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高校博士生党支部工作反思、透视与创新

2018-10-21 11:21周正
天津教育·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博士生组织生活支部

周正

在长期局内观察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应然性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若干实然性困境,在此基础上对广州地区四所高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通过透视目前博士生的诉求和党支部的工作现状,结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要求,从六个方面提出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博士生党支部建设的创新路径和对策。

博士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的诉求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期盼。博士生党支部建设是高校党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博士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培养德才兼备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抓手,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助推器”。然而长期以来,博士生党建工作却一直是高校党建最薄弱的环节。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加强学生党支部特别是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切实提高博士生党建工作,以及如何通过党支部工作带动博士生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是目前高校教育者需要精心谋划设计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局内观察: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应然性反思

长期以来,博士生党建工作是在大学生党建的视野和范畴中进行组织和运行的,从顶层设计来看,学校党委组织部负责全体学生党支部的宏观管理,学院党委负责所属学生党支部的具体管理和指导;从微观运行来看,博士生党员管理、积极分子培训、组织生活内容、支部设置形式与广义的大学生党建如出一辙。那么博士生党建工作是否应从大学生党建或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区分出来并作专门的思考和谋划?这个命题是开展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应然性问题,是怎么看待问题,必须给予清晰的回答。

从研究对象来讲,博士生与本科生甚至硕士生的区分度越来越大,仅将博士生与硕士生做一比较,便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依照国际惯例,硕士生只是作为本科生和博士生的一个过渡阶段,欧美发达国家的硕士学位学制只需要1~2年,而博士学位学制却为3~4年且有逐渐延长的趋势,长学制则意味着这个群体的体量更大、风险更高、成本更多。

从群体的学业压力程度来看,博士生与硕士生相较,无论是对选题而言关于未知世界的不确定性、学位论文问世时的创新性、抑或是科研成果是否被认可收录、甚至是几倍于硕士学位论文的字符数,每个环节的学业压力都高于硕士生数倍,使得这个群体不约而同地喊出“这是一个异常艰辛、孤独和痛苦的阶段”。

从科研学习时长来看,博士生平均每天花在科研学习的时间为8~11个小时甚至更多,他们几乎无暇顾及周边的“国事、家事、天下事”,对于有些活动缺席,有时就不能单纯地从道德层面去批判他们,而应设身处地地考虑如何把有限的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有机衔接。从该群体的心理健康程度观察,博士生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要低于全国普通人群,博士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比硕士生高出67.93%。

从物质条件保障来看,博士生研究生是高校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其收入本应等同于同年龄层次的年轻科研人员,但其又缺乏必要的物质保障。

上述现实情况使得博士生党建工作有着极大的特殊性,应从大学生党建和研究生党建工作中区别出来,做到专门研究、专门谋划、专门管理,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博士生党建在博士生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困境探析:博士生党建工作的实然性困境

基于上述应然性的分析可知,由于博士生群体的特殊性使然,博士生党建在实践中也面临着若干实然性的困境和冲突。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博士生科研任务相当繁重,甚至长时间通宵达旦完成科研试验,博士生在时间匮乏的情况下党建工作以何种方式、内容和频次才能有效进行渗透和融合?

第二,博士生党员学科高度分散、时间统一性差,如何平衡党员的科研时间分散性与党的组织高度统一性的关系?

第三,博士生党员的学业、心理、婚恋、经济等压力相当大,党组织如何通过服务化解其压力,进而引导和激发其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动力?

第四,博士生黨员群体是在校学生中党员比例最大、党龄最长的群体,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党员是占绝对比例的群体,党员应如何发挥先进性而避免“搭便车”行为?

