粒细胞,造成细胞损伤的潜在炎性因子。IL-6可以导致人体产生比较刺激的炎症反应,如果不能及时控制IL-6的发展,将会导致患儿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和严重的低血压症,甚至引发患儿死亡。IL-1β是一种早期出现,能够引发抵抗炎症和免疫反应功能启动的炎症细胞因子,该细胞因子在患儿体内的高表达将会导致热炎症反应的产生,其免疫调节功能广泛。TNF-α是一种能够对炎性造成损伤,对其他细胞因子的表达有着关键性作用的细胞因子。TNF-α在感染性疾病中表达性高,它的释放高峰期会比IL-6提早。在炎性反应过程中,强烈的刺激将导致一些特别的细胞因子产生中和分子,例如TNF-α受体和抗炎因子IL-10就具有下调宿主炎性反应的作用,其可以导致代偿性机体抗炎反应综合征的产生。IL-10是一种由巨噬细胞、Th2细胞和B细胞分泌产生的细胞因子,能够抑制因巨噬细胞、T细胞、淋巴细胞的分泌,而导致前炎性细胞因子的释放,其可以有效降低前炎症反应。IL-10还可对细胞免疫应答的产生起到负向调控作用,当人体内的IL-10因子明显表达时,将会对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起到抑制作用。感染性疾病患儿中IL-10的水平要明显高于正常人。有研究表明,炎性和抗炎因子在手足口病患儿体内的高表达,会导致患儿体内出现炎性以及抗炎性的激烈反应。肠病毒71和柯萨奇病毒A16袭击患儿后,会通过刺激患儿体内的B细胞,而引发Ig抗体的产生,引致宿主细胞膜原来的抗原结构产生变化,导致病理免疫反应。患儿感染手足口病后,体内的Ig将会迅速被消耗,患儿机体的免疫反应会受到抑制。有研究表明,手足口病会导致患儿免疫功能的紊乱和降低[7-8]。

干扰素是由DNA重组技术合成,能够导致细胞表面与特殊膜受体相结合,对DNA和RNA病毒起到抵制作用,阻止感染病毒中的细胞对病毒进行复制的一种水溶性蛋白质。干扰素具有提高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广谱抗病毒的作用,其主要通过增强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原有活性,诱导机体分泌大量的淋巴细胞,提升机体的抗病毒能力,从而起到消灭病毒的作用。因此,临床上通常用干扰素来提高手足口病患儿的细胞免疫力,加强对病毒的抑制,促进患儿身体的康复。随着干扰素的广泛应用,临床发现其治疗手足口病的效果并不理想[9-10]。本次研究中,单一使用干扰素治疗的参照组患儿中的血清细胞因子虽然有所降低,但和正常水平比较,还有一定差距,免疫球蛋白水平也没有显著提高,总有效率仅为71.74%。这也说明,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中,单一使用干扰素效果并不理想。炎琥宁是一种对穿心莲中的提取物进行酯化、脱水、成盐精制而成的药物。炎琥宁对机体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有促进作用,能够抑制肌苷酸-5-磷酸脱氢酶的产生,阻断肌苷酸氢转化为鸟苷酸的过程,有效抑制DNA和RNA病毒的合成。炎琥宁具有镇静、提高肾上腺的皮质功能、清热解毒、抗感染的功效,因其提取物是中药穿心莲,所以毒副作用比较小,对于患儿来说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有临床研究显示,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中,炎琥宁、干扰素联合使用能够显著提升免疫球蛋白水平和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本研究数据显示,炎琥宁、干扰素联合的治疗组中的免疫球蛋白水平指标IgA、IgG、IgM均显著高于参照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IL-1β、IL-6、IL-10、TNF-α均显著低于参照组,且总有效率达到93.48%。

综上所述,在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中,炎琥宁、干扰素联合可以提升患儿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有效缓解患儿病情,其是一种效果优异的治疗方案。

猜你喜欢
口病干扰素炎性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体会
手足口病那些事
警惕手足口病
肠道病毒71型感染所致危重症手足口病的诊治分析
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特点及治疗
炎性因子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雾化吸入γ干扰素对免疫低下肺炎的疗效观察
干扰素α-1b治疗成人麻疹疗效初步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