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评价

2018-08-07 01:29魏建华
当代医学 2018年21期
关键词:利巴韦疱疹病患者

魏建华

(凌源市中医院儿科,辽宁 朝阳 122500)

手足口病属于一类传染性疾病,发病率较高,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1]。近年来,随着我国新生儿不断增多,从而导致我国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病率呈逐渐上升趋势,且感染人群均为<5岁儿童,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危以及日常生活[2]。该疾病的早期症状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后逐渐发展成为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心肌炎等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危害。目前临床上对于该疾病常采取利巴韦林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因此不被临床应用[3]。因此,本文对2016~2017年收取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进行客观的研究,并选择一项合理的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本院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收取例数90例,收取时间为2016年5月25日~2017年6月28日,将90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患者年龄2个月~6岁,平均(3.21±0.55)岁,男29例,女16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个月~7岁,平均(3.59±0.32)岁,男28例,女17例。两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性别、年龄等各项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家属均同意本次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所有患者临床表现均为手足口等部位出现疱疹;③所有患者均伴有体温升高症状;④临床症状均符合我国实用儿科学中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

排除标准:①伴有肺炎、心肌炎以及脑膜炎等疾病;②临床资料不完整且依从性较差者;③伴有严重脏器疾病、精神疾病以及内分泌疾病者。

1.2 方法 对照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用利巴韦林治疗,主要内容:将利巴韦林(8~15 mg/kg)加入葡萄糖溶液中(5%)进行静脉滴注,1次/d。

观察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采取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具体措施①采用100万IU干扰素进行肌肉注射,1次/d。②将10 mg/kg炎琥宁加入葡萄糖溶液中进行静脉滴注(5%),1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5 d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判断标准:①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均恢复正常,且手足口等部位疱疹均完全消失,被认定为显效;②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且手足口等部位的疱疹发生明显的好转,被认定为有效;③患者经治疗后,上述内容均未发生改变或加重,被认定为无效。

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指标(退热时间、手足口疱疹消退时间、住院时间)。

分析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1.4 统计学方法 选用SPSS 20.0软件作为评价本次研究结果的方法,对其进行核对与分析后,计数资料采用“%”来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值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临床指标比较 观察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退热时间(1.85±0.35)d;手足口疱疹消退时间(2.35±0.41)d;住院时间(5.21±0.54)d,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 观察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 两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治疗效果对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between two groups

表2 两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临床指标改善情况(x±s,d)Table 2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indicators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between two groups(x±s,d)

表3 两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Table 3 Comparison of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of children with hand-foot-mouth disease between two groups

3 讨论

手足口病为临床上十分常见的疾病,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急性肠道病毒感染所致,具有较快的传播速度,主要以粪便或接触作为传播途径,常发生于年龄在5岁以下儿童[4-5]。患者一旦发生肠道病毒感染后,易出现发热症状,温度在38℃。同时口腔黏膜还伴有散状的疱疹,米粒大小,伴有疼痛感。对于发病早期患者,仅伴有流鼻涕、流口水及咳嗽等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呕吐、恶心等症状。在持续发热2天后,则可出现臀部、手部、足部、口部皮疹,部分患者还伴有口腔黏膜疱疹;对于病情较为严重者,可出现脑炎、脑膜炎以及脊髓炎等疾病,病情严重者还可导致死亡[6]。研究认为,对于该疾病的预防工作应以喝开水、勤通风、洗净手、晒衣被、吃熟食等为主。临床上治疗手足口病的常见药物为利巴韦林,但治疗效果不理想,因此不被应用。

干扰素为一种水溶性蛋白质,主要是由DNA重组技术制成,该药物主要是通过将细胞表面与特殊的膜受体相结合,进而发挥抵抗RNA和DNA病毒的效果,使其受感染病毒细胞中的病毒复制受到阻断[7]。此外,干扰素还能有效增强K细胞和T细胞的活性,促进淋巴细胞的产生,进而达到杀灭病毒的效果,由此增强患者抵抗病毒的能力。由此可见,采用干扰素治疗小儿手足口病患者能够使其细胞免疫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能抑制病毒,促进患者早日康复[8]。利巴韦林虽然属于一类广谱抗菌药物,但由于药物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如罕见的出汗、贫血、白细胞减少、低血糖、食欲不振、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进而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炎琥宁主要是从中药中所提取,具有较好的清热、抗炎、镇痛、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以及镇痛等作用,同时能够使患者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得到增强,使其机体免疫力增加,促进CD8+/CD4+水平变化,使其血清溶菌酶含量得到提高。此外,炎琥宁对病毒DNA/RNA的合成具有一定抑制作用,能够阻断病毒的复制[9]。根据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采用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用药方案治疗小儿手足口病,具有显著效果,能够发挥协同的抗病毒作用,从而提高临床治愈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10]。

通过本次研究,观察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7.78%,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退热时间(1.85±0.35)d;手足口疱疹消退时间(2.35±0.41)d;住院时间(5.21±0.54)d,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小儿手足口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2%,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将干扰素与炎琥宁联合用药方案应用于小儿手足口病的治疗中,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指标,同时还能提高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与探究。

猜你喜欢
利巴韦疱疹病患者
为罕见病患者提供健康保障
节能技术在呼吸病患者康复中的应用
疱疹性咽峡炎来袭,帮宝宝渡过难关
汗疱疹的中医治疗
利巴韦林:服用之前要三思
中医治疱疹性咽峡炎
让慢病患者及时获得创新药物
循序渐进式健康教育在基层医院卒中病患者中的应用
单磷酸阿糖腺苷和利巴韦林用于手足口病治疗临床比较
α-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