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比较阅读,让 “语”“意”双飞

2018-10-15 06:55陈学辉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维度内容

陈学辉

【摘 要】比较阅读是语文课堂上一种重要的阅读方法。运用这种方式进行教学,要先确定比较的内容,再参考比较的维度,最后运用合适的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帮助他们把握不同文章的内涵,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阅读鉴赏的能力。

【关键词】比较阅读;内容;维度;方法

比较,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比,以显示事物的异同、优劣或高下,帮助人们准确区别事物,认识事物。我们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词语、句子、段落、篇章集中起来,有目的、有条理地进行阅读就是比较阅读。比较阅读是一个融合了综合、概括、归纳等复杂思维活动的过程。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恰当地教给学生比较阅读的方法,能帮助他们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文章立意、用词的准确、布局谋篇的巧妙。久而久之,学生的阅读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和迁移能力就能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

一、确定恰当的内容,比出语文的意味

比较阅读从内容上来说是丰富多彩的,能让学生在求同、求异中直观地把握文意。

(一)比用词,务求准确

比如,对于《卖木雕的少年》(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名不虚传”的理解,许多教师用的是找近义词的方法,但“大名鼎鼎”“名扬四海”之类并不能解释它。在“听说”的语境下,教师应该联系课文让学生发现用词的准确性,并进一步引申出木雕的“名不虚传”,甚至可以联系实际生活说一说“名不虚传”与“名不副实”。 苏霍姆林斯基一再强调“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有比较,才能深入。

(二)比表达,注重生动

孙绍振老师曾这样解读朱自清的《春》:“在我们眼里,草很快长起来了,但是在他的笔下,草是‘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这个‘偷偷地是一个关键词,这里表现的不仅仅是草一下子冒出来,而且是一种突然的发现:没有注意,一下子就长出来了。这三个字透露出一种无言的喜悦,喜悦春天来了,同时喜悦自己的喜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此类表达的秘妙之处。

(三)比平仄,讲究韵律

有些文章的写作是讲究技巧的,如曲律一样,有规律可循。比如《迷人的张家界》(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关于山的描写,比如《麦哨》(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关于“白竹布衬衫小凉帽,绣花兜肚彩头巾”及各种“花谢了”的描写,再比如《猴王出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中诸多讲究对仗的句式。

二、参考多种维度,比出文本的况味

比较阅读应遵循可比性原则,参考多个维度,通过对文本的对比,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研讨文本的内在规律,教给学生比较的方法。

(一)與插图比较

插图作为文本的补充,已经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堂上可以将文本与插图进行对比。比如《普罗米修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一课中,教师让学生根据作者的描写,观察课文插图,想想哪里画得好,哪里体现得不够好。学生发现插图对于不屈的眼神、健壮的身体、凶恶的鹫鹰、高耸的山崖描绘得不错,但没画出“死死地”状态,图上人物的活动空间过大。《桃花心木》(人教版六年级下册)里,插图中的苗木栽种得过于密集,这对于树木的生长是极为不利的。这样的对比,注重语言的呈现,既让插图成为文本学习的桥梁,又让学生借助文章内容来判断插图,使文本“图像化”。学生由此初步学会图文结合式的比较阅读,并在分析、探索、归纳中,达成语言运用的目的。

(二)与本课、本单元比较

这是指把若干个知识点,或者一个知识点的若干个层次,与本课、本单元中的知识做纵向比较。或追本溯源,弄清来龙去脉,或纵深探求,以便提纲挈领,发现普遍规律。比如,《七颗钻石》(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中水罐产生不同变化的原因都是“爱”,但“爱”的层次不同;《一面》(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中先后六次写到鲁迅先生的外貌,表述很有侧重;《记金华的双龙洞》(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写“外洞”的宽敞与“孔隙”的窄小,方法迥然不同;《慈母情深》(人教版五年级上册)中“我”第一次向母亲要钱时的铺陈描述与第二次要钱时的简略描写,对比明显。

(三)与同主题文章比较

这是指把课内与课外几个具有可比性的段落、文章做横向比较,比如对同主题的、同作家的作品进行对比。在《穷人》(人教版六年级上册)一课中,一教师找到了该文本与其他涉及心理活动的文章的共通之处——“情绪的起伏”,以此作为破译心理描写的密码,结合《窃读记》《学会看病》展开群文阅读,并将对比延伸至《钓鱼的启示》《唯一的听众》《“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等文,还进一步链接了毕淑敏的《剥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莫泊桑的《项链》等文。再如,窦桂梅老师在《朋友》一课的教学中,精心选取了《记住的和忘却的》《管鲍之交》《胖子和瘦子》《朋友》四篇不同的文章,很好地在教学中阐释了“朋友”这一主题。

叶圣陶先生说:“讲析课文,无非是把语句讲清楚。”如何讲清楚呢?实践证明,“比”是一个有效策略。在“比”中,学生不断体味语言的精妙,而其阅读、表达、分析与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也随之得到提高。

三、选择不同的方法,比出阅读的兴味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比较阅读法,既能改变陈旧的教学方式,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还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真正达成言意兼得的效果。

(一)换比法

换词比较,主要目的在于体会用词的准确性,并借机积累。如教学《普罗米修斯》时,对于普罗米修斯的遭遇,学生可以在比较中理解,并积累关于痛苦的词语——生不如死、痛不欲生、撕心裂肺、心如刀割、肝肠寸断等。再如,教师可以拓展阅读贾岛与韩愈之间关于“推敲”的故事,引导学生对“僧敲月下门”和“僧推月下门”进行比较,感受“敲”比“推”更加文明,更加优雅,更能描绘出一幅闲适静寂的画面。

(二)调比法

调换句子的顺序,有助于学生理解段落的层次结构。比如《和时间赛跑》(人教版三年级下册)一文中的第4自然段,通过调换顺序做比较,学生就能发现,它的表达方式是先概括地写,再分开详细地写。列举的事例则是由短到长——昨天、童年、一生。

(三)类比法

教师可以运用同类材料,组织课内与课外做比较,进行积累训练。例如,与其让学生描绘《普罗米修斯》中“永无止境的痛苦”,进行所谓的写作训练,不如把它与中国古代神话里的“吴刚伐桂”、希腊神话里的“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做比较,引导学生抓住神话的典型桥段,从对比中发现这些神话人物有着类似的经历,进而理解课文内容,拓展视野,提高语文素养。

当然,还有其他的比较方法可供教师探索。但不管使用哪种方法,都是引领学生学习揣摩作者表达的过程,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内容和主旨理解领会的过程,也是“言意兼得”的过程。通过比较,学生亲自参与分析、发现、归纳的全过程,在删减、比较、联想、勾连、还原中,“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总之,比较是小学语文阅读训练的一种重要方法。通过比较,学生可找出文本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发现其相同点和相异点,从而把握不同文本的内涵,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语文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进行阅读教学,不仅有助于增大教学容量,提高阅读效果,而且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阅读鉴赏的能力。

(浙江省瑞安市阳光小学 325200)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维度内容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