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

2018-09-10 22:30马跃
安徽教育科研 2018年15期
关键词: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马跃

摘要:语文教学中,科学的“文本解读”应该是有对象、层次区别的。本文论述了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原则:一是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本意情;二是站在学生的角度理解可知点;三是站在课堂的角度确定可操作性。也就是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既不能唯名家是从,照单全收;也不能率性而为,任意发挥。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文本解读

语文难教是多方面的,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教学重难点的确定以及讲解内容的取舍当属难中之最。故而,“文本解读”成了当下语文教学中最时尚的名词与话题——老师可以解读,学生可以解读,语文教学专家学者可以解读,大学教授可以解读……总之,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解读,“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样来的。这样一来,我们语文教学就变得复杂、散乱了——该尊重哪类人的见解,还是都要考虑?显然都不科学。这也让我想到了另一个时尚的专业术语——“同课异构”,它应该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特有的一种现象,其他学科的知识体系主要呈“线性”,而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则主要呈“面性”。所以,语文课的“异构”是那么普遍、容易,但要能上得生动且精到,让大家能一致佩服又是那么难。

笔者不反对每一个读者的个性化解读,也不反对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思辨性思維”,但对于初中语文来说,文本解读要有个度,要有个边,不能按高中阶段的标准来放开或求深,更不能用大学的开放性思想来随意而为。初中属于基础教育阶段,打牢基础,初步建立阅读与写作的思路,掌握最一般的方法,就足够了。那么,初中语文教学中“文本解读”的“度”或“边”在哪里呢?

一、站在作者的角度解读本意情

在初中(也包括高中)语文教学中,常出现一种争论现象,那就是对一篇文章的理解,读者要不要尊重作者的本意?在近几年的中、高考中,让作家去做中、高考卷子,也包括让选文作者本人去做自己文章的阅读题,成绩“一般般”的非常普遍。有人也许会说:读者有文学再创造的权利。这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否则“红学”就不可能诞生。不过,那毕竟是古人的事,假如曹雪芹老先生还健在,要不要去倾听、尊重一下他本人的意见呢?我看还是有必要的,因为,这才是小说(文章)的“根”。枝叶再茂那是后生的,舍本逐末肯定是“秀外”的。这对小说来说还情有可原,因为它确实涵盖面广、内容丰、笔法多,有不同层次的理解也很正常。但就一篇篇文章来说,主题还是较单一的,笔法也是有限的,该讲的东西大家一看都会认为就只有那些,所以还应是可以明确的。

还有一些教者也许会说,作家考自己的文章阅读题得不到高分,那是因为答题不合乎规范,不领悟考试技巧,扣不上得分点。这听起来也有一定道理。但我要说,假如让你这位“久经沙场,知道规范,掌握技巧”的老手也去亲自试试,你敢说就会答得很好吗?

一篇文章,只要我们读懂了——能明白所要说的内容,懂得所要表达的主旨、情感,感受到写法、语言上的突出之处,足矣!这既是“读者”所应做到的,也同样是“作者”所要呈现的,我想每一位作者在创作时,绝不会渴望后来的读者去对自己的文章“东拉西扯”,更不愿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别人“乱点鸳鸯谱”。那么,我们的“教者”,是不是也应当谨慎一些呢?

二、站在学生的角度确定可知点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照此也可以说“一文一世界”,一点也不为过。任何一篇可以称得上“文章”的东西,都可以说涵盖了所有的语文知识(字、词、句,语、修、逻,听、说、读、写……),虽只是“一文”,但可以说具有“语文世界”的表征。如何选择与取舍,这本来就是语文难教难学的一个根本原因,如果再加上对文本的广度、深度如何把握,那就难上加难了。面对这么多难题,确定一个解决的基本标准或原则尤为重要,而这个“标准”或“原则”应该只有一个,那就是学生的理解和接受度。

不要认为小学语文学着玩着、初中语文一带而过式的解析浅显得不像语文,那样的话不免自命清高了点;也不要把初中语文课堂当成你的专题研究场,取其一而一直纠缠的所谓“思辨”研究,或图其形式热衷于表演课本剧,那也可能走火入魔了点。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心理认知与理解能力角度来确定文本解读的程度,才是我们对“文本解读”应有的定位。比如,学生对本篇课文的内容能否把握得住?简单的,可能一读之后就会有所了解,再慢慢思考便能差一不二地概括出内容来;稍繁稍难的,可能会读后“不知所云”,需要老师帮助理出头绪才能达到整体上的把握。这时就需要“解读”。具体点说,如《愚公移山》一文,学生对课文的主旨能理解到什么程度?“愚公真愚,智叟真智”可能是学生一开始的模糊印象,再到“愚公不愚,智叟不智”的精神主题至今仍有鲜活生命力的理解,学生才会认同与领悟。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解读。但过多地剖析所谓的“动静发展观”等哲学思想,或者开展对取名用意的大讨论,就有“走偏”之嫌了。如果再做课堂上的“情境表演”,则令人讨厌了。

总之,有些是文本本身最主要、最突出的东西,必须交给学生;有些是学生应知而且可以知的东西,也当交给学生。这当是我们“文本解读”时应重点考虑的。

三、站在课堂的角度选择可操性

即使如学者教授那样去解读课文,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也不见得就有效。这是因为,有些看似“高屋建瓴”的认识,除了不一定能被初中学生理解外,还有一个重要之处,就是不容易有效地实际操作。

比如,课堂时间有限,如何兼顾到语基的积累与文本的阅读,是个难点。不考虑语文基础知识积累的初中语文课堂肯定是不正常的。有限的时间,甚至可以精确到以分钟来计算,面对一篇洋洋洒洒至少上千甚至几千字的文章,你能讲出几个观点、几层含义或几项特点来?这样一掰开来说,哪些是最需要讲的,哪些是可讲可不讲的,哪些是不需要讲的,你自然就会去想办法了,你再也不好意思去“站着说话不腰痛”了——现实是最好的老师。

再如,初中阶段,还要追求生动、有趣的课堂效果,这也决定了文本解读不可能只是一味地高谈阔论式的分析。如何解决已被现实诟病的“哑巴语文”而让多情可感的课文朗读回归,让学生在读中去感受,在读中去评论,从而自然而然地达到对文本的赏析,都需要设计好课堂的节奏、层次、顺序等,而且还要受时间的限制。所以,缺乏操作性的文本解读,是不能被初中语文课堂接受的。一味地只是讨论、分析,这样的大学式、学术型课堂,会把初中语文课上“死”的。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应该朝向一般读者文章阅读(就是读者阅读文章)的方向靠近,不能把一项本来简单的事整得复杂了,更不能把一件本来高雅、快乐的事做成让学生畏惧甚至厌恶的“倒胃口事”。

猜你喜欢
文本解读初中语文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