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多彩活动 提升语用品质

2018-10-15 06:55邢艳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语用能力

邢艳

【摘 要】提升语用品质的最佳方式是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精巧的概说活动能滋养语用品质的敏捷性;精深的品析活动能涵养语用品质的灵活性;精辟的练笔活动能颐养语用品质的独创性;精妙的探究活动能培养语用品质的深刻性。教师要深挖文本,精心设计,在平时的教学中,用慧心慧眼引领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言语实践活动使学生不断得到历练和提升。

【关键词】语用品质;言语实践活动;语用能力

提升语用能力的最佳途径是语文实践。自然,提升语用品质的最佳方式也是语文实践。本文以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借力多彩的言语实践活动,实现由语用能力向语用品质的华丽转身。

一、利用精巧的概说活动,滋养语用品质的敏捷性

语用品质的敏捷性,指语用主体对言语表达有较高的兴致,能对语用话题作出快速反应,同时积极投入其中。怎样使语用主体即学生具有语用的敏捷性呢?精巧的概说活动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以《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为例,它的概说活动基本上是这样设计的:“请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经过修改,概说活动可以这样设计:“请你概说。这是一个 的小兴安岭。”还可以这样设计(见下图)。

修改前后的两种概说活动一经对比,不难发现,前者文字冗长,千篇一律的概说方法让学生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一旦有了这样的心理暗示,学生的言语表达通道就会关闭,语言行为就会变得迟缓呆滞。而后者,同样是概说课文,却因设计精巧而变得灵活多样,形式丰富。学生面对这样简洁、形象、直观、有趣的概说,马上会产生言语的冲动与激情。长此以往,语用品质的敏捷性就渐渐在学生身上凸显,他们在课堂上很容易就能进入言语表达之境,也会产生相应的热情与活力。

二、依托精深的品析活动,涵养语用品质的灵活性

语用品质的灵活性是指个体面对语言现象,善于组合分析,善于迁移运用,表现出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状态。这种灵活性,需要依托精深的品析活动,在与文字的亲密接触中,慢慢涵养。在《美丽的小兴安岭》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这样设计品析活动的。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请你说说带点的词语为什么用得好。

这样的品析活动,是从教师的视角出发而设计的,不能调动学生的语用兴趣。学生只是被动地进行品析,而且整个活动中只有蜻蜓点水式的感悟,没有进一步的迁移运用。品析活动应该更加开放,更加深入,更加凸显实践性。

通过思考,教师可以这样重新设计。

◇比一比下面两个句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你更喜欢哪个句子?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春天,树木长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课文中还有哪些词语用得特别好?请你找出来告诉大家。

◇请你猜一猜下面横线上可以填什么词语。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 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春》)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 出头来。(《乡下人家》)

以上品析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第一环节在对比还原中给予学生发现的空间,提供品析文字的方法;第二环节不但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更为重要的是还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为提升其语用品质奠定了基础;第三环节则是培养语用灵活性不可或缺的环节。当学生在大量的语用实践中摸爬滚打后,他们自然能走向举一反三、运用自如的状态。

三、借助精辟的练笔活动,颐养语用品质的独创性

语用品质的独创性意指学生在言语表达时不再人云亦云,不再机械模仿,他们会主动追求言语的精准妥帖,追求表达的创新色彩,从而凸显自我的语言风格。但是,这种独创性不是自发形成的,它的形成有赖于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精辟的练笔活动。精辟,精深透彻也。教师要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解读,能发现表达的秘妙,并将其转化为学生言语学习的资源,让练笔发挥最大效能。当学生经过一次次这样的练笔活动后,个人的表达风格将逐步形成,语用品质的独创性也将逐渐凸显。

在教学《美丽的小興安岭》一课时,许多教师的练笔活动都是这样设计的,如“我的家乡也很美,我也来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美丽的小兴安岭》按照一年四季的时间顺序,向我们介绍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请你也用这样的方法写写你的家乡”等。

我们仔细分析,不难发现,除了悟性好、积累多的学生能写出较好的作品外,大部分学生最终写出的作品不是空洞无物,就是干巴乏味,甚至容易千篇一律。语用品质的独创性,在这样粗糙、浅显的练笔活动中无法形成。为了提升语用品质的独创性,练笔必然要变得精辟化。试看如下设计。

【设计一】 课文集美

请你把课文中对树木的描写组合成一篇美文,记得自创一个结尾。

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夏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冬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创结尾)

【设计二】 课文仿写

树木是大兴安岭的名片,没有了树木,大兴安岭的美将减少一半。你的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是什么?是清澈的湖水,是婀娜的柳树,是青翠的竹林,还是古老的石桥……请选择家乡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景物,写出一年四季中它的美。

【设计三】 课文创写

你已经写出了家乡最有特点的景物在一年四季里的风貌。现在,在描写每个季节的文字里,再补充描述一些别的景物,一篇创意写景散文就出炉了。加油!

以上练笔活动小步轻迈,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课文集美,是对文本表达秘妙的发现;课文仿写,是对这一秘妙的实践运用;课文创写,是在写出秘妙的基础上的再一次独特的自我观照,再一次开放的自我表达,再一次生动的自我展示。

四、凭借精妙的探究活动,培养语用品质的深刻性

深刻性是语用品质中很重要的一种特性。它是指学生面对语言材料时,能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在言语表达时能洞见事物的本质与核心,不唯书,不唯上。

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时,教师常常会设计这样一个小环节:“‘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在这个句子中,有一个省略号。你认为它表示什么含义?你能把省略的树木名称加进去吗?”补充文本留白,是教师经常性要求学生开展的言语实践活动之一。这样的设计,对理解文本内容、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无疑是有所助益的。但它是否能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文本的秘妙?

通过修改,这类练习可以设计成:“作者为什么不把这么多树木名称全都写出来呢?写出来不是更具体吗?”凭借这样的探究活动,学生得以明白,红松、白桦、栎树是大兴安岭中最主要的树种,大兴安岭的树木有千万种,不可能每种都写下来。写下这几种足矣,加上一个省略号,读者就可以发挥想象,感觉一片树海呈现眼前。学生还会明白有时并不是写得越多越好,并不是越具体越好,写作时当简则简,当略则略,这就是以簡驭繁的功力,这就是留白的魅力。另外,还要关注标点的运用,有时一个小小的标点就能产生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总之,语用品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想实现由语用能力向语用品质的华丽转身,教师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用慧心慧眼引领学生通过言语实践活动不断历练,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余映潮.余映潮教语文(小学卷)[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5.

(广东省东莞市塘厦实验小学 511700)

猜你喜欢
语用能力
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的社交语用失误及其对策
英语教学中学生语用能力培养之我见
在故事教学中培养学生英语语用能力
论如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捕捉语言训练点,提升语用实践能力
关联视阈下的学习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课堂练习,学生语用能力成长的阶梯
如何培养中年段学生的语用能力
单元整合教学,提高学生语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