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1901-1911)广西留日学生群体探析

2018-10-17 12:04梁超前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自费留学生广西

梁超前,薛 刚

(长春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清末新政,催生赴外国留学之潮。广西官方在此时期也专门派学生赴外国留学。针对这时期广西留学生之研究,民国时期陈春源的《广西留学史》,以时人的视角对广西游学概况作了述论。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学者主要关注点在于清末广西留学潮的兴起与影响以及有突出贡献的个体在教育事业、革命等方面的表现①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代表有:方园《清末广西留学热潮的兴起和影响》,《广西社会科学》1993年第4期;吴晓:《试论陆荣廷统治时期广西“出国留学潮”》,《广西民族研究》1996年第1期;马健芳:《留学生对近代广西教育事业发展的作用初探——以马君武、雷沛鸿为例》,《广西地方志》2008年第1期;覃哲:《马君武留日期间的报界活动》,《新闻爱好者》2011年第19期;韦秋杰:《容县籍留日革命志士在辛亥革命中的贡献述评》,《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年第7期,等等。。对于清末广西留日学生群体,鲜有人论及,笔者在重整前人研究成果,并用计量史学的方法探析清末广西留日学生群体特征。

一 、留日学生人数

清末,广西的赴日留学活动因经济文化落后,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的时间比较晚,“时至清末,国人借知非采用各国新法及学术不足以图强。而国内学校基础未立,对于高深学术之研究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尤感困难……欲救贫弱,宜兴实业需有专才……于是中央及各省派遣留学生出洋留学者,络绎于途,而吾省负笈留学者,亦于斯时为盛”。[1]对于谁是清末广西最早留学日本的学生,学术界比较认同的是马君武,陈春源《广西留学史》,吕清夷《广西大事记》认为“至我省之出洋留学,揭开留学史之第一幕者,当以光绪二十七年桂林马君武氏之自费赴日为先。”[2]1-2方园也从影响力方面认为马君武当属开先河者,“即使马君武之前广西有人出国学习,或不属于留学性质,或默默无闻,而掀起广西留学潮的带头人,应该是1901年8月自费留日的马君武和同年10月获四川官费留日的桂林周家彦,继他俩之后,广西才出现留学长流。”[3]59-65据《清末各省官、自费留日学生姓名表》,记录有广西留日学生54人[4]。《广西留学史》留日生姓名录整理1901-1911广西留日学生人数有241人[2]。方园在查阅各类资料,互相补正后得出“1901-1911年广西留学生人数,有姓名可稽者377人。当然搜集还不齐全,遗漏难免,但不会漏得很多,估计清末广西留学生当在400人左右。”[3]59-65由此不难推断,清末广西留日生人数并不是很多,大概在300人左右。同属于西南的贵州,据梁中美所考,单1905年与1906年贵州的留日生就达到287人[5]。而此时期湖北省的留日学生人数相当可观,“1896-1911年间,中国共有45059人留学日本,其中湖北共有留日学生5000余人,而留欧美近200人。”[6]对于清末广西留日学生确切人数已无法得出,但根据陈春源《广西留学史》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广西留日学生的起伏情况,见表一:

表一:1901—1911年广西留日学生人数

清末,广西人才储备与当时国家所面临的情况是一样的。广西政府虽然也派出一些留学生,但是还未形成很大的规模。对于选派之困难,主要有这几个原因:其一,广西政局动荡。1902-1905年期间,广西的会党起义,四任巡抚因镇压不力被革职,会党起义直到1905年才被镇压。而清末新政颁布创办武备学堂、选派留学生、练兵、开矿等措施在广西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最终导致广西留学生无人可选派的局面。其二,清政府集权制度下人才选配的不平等,1905年后派送人数又骤减。1906年清政府对于学生团体进行革命运动的察觉以及对速成学生文化水平的担忧,故改变选派留学生政策,“在昔满清季世,对于出洋留学生,虽显无禁止之明文,却隐寓裁制之深意。自由平等,藉口有悖夫圣经,革命民权,深恐不利于皇室。故不惜为种种限制..非能人高等专门及大学直接听讲者,概不选派。”[2]6-7其三,清政府对于出洋留学生的选拔极为严苛,“或有欲自费出洋预备,公使亦不得咨留,立格极严,虑心极诡,此人才所以不出。”[2]6-7所以,广西在选派留学生之初遇到难度不小,再加上选拔条件严格,所选派学生的数量比较少。