上述四个问题,是长期以来博士生党建工作实践中面临的主要困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树立问题导向、创新工作方法、提升工作实效。

调查发现:博士生党支部工作的现状和机遇

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研究自行设计《高校博士生党支部工作现状及支部党员诉求调查问卷》,选取了广州地区4所具有博士学位授权的高校进行调研,其中985高校1所,211高校2所,普通一本重点高校1所,博士生学科门类以理工、师范、农林、管理和医学为主;调查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党支部组织生活频次、党支部设置类型、党支部书记人选、支部活动主要内容和载体,以及党员关于组织生活的期望和诉求等。共发放问卷306份,回收问卷286份,其中有效问卷256份,有效率为83.66%。受访男生139名、女性117名,男女生比例均衡;一年级博士生63名,二年级博士生98名,三年级博士生79名,延长期博士生16名。

结合问卷调查,课题组还对部分博士生党支部指导教师、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党员代表进行了深度访谈。总体而言,数据来源基本能够代表总体情况。

调查结果与分析

博士生科研学习时间基本满负荷,但仍有微时间可以利用

接受调查的博士生从博士一年级至延长期,平均每天用于科研学习的时长依次为8.03小时、8.95小时、9.59小时和9.26小时,特别对于高年级博士生,科研学习时间基本上相当于满负荷的“三班倒”,时间非常紧张。

但由表1可知,博士生们仍旧有一些微时间可以利用,博士生每天浏览阅读非科研的书报或网上其他社会生活的视频、消息、新闻的时长,一年级约有近2小时,二年级约有近1.5小时,三年级以上的约有近1小时左右,这样就为博士生党支部工作开展提供了宝贵的微时间。

高年级博士生支部组织生活无章,一学期两次获大多数学生认可

调查显示,见表2,目前高年级博士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的频次,一学期仅有一次甚至大于一学期一次的比例多达58.23%,一个月一次或以上的比例不足13%,这说明目前高年级博士生支部组织生活开展略显乏力且无章。对博士生自身关于开展组织生活频次的意愿进行梳理,50.63%的学生选择了一学期两次这样的频次,故各高校可在具体实践中探索一学期两次的做法,提高效率,力求使党支部组织生活的育人效果事半功倍。

表2 高年级博士生党支部组织生活频次和希望的频次

注:文中的高年级博士生是指二年级以上的博士生

博士生意愿按照纵向设置支部,缓解科研分散与组织高度集中的困境

由表3可知,接受调查的博士生从一年级至延长期,对于以实验室或教研室为单位纵向设置党支部的意愿比率依次为:53.97%、71.43%、82.28%、87.50%,说明博士生对纵向设置党支部意愿更强烈。以上选择,也得到几乎全部访谈博士生导师的认可,他们认为纵向设置支部是符合博士生实际情况和培养模式的,能更好解决科研分散与组织集中的矛盾。

表3 博士生党支部横纵向设置意愿

博士生意愿选择学术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以充分发挥科研育人的重要作用

对已经十分庞大而且继续发展的研究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来说,科研育人是其最突出的特征,也是最根本的途径。从调研结果来看,目前博士生党支部书记主要还是由学生担任,梳理博士生的自身意愿,有54.69%的博士生选择由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担任党支部书记。通过与部分博士生进行访谈,他们认为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更了解学科发展趋势,人格魅力和模范带头作用会更强,可以更加充分地发挥科研育人的作用。

表4 博士生党支部书记选配意愿

活动内容应注重价值引领、科研共情,更应密切回应学生的关切

据调查发现,见表5,博士生对党支部的组织生活内容给与了很多的期许,分析梳理四所高校博士生对党支部生活内容的诉求,博士生关注度较高的内容为:一是科研历程和见闻,二是伦理与思辨,三是关注中国社会与世界发展,四是自身心理及关切问题。其中令我们略感意外的是,“学校重点事项梳理及做好学生公寓管理和服务”这个内容,是博士生在众多感兴趣的话题里的首选。我们在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的选取上,除应注重价值引领和科研共情,也要把解决和回应博士生的关切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

