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诊断价值分析

2018-09-11 02:36吴兴龙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8年15期
关键词:纤溶二聚体下肢

吴兴龙

山东省兰陵县人民医院中心实验室,山东兰陵 277700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引发因素主要是由于深静脉血液不正常凝结,进而引发回流障碍,出现的血栓脱落后引发栓塞,导致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主要为静脉壁损伤、静脉血流缓慢以及血液高凝状态,其中静脉壁损伤主要由化学损伤、机械损伤等,而感染损伤则为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造成,而导致血流缓慢的因素较多,长时间的制动和卧床等,该疾病的临床表现为一侧肢体出现突然的肿胀,局部出现疼痛,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治疗,严重的则会引发猝死,危及患者的生命,所以,为了保证患者的健康,有效的诊断方式是治疗的基础[1],而该次研究以2016年9月—2017年4月入院治疗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主要分析D-二聚体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研究涉及的患者例数为90例,设定为观察组,其中男性患者为50例,女性为40例,年龄最大值为71岁,最小值为22岁,平均年龄值为(43.62±3.11)岁,上述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下肢疼痛和肿胀,排除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以及全身感染的患者,上述患者均无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90名为对照组,男性为45名,女性为45名,年龄最大值为70岁,最小值为23岁,平均年龄值为(43.73±3.24)岁,并且所有参组人员均同意该次研究,在统计学分析下,两组人员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进行下方实验。

1.2 方式

两组研究人员均在入院当天进行检查,在空腹状态下实施静脉抽血1 mL,在转速3 000 r/min下进行离心,时间为10 min,当血浆分离后,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下对血浆D-二聚体进行监测,分析其浓度,所有的操作均严格按照相关规章流程,并对90例患者进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测[2]。

1.3 观察范围

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的D-二聚体水平,同时对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比较D-二聚体检测的特异性和敏感性。标准为D-二聚体水平超过500 μg/L则为阳性。

1.4 统计方法

此文章中,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所涉及的计量资料表达方式为(±s),检验方法为t,而计数资料表达方式则为百分率,检验方式则为χ2,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的D-二聚体的水平

在表1中看出,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高(P<0.05)。

2.2 分析观察组患者采用D-二聚体诊断的结果

90例患者中,经细致超声诊断确诊阳性的患者为80例,而采用D-二聚体诊断的确诊为阳性的为80例,其阴性的为10例,特异性为11.11%,准确率高达100.00%。

表1 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的D-二聚体的水平(±s)

表1 分析观察组和对照组人员的D-二聚体的水平(±s)

组别D-二聚体的水平观察组(n=90)对照组(n=90)P值8215.33±53.29 567.21±43.48<0.05

3 讨论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高,其高危因素为恶性肿瘤、血液高凝、长期卧床以及静脉曲张等,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对其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针对于该疾病,临床应秉持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的原则,面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其常见的为静脉造影、MRI、螺旋CT以及D-二聚体检测等,但是患者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后,其机体的凝血机制会出现异常现象,造成血液的高凝状态[3],因此临床通常会采用血液方面的检查,而D-二聚体属于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是反应纤溶系统活动以及凝血系统的标志物,因此如果患者出现静脉血栓,D-二聚体的水平会随着患者病情的程度而升高,并且有研究学者支持,在变态反应、肺栓塞以及脑栓塞等疾病的变化中,D-二聚体会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这些疾病中患者的体内均处于高凝状态,所以监测D-二聚体也能反应患者的病情[4]。

下肢深静脉血栓属于血栓性的疾病,其主要的发展过程为纤维蛋白的降解,纤维蛋白发生水解后,如果出现继发性的纤溶出现,其D-二聚体的含量就会增多,在正常状态下,人体的血液系统以及凝血系统会处在一个平衡的状态,而纤维蛋白原会形成交联纤维蛋白,进而是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异常凝结,引发凝血状态,在产生的多种聚体中,D-二聚体就是一种,因此对患者进行D-二聚体检测,可以为临床提供有效的数据支持[5]。

在该次研究中,笔者认为,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说明体内出现继发性纤溶,并且在纤溶蛋白的降解产物中,只有D-二聚体能反应血栓形成后溶栓活性,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检查D-二聚体还能反应药物的溶栓效果,并对新的血栓形成和诊断也有效果,因此如果针对于疑似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实施D-二聚体监测结果没有异常,那基本上能确定患者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则不需要其他的检测,也减轻患者的痛苦。但是一旦检测结果的数据完全超过的正常数值,那需要再深入的辅助检测,进而确定是否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同时考虑到引发D-二聚体含量升高的诱因较多,因此说明,D-二聚体的水平升高不一定表示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所以要进一步检查。在D-二聚体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表现,才能提升D-二聚体水平增高的敏感性,如有必要,需要结合彩超等检查方式进行诊断。

在该次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观察组患者的D-二聚体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健康体检者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90例患者中,经下肢超声诊断确诊阳性的患者为80例,而采用D-二聚体诊断的确诊为阳性的为80例,其阴性的为10例,特异性为11.11%,准确率高达100.00%,说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早期采用D-二聚体检测的准确率较高,对临床治疗可提供有效的数据,但是为了尽早地确诊,可以联合其他检测方式一同检测,提高临床诊断率。

猜你喜欢
纤溶二聚体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D-二聚体和BNP与ACS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关联性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联合检测D-二聚体和CA153在乳腺癌诊治中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