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军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福州,350108)
睡眠障碍被认为是未被人知晓的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睡眠障碍可导致脑卒中的发生,也可因脑卒中的发生而产生或是加重[1]。不予以干预的睡眠障碍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妨碍脑卒中患者康复进程,延长住院时间,影响中风预后以及增加二次中风的概率[2]。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成为不可忽视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一问题,临床中单纯的西药治疗往往疗效欠佳,且不良反应颇多[3-4]。近几年来,穴位贴敷及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治疗卒中后失眠症状具有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本文主要探讨穴位贴敷结合经颅磁电刺激改善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确诊为脑卒中后睡眠障碍患者80例,除不符合条件的15例外,剩余6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5例中男19例,女16例,年龄51~78岁,平均年龄(60.25±3.02)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4.56±2.01)个月。对照组30例中男15例,女15例,年龄53~77岁,平均年龄(59.81±3.64)岁,病程1~6个月,平均病程(5.02±2.85)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5]及《临床睡眠障碍学》[6]中相关脑卒中及睡眠障碍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7]中中风和失眠的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入选参与分组患者均为首次发病;患者均符合上述脑卒中和睡眠障碍中西医诊断标准;患者入院前未使用其他治疗失眠药物;患者生命体征平稳;患者病程属脑卒中恢复期或后遗症期;患者既往无睡眠障碍诊断。
1.4 排除标准 合并严重实质性脏器病变、严重内分泌系统、造血系统疾患的患者;合并认知功能障碍、听觉障碍、意识不清等不能配合治疗情况;既往药物滥用史及酗酒史。
1.5 治疗方法 2组患者依据各自功能障碍均接受相关康复治疗。对照组患者睡前口服艾司唑仑片(1 mg/d)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组患者则采用穴位贴敷配合经颅磁刺激治疗。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频率为1 Hz,磁感应强度为500 Gs,治疗时间30 min,1次/d,持续治疗1个月。穴位贴敷:选择足底涌泉穴,局部以75%乙醇棉球消毒,将吴茱萸、冰片等药物按照比例研磨成粉末,以温水调成糊状,取适量敷于所灸穴位上,大小约1.5 cm×1.5 cm×0.3 cm,以纱布固定后贴以胶带,以防药物移动或脱落。1~2 h/次,1次/d,1个月为1个疗程。
1.6 观察指标 比较2组治疗后的疗效以及PSQI(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比较睡眠质量。
1.7 疗效判定标准 1)治疗效果可以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4个方面。其中,痊愈指患者经治疗后睡夜间眠时间超过6 h,且睡眠较深沉;显效则指患者睡眠时间在4~6 h,睡眠深度提升;有效指患者睡眠时间在4~5 h,不能进行连续性睡眠;无效指治疗后患者睡眠质量无显著性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痊愈数+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100.0%。2)PSQI评定睡眠质量:本实验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估表进行评分。该标准设18个睡眠质量相关评定项目,每个项目按0~3等级计分,将各条目相加即为总分。总分越高,睡眠质量越差,总分越低,睡眠质量越好。
研究结果显示,2组患者在经过不同干预方式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增多(P<0.05)。见表1。
比较2组在PSQI评估方面,治疗前的观察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1 2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例(%)]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评分分)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通过磁场作用刺激大脑皮质的无痛、无创的新型治疗技术,已在精神病、神经疾病及康复治疗中广泛应用[14-15]。有报道称,TMS可在局部增强脑电活动并延迟REM睡眠(Rapid Eyes Movement,REM),从而改善睡眠的持续性,使睡眠结构正常化[16-17]。Lin等[18]通过予以实验家兔进行一定时间恒磁场的干预后,脑电图中低慢波及锤型波增加,而这可证明适当剂量的磁场刺激可诱导睡眠进行。
本研究结果显示,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这表明穴位贴敷治疗配合TMS疗法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脑卒中后患者睡眠障碍症状,提高睡眠质量,且不同于传统药物治疗,可减少对患者身体的损害,便于普及,有效缓解患者痛苦,从而保证康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