表二:清末广西留日学生籍贯表

二、留学籍贯

由表二可知,留日学生人数较多的有桂林、容县、藤县、苍梧、桂平、龙州,留日学生人数较少的有灌阳、平乐、修仁、玉林、兴业、万承、崇善、宜山、融县、象县。人数差别比较大,分布也不均衡。留日学生分布于广西30个州县,还有很多州县没有留日学生。此时期广西留日生主要集中于三个区域;其一,桂北地区。清代临桂作为广西的省会所在地,文化教育相对发达,与外界交流机会也比较多。1897年康有为在桂林创办广仁学堂,1899年成立桂林中体学堂。而从广西留日学生的出身来看,大多都是科举出身,也不难看出桂北地区的文化底蕴比较深厚。故此地区留日生人数相对较多。其二,桂东南地区。桂东南地区毗邻广东,经济发展较广西其他地区好,社会风气也开明,“桂东南地区,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富室较多,又接近港穗,风气开通,加上梧州知府庄蕴宽、济州知府彭言孝倡导,留学蔚然成风,留学生占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大多数是自费生。”[3]59-65当然也离不开地方官绅的支持“广西最早的兴学运动起始于1896年创立的由梧州厘金局督办谭国恩,联合官绅捐资开办、委托严式鏐在梧州城内旧常平仓基址修建校舍,建立中西学堂。首胜徒百数十人,授科学知识。”[7]“庄蕴宽在梧州任上,因办理一桩案件而获得巨额罚金,他将之定为赴口留学专项经费,杜绝有人存中饱私囊之想,并在各州府范围内以好谈进步、具备较强活动能力为标准挑选人才,最后共选得五人留学日本。这些人后来都成为国民革命的骨干力量,刘崛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庄的支持下,刘崛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深造,并经邓家彦和胡汉民介绍加入同盟会,归国后参与谋划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广州之役。刘崛成长为一名革命党人,虽非庄氏初衷,但与其早期的栽培有着无法割断的联系。”[8]同时,这些地区的人到海外谋生的较多,和外界接触较早,影响较大。其三,边疆地区。清末,广西与越南接壤之地有归顺直隶州、上思直隶厅及太平府之安平州、太平州、上龙司、上下冻州、龙州厅、凭祥州、下石西州、思陵州、宁明州、明江厅等。经济文化水平都比较落后,风气不开。为谋求边疆地区社会发展,清末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官员主张兴学启迪民智。郑孝胥是这些官员中的代表,郑氏在1903至1905年期间任广西边防督办,捐款捐书创办将弁学堂、龙州学社等文教机构。同时郑孝胥广泛筹集留学经费以资助学子,又从边防经费中提款资送留学生。在郑孝胥之后,1908年庄蕴宽出任太平思顺道,建立学堂,选派留学生,继续推动文化教育发展。所以清末广西边疆州县地区也的留日生人数也有三四十人,官费生占很大的比重。

表三:清末广西留日学生留学科别

三、留学科别

从留日生的科目选择上看,人数比较多的是法政、师范、警务类。人数集中于这三类科目在于清末新政的实施,兴学堂、废科举、预备立宪,时局的需要。广西的新政之举急需法政方面的人才,广西也想培训人才,但缓不济急、捉襟见肘,“1911年4月间沈秉堃奏称:三年来拣发来桂者,不满五十员,而且这些人员到省日期先后不一,使得法政学堂的教务极难推展。因人才不到位,筹办司法分立也受到影响。”[9]这些科目中速成教育学成时间短,对学生水平要求较低,颇为特别。以速成师范为例,1902年弘文学院的校长嘉纳治五郎开创,添设速成师范科。“讲义由翻译传述,故无庸通东文东语。教员大都为日本有名教育家,所讲于教育学及学校管理法为详。一星期间,恒有一二日,由教员率领学生,至男女各学校及幼稚园察看考验,限六箇月卒业。是蓋为中国人特设师范之速,未有速于是者也。……更有九月师范,一年师范,一年半师范,通称速成师范。”[10]速成游学以其年限短,经费省,易获文凭等便宜竟引众留学生欣然往之。在理、工、农、医等自然学科方面,留日生人数相对较少。主要原因为学生的水平比较低,一些留学生的年龄也偏大,自身所受教育还是多为经史教育,时间的紧急也让学生无法应对繁复的自然学科课程,“试证之学生程度,我省中学生外国语言,尚在幼稚时代,若冀此项毕业生,不须预备,径入外国大学及各项高等专门,按之事实,无论目前有所不能,即求之将来,亦祗讬诸梦想。”[2]6-7当然工业、农业、铁路方面的留日生人数少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广西工农业以及交通方面基础薄弱。军事方面,从后来广西的发展来看,旧军阀陆荣廷,民国时期的桂系军阀都属于尚武的风气。但从清末广西的留日生来看,学习军事的人并不多。清末新政的实施,不少省份设立武备学堂,广西并没有相应的武备学堂培养军事人才,因此练兵处每年给广西分配的每年3个人的名额,广西也没有可派的人。而清政府对于自费生禁止入军事学校也是造成军事方面人数少的重要原因。根据光绪三十四年《练兵处奏定选派学生游学章程》,学生选自武备学堂内部,若未设学堂的省旗,则于文武世家子弟内选派。分四年送齐。学成后“回各本省营队官及陆军学堂教习酌量录用。”由于“学习兵事专为国家振武之用”,因此这类游学生的选遣管理最为严格,且禁止一切自费生“私自往学”。[11]虽然有此禁止规定,但广西的自费留日生还是有违禁进入军事学堂学习,人数也不多,辛亥革命军权旁落也与此有一定的联系,“广西官费生入日本士官学校的4人,入成城学校、振武学校学军事作为进入士官学校之预备的6人,自费生违禁入东斌学校学军事的11人,加起来不过21人,比别省少得多,后来辛亥革命广西留学生没有掌握军权,原因即在于此。”[3]59-65

