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互鉴”让语文教学更丰盈

2018-10-15 06:55卓小琴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2018年9期
关键词:小古文阅读教学

卓小琴

【摘 要】将小古文引进语文课堂,能帮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丰厚文化底蕴。小古文运用于教学导入时,可为课文引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运用于领悟情感时,可印证想象,帮助学生深入文本;运用于解答疑惑时,可引发思考,生成丰富的课堂教学资源;运用于意犹未尽时,可拓展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小古文和白话文的古今互鉴,促使语文课堂变得灵动而丰盈。

【关键词】小古文;阅读教学;古今互鉴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完整地保留在古文当中。要让学生传承民族文化的基因,丰厚自己的文化底蕴,教师可以将小古文引进语文课堂,让学生在平平仄仄中吟诵,在之乎者也中品味,让语文教学灵动丰盈起来。

一、开篇立意时,古文可为白话引路

小古文短小精悍,节奏明快,富有音韵之美,学生一读就喜欢。用它来作为导入,再合适不过了。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狮子与鹿》讲的是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后奋力脱险的故事。课始,笔者直接出示了一张鹿的图片,外加一段小古文:“有鹿饮于溪边,自照水影,见其两角峥嵘,甚为自乐,唯恨四足轻小,颇不相称,甚不满意。正叹恨间,忽然……”读着读着,学生就明白了,鹿非常欣赏自己美丽的角,而抱怨四条难看细长的腿。一个“忽然”激发了他们的阅读欲望。“忽然发生了什么呢?”有学生猜:“鹿失足掉进了水里,鹿角碰到了岩石折断了,鹿就更讨厌自己的腿了。”也有学生猜:“水位突然上涨,要不是鹿腿死死地抵住脚底的沙石,它就差点被冲走了。自此,鹿渐渐喜欢上了自己的腿。”……但这些都被一一否定了。当知道后面发生的事就在课文中时,他们迫不及待地捧起书,读了起来。这样的引导,不费周折,不走弯路。学生既领略了小古文特有的韵味、特有的表达方式,又很快、很好地进入了故事的情境,可谓水到渠成。

二、领悟情感时,古文可为白话升华

悟情是语文课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很多时候,受文本背景、所处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本身阅读面有限、社会阅历浅等因素,文章的情感很难被学生领悟。为此,教师可在学生初知内容而未入情境时,适时引入一些对应的小古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极富想象力,文字叙述具体而生动。当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地分开以后,盘古怕它们还会合在一起,就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下沉一丈,盘古也随着越长越高。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和地逐渐成形了,盘古也累得倒了下去。”这是盘古牺牲自己,创造美丽世界所走的第一步。学生读着文字,想象着画面,那股敬佩之情已在他们的心中慢慢升起。而类似的内容在小古文中是这样描述的:“盘古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盘古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盘古极长。”这一段内容的出示,让学生终于在想象中找到了基准。原来那“不知过了多少年”,其实应该是“万八千岁”。文中的数字刺激着学生的眼球,撞击着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心头的那股崇敬之情升腾到了极点。念着白话,想象的是画面;读着古文,拨动的是心弦。

三、疑惑不解时,古文可为白话释怀

学贵有疑。疑就是对所学知识、所读故事产生怀疑。对学生而言,疑是珍贵的学习品质、学习态度;对教师而言,疑是可贵的教学资源、课堂生成点。

语文教材中编排了很多历史故事,其中包括人物传记。编者截取故事最精彩的部分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在读、在悟的时候,难免会产生疑问,而这些疑问往往是教材中的内容无法解释的。这就需要教师追根溯源,如此学生方能豁然开朗。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司马光》一文时,司马光沉着冷静、聪明勇敢的形象印刻在学生的脑海中。课快结束时,有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其他小朋友都很慌张,想的办法也不好,只有司马光一个人不慌张,而且还想到了那么好的办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一问也让班里所有的学生都拧紧了眉头,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在学生有求知欲的情况下,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肯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随即出示一段文字:“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读着这样的小古文,学生恍然大悟——好学是司马光不同于寻常孩子的关键所在,疑问就此解开了。

四、意犹未尽时,古文可为白话拓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现行语文教材大都是以“组”为单位编排的,由于受教材篇幅的限制,一个单元只能容纳四五篇课文,很难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时,蕴含中华文化精髓的小古文就担当起了责无旁贷的教学任务。

如《“推敲”的来历》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回顾·拓展二“趣味语文”板塊中的一个小故事。学生通过读故事,体会诗人写诗时对字词运用的认真态度。显然,一字之差带来的别样效果,通过一则小故事进行理解肯定是不够的。为了满足学生的愿望,笔者出示了小古文《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学生在对比、品味、感悟中对古人遣词造句之谨慎体会得更深了,好奇心也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对于那些还是意犹未尽的学生,笔者又补充了《一字师》。再如,读完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文后,学生被我国的神话故事深深地吸引了,觉得没读够。小古文中恰恰有很多脍炙人口、简短易懂的故事,如《共工触山》《刑天舞干戚》《舜耕历山》等。教师可以将这种课内的阅读期待一直延伸到课外,可谓一举两得。

小古文和白话文同根同祖,一脉相承。小古文的渗入,就像是向课堂注入了新鲜的活水,让课堂变得灵动丰盈,最受益的还是学生。这样的课堂,值得珍重!

(浙江省衢州市龙游阳光小学 324400)

猜你喜欢
小古文阅读教学
图式理论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英语评判性阅读教学实践与探索
习作单元中的阅读教学
多元读写理论指导下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实践
高阶思维介入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玩转小古文,提升语文素养
巧借句式判断 激趣古文阅读
多维诵读有效感知与积累小古文探究
对小古文教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