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哲
(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长沙 410100)
抑郁,是老年人中主要的心理障碍之一。据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抑郁发生率为1.1%到34.4%[1],65岁以上老年人的发生率为0.9%到42%[2],75岁以上老年人抑郁障碍的发生率为4.5%到37.4%,重症抑郁的发生率为4.6%到9.3%[3]。随着老年人的年龄增加,抑郁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4]。在我国,约22.6%的老年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状[5]。抑郁的发生会严重损害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导致其生理、认知和社会功能的下降和自杀风险的升高[6]。相较其他年龄阶段,老年人患抑郁后更差,更易与生理疾病共病[7]。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日益明显,如何通过合理的心身健康维护工作,预防和干预老年人抑郁成了医疗卫生乃至整个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对老年人抑郁的传统治疗方法以口服药物为主,但药物的长期服用易给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带来较大的身心负担,且存在服药依从性有限的问题[8]。因此,药物之外的心理和运动干预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治疗被认为能够作为老年人抑郁的一线治疗方法,其干预的短期和长期效果都得到了验证。但心理治疗对医疗条件、人员配备和患者的配合程度要求较高,尚不能大范围地推广实施[9]。大量研究证实,老年人进行适当运动对抑郁的预防和干预能起到良好的效果[10],同时能提高老年人的睡眠、生活质量和身体机能。对药物不敏感的抑郁患者的症状,运动也能起到良好的缓解作用[11]。运动干预具有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具备的治疗便利性,且不良反应少,治疗依从性相对较高。大多数现有研究集中在单一运动形式,包括常见的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空竹等,对老年人情绪的缓解作用,但是缺乏对这一效果内在心理机制的深入研究。
心理弹性,指的是个体适应和改变生活环境的能力和动态过程[12],是老年人调节日常心理压力,防止抑郁症状出现的一个重要保护性因素[13]。在压力和应激中,心理弹性高的个体更容易接受现状、积极应对[14]。在研究中发现,运动能直接对心理弹性产生显著影响,也能通过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等中介变量对心理弹性产生影响[15]。这些研究提示,在老年人中运动可能通过增加心理弹性而影响抑郁的发生和发展。心理弹性是一个由多成分组成的心理结构,不同维度与运动和抑郁的关系可能存在差异,详细地分析其各维度在运动与抑郁间的中介效应,有助于我们更精确地掌握运动对抑郁缓解的心理机制。
本研究的目的便是探索心理弹性在运动和抑郁中可能的中介效应,为深入探索运动对抑郁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为更好地进行有针对性的老年人抑郁干预提供理论基础。
以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为研究对象,共发放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618份,有效率为95%。其中,男性为278人,女性为340人,年龄为60~78岁之间。
1.2.1 体育活动等级量表(PARS-3)
由日本心理学者桥本公雄编制,梁德清等人将其修订为中文版[16]。PARS-3根据个体参加运动的强度、每次锻炼的时间和一个月内锻炼的频率三个方面来考察个体的运动量,主要针对个体被测前一个月的运动情况。对每个指标进行5级评分,1为低,5为高,总分范围为0~100。根据得分可将被试的运动量分为三个等级:小运动量为≤19,中等运动量20~42,大运动量为≥43。该量表在中国被试中的信效度良好,重测信度为0.82。
1.2.2 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
CES-D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估被试最近一周抑郁状态的量表之一。由20个条目组成,每个条目采用0-3四点计分,总分为0-60。越高的分数显示个体的抑郁症状越严重。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5。
1.2.3 心理弹性问卷(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该量表由Connor和Davidson编制,经过多次实证研究的检验,被认为是测量心理弹性的良好工具之一[17]。共有25个条目,采用0-4五级评分,分数越高表明心理弹性越高。在不同国家、不同年龄和不同生活环境的群体中,该量表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模型。2016年,钟雪等人将该量表的中文版应用到中国老年人中,结果显示了良好的信效度指标。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得出坚韧性、能力、控制和寻求帮助四个因素[18],本研究使用这四个因素作为中国老年人心理弹性的结构。在本研究中,CD-RISC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6。
在湖南省八个社区的老年活动中心进行统一团体施测,问卷当场回收。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首先,计算各变量间的皮尔逊相关。然后使用bootstrap方法检验心理弹性四个分量表在运动和抑郁间的中介作用,使用的是Hayes等人开发的在SPSS环境下对中介效应进行检验的PROCESS程序。在中介检验的方法中,Bootstrap法是研究者们认为较理想的一种方法。Bootstrap法对样本进行有放回的重复抽样,将每次抽样得到的参数进行平均后作为参数估计的结果,这样做能有效避免传统检验违反分布假设的问题。本文使用偏差校正(Bias-corrected)的Bootstrap法,对数据进行5000次重复抽样,得到了95%的置信区间。
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1)显示,社区老年人PARS-3量表得分的均值为41.3,说明该群体的运动量水平为中等偏大;CES-D量表总分的均值为12.09,低于16分,提示被试总体抑郁水平不高;CD-RISC量表总分的均值为60.63,控制维度的均分为9.83,寻求帮助维度的均分为6.27,能力维度的均分为23.37, 坚韧性维度的均分为21.16。