四、留学费别

清末,政府受制于赔款,举国贫困。为推动留学事业的发展,留学生的留学经费来源主要有官费、公费、自费这三种。在前人研究的结论中,得出清末留日生中自费者占据多数。“据1902年《日本留学生调查录》提供的数据统计,269名留学生中,官费者159名,自费者110名。到1907年,杨枢在《游学计划书》中指出:‘以现今人数计之,大概在万人以内,其出于官费公费者居十之三,其出于自费者居十之七。’也即公费与自费的比例约为3:7。”[12]根据《广西留学史》留日生姓名录提供的数据统计广西1901-1911年留日生官费者63人,公费者4人,自费者93人。以此来看,广西留日学生的自费生也多于官费生和公费生。自费生需自筹经费,而中日之间路途近费省,因而自费留学生群趋日本。根据前面广西留日学生籍贯集中的三个地区,看其官费与自费占比情况,见表四:

表四:清末广西留日学生留学费别

由此也可以看出三个地区的留日生区域特征,桂北地区的文化积淀与省会优势促使官费生人数占优势,桂东南地区因官绅推动与经济优势使其官费与自费生都比较多,但经济原因还是让其自费生在人数上占优势。边疆地区因经济发展比较落后,自费生人数很少,但因得力地方官员发展地方教育推动留学事业发展,故官费生人数较多。具体原因在前已详细论述,故在此不再赘述。

五、结语

清末的留学教育,是政府被动探索行为。留学教育的过程实际展示的也是一个转型时期传统与现代交缠的艰难过程。明治维新后的日本,派遣留学生赴西洋,吸取西洋文明食而化之,得以“屹立于太东”。清末政府以此为榜样,中国留学事业迅猛拓展,成为中华民族近代化的过渡与发展的重要一环。在中外文化交流尚处隔阂的阶段,出台相关政策措施,保障留学顺利推进,都取得了值得肯定的成绩。广西在急促的清末新政推动下发展留学事业,但因政局动荡、财政支绌、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情况,呈现出人数集中于桂北地区、桂东南地区与边疆地区。官费与自费也在这些地区呈现出明显的差别,桂北地区与边疆地区官费生多于自费生,但影响因素也有所差别。桂东南地区因经济水平发展较好,自费生多于官费生,因地方官绅的支持官费生人数也不少。虽然整体留日学生人数较少,但是广西的留日生也取得一定的成绩。自费留日生马君武,学成回国后,1924年聘为上海大厦大学校长,1925年任北京工业大学校长,1927年应广西省政府主席黄绍竑之请创办广西大学,为广西教育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军事方面,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官费生马晓军入陆军士官学校步兵科学习,回国后参加辛亥革命,编练新军,后来成为新桂系起家的队伍之一。留日学生刘崛,在留学期间加入同盟会,创办革命刊物,宣传革命思想,推动了广西革命的发展等等。清末广西出国留学的兴起,为广西培养了一批优秀人才。这些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大都成了广西文化、教育界的重要骨干。

猜你喜欢
自费留学生广西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广西尼的呀
武汉启用“医保+商保+自费”一站式即时综合支付
汪涵自费465万守护方言
自费考察
患者“被自费”引发的思考
广西出土的商代铜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