各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运动量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运动量与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都呈显著正相关;抑郁与心理弹性量表总分以及各维度得分呈显著负相关(表1)。
表1 各研究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分析结果(n=485)
表2列出了与本文假设相对应的变量间的归回方程。结果显示,在不考虑心理弹性的中介效应时,运动量能显著负向预测社区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回归方程1)。且该模型中,运动量能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弹性的控制、寻求帮助、能力和坚韧性四个维度(回归方程2)。当运动量与四个中介变量同时进入方程时,运动量仍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水平,此时,寻求帮助、能力和坚韧性三个心理弹性维度对抑郁均有显著负向预测作用,但控制维度对抑郁水平的负向预测不显著(回归方程3)。
表2 多重中介模型的回归分析
对假设的中介模型进行了Bootstrap分析法检验,结果呈现在表3。结果显示,运动量通过寻求帮助(95%置信区间为[-0.0714,-0.0060])、能力(95%置信区间为[-0.1183,-0.0252])和坚韧性(95%置信区间为[-0.0457,-0.0023])三个心理弹性维度间接影响抑郁水平,但控制维度(95%置信区间为[-0.0468,0.0053])并没有显示出在运动量和抑郁水平间的中介作用。在模型中,考虑了中介效应的情况下,总直接效应即运动量对抑郁水平的直接作用仍然显著(95%置信区间为[-0.4640,-0.2164]),提示该模型中的中介效应为部分中介。所得出的中介模型见图1。
表3 各维度中介效应Bootstrap检验结果
注:实线代表中介作用显著的路径,虚线代表中介作用不显著的路径。
图1 验证后的中介效应模型
本文探索了社区老年人中运动、抑郁水平和心理弹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运动能显著影响抑郁水平,同时通过影响心理弹性的寻求帮助、能力和坚韧性维度间接影响老年人的抑郁水平。心理弹性是由多个成分组成的心理结构,在不同文化、不同年龄的群体中可能呈现不同的结构模型。本文检验心理弹性在运动和抑郁关系的中介作用时充分考虑了心理弹性多个维度之间可能的相互作用,使用的心理弹性测量工具是Connor-Davidson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17]。Connor等人在修订该量表时,分析得出五个因素。于肖楠等人将其应用于我国一般人群,分析得出坚韧、力量和乐观的三因子模型[19]。本研究使用的是钟雪等人在我国社区老年人中应用得出的四因子模型[18],更符合本文化中目标群体的心理特征。在本研究中,被试人群的总体锻炼水平中等偏高,且抑郁水平相对偏低。可能与所在城市锻炼场所和运动器材的可得性都相对较好,相关心身健康的宣传较多有关。
研究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的运动量、心理弹性的总分和各维度得分都与抑郁呈显著负相关,这与之前的相关研究结果一致。运动对抑郁的缓解作用已有大量研究验证[10],而心理弹性对抑郁的保护性作用近些年来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们的关注[20],本研究再次证实了心理弹性对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运动与心理弹性的关系在本文中也再次得到验证。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探索了心理弹性在运动和抑郁中的作用。在中介模型的构建中发现,心理弹性中的控制维度不能显著负向预测抑郁水平(β=-0.0687,P=0.1492,95%置信区间为[-0.0468,0.0053]),在最后得出的中介模型中,运动量不能通过控制维度影响抑郁水平。在CD-RISC量表中,控制维度测量的是个体遇到问题时的掌控能力[18],通过4个条目进行测量。这4个条目分别为“有时,命运或上帝能帮忙”,“我喜欢在解决问题时起带头作用”,“我能做出不寻常的或艰难的决定”,“我不得不按照预感行事”。这四个条目的确从某种程度上测量了个体对问题的掌控能力,但是其得分似乎与个体的人格特质相关,是相对稳定的状态,很难通过一定量的运动产生显著改变,这可能是该中介路径不显著的原因之一。心理弹性寻求帮助、能力和控制维度都在本研究中显示出了在运动量和抑郁间的显著中介效应。其中,寻求帮助维度指个体寻求他人帮助的能力;能力维度描述的是个体的能力和目标实现;坚韧性维度指个体在经历创伤后的恢复能力以及在面对困境时的镇定。以往的研究显示,心理弹性与情绪调节呈显著正相关,与低心理弹性的个体相比,高心理弹性的个体在压力情景中会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绪[21]。Childs和de Wit的研究发现,相比那些没有锻炼的被试,至少每周锻炼一次的被试在情绪压力任务中报告的积极情绪减少得更少[22],这与心理弹性的效果相似。结合本研究结果,我们可以推测,运动不仅仅直接作用于抑郁,也通过提升心理弹性,增加积极情绪达到间接缓解抑郁的效果。在临床上,一些应用于恢复心理弹性的心理治疗也被尝试用来干预抑郁[23],这些治疗方法通常是通过促进积极情绪而非减少消极情绪起作用。虽然良好的运动习惯对防止和缓解抑郁是有效的,但是维持运动习惯并非一件易事。在个体培养运动习惯的过程中,可能会伴随自信和自尊的增加,以及个体坚韧性品质的培养和社会交往的增加,这是运动通过心理弹性对抑郁产生影响的另一个可能的机制。同时运动也对老年人的躯体健康有维持和促进作用。在今后对老年人抑郁的防治中,可以适当加强运动对心理弹性的寻求帮助、能力和控制维度的作用效果。在组织和指导老年人进行体育锻炼时,创设有利于老年人扩大社会交往,易于坚持的体育活动。对于有重症抑郁的老年人,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适当辅以家人参与的运动,通过增加心理弹性水平,减少不良情绪体验,间接达到缓解抑郁的效果。
本文也存在一些局限。首先,因为横向研究的设计,运动、心理弹性与抑郁间的因果关系不能得到证实,有待将来的研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其次,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城市社区的老年人,且采用方便抽样,抑郁程度比较严重的个体可能并没有参与本次研究,因此本研究结果需要在临床样本中进一步确认。第三,其他与抑郁和运动量相关的一些干扰因素,如社会支持、情绪调节等,可能会影响变量间的真实关系,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进行控制。
在社区老年人中,运动与抑郁水平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与抑郁水平显著负相关;心理弹性的寻求帮助、能力和坚韧性三个维度在运动和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