党支部组织生活载体应丰富多样,更有助于博士生党支部工作的聚焦与落地

分析梳理博士生对党支部生活形式和载体的建议,博士生除传统的面授、面对面交流之外,高质量的社会实践、自我分享、微信群推送、视频观看、辩论和翻转课堂等形式,也得到了绝大多数博士生的热烈响应,同时博士生们也给出了他们的一些建议。通过与部分博士生进行访谈,他们认为丰富多彩的组织生活形式,是激发理论学习热情和支部工作有效落地的重要条件,是破解博士生党支部组织生活效果欠佳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自身可迁移技能的良好平台。故在下一步组织生活开展中,应不断丰富组织生活的形式和载体,进一步激发博士生的学习热情。

对策建议: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博士生支部工作的创新路径和对策

明确支部组织生活频次,顺畅主渠道,激活微时间

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根据调查分析,博士生学习生活中最大的规律首先就是每天用于科研学习的平均时长超过9小时,在此现实条件下,博士生党支部的活动频次与本科生和硕士生相较,可适当降低,以每学期2~3次为宜。同时需要注意,应把握好教育的时、度、效,要选准时机,把握节度,利用最佳时间和机会窗口开展支部组织生活,充分发挥博士生党建工作主渠道的作用。

针对博士生“碎片化”时间较多的特点,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利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及时传递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党建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激活党员学习的微时间,打造出一个博士生喜闻乐见、时时处处受教育的网上精神家园。

优化组织生活内容,创新供给、精准供给

2016年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之年,对于博士生党支部组织生活内容,同样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做到精准供给、创新供给,不断开辟涵养拔尖和创新人才培养的活水源头。

通过调查中精准梳理博士生的关注点,博士生支部组织生活中,可以邀请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分享心路历程,激发党员正能量,做到坚持价值引领与培育学术精神相统一;邀请年轻归国教师分享国外见闻,通过他们对西方社会的直接感受,引导博士生逐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和尊重;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交流活动,要求博士生积极“把理论融入故事,用故事讲清道理”,堅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强化对国家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适时进行政治理论学习,与大学生不同的是,不仅要学理论内容,博士生更重要的是如何生动鲜活地学思辨、学方法、学语言,积极为我所用、为科研所用。此外结合党支部的自身实际,可相应开展科研伦理和博士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的相关活动。

创新组织生活方式,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对博士生支部生活的不重视及片面化理解,造成了支部生活形式呆板,方式单一等现状,博士生党支部更应通过创新形式,使支部活起来、党员动起来。

党支部应瞄准不断打造集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形成讲授、观看、分享、辩论、点评、线上推送等形式在内的立体式、交叉式的“项链”模式,多管齐下,不断聚焦思政工作的供给与落地。

比如通过党支部辩论等形式在热点事件中积极发声,旗帜鲜明地批驳错误言论;在“讲好中国的故事”活动中,采取观看视频、自我分享和点评等形式;在科研伦理案例解读活动中,采取视频、讨论等形式,并由教师点睛明题。

针对实践性还不够强这一突出问题,可以开展为期一周的博士生党员“三下乡”科技志愿服务等活动,在实践中鼓励学术追求,拓展教育增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科学调整支部设置,发挥科研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与本科生相较,博士生天然存在着科研时间分散与党的组织高度统一的矛盾,为充分发挥博士生党支部基层战斗堡垒的作用,科学设置党支部是一项重要命题。分析梳理博士生党支部横纵向设置意愿,集中进入科研或实验室的博士生(二年级以上)更倾向选择以实验室或教研室为单位,纵向设置党支部,所以博士生党支部设置应以纵向设置为主;此外根据调查中博士生更倾向由专业主要学术带头人做党支部书记的意愿,为了进一步发挥科研育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具体实践中也可以探索尝试实施“学术带头人做党支部书记”制度,围绕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建立纵向师生党支部,学术带头人担任博士生党支部书记,学术骨干作为博士生入党积极分子的联系人和介绍人,充分发挥他们“学术导师”和“政治导师”的引导作用。

此外各高校还应努力探索党务工作者和学术带头人的双向融合机制,整体推进基层博士生党支部的建设。

延展支部工作触角,关照学生,回应关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博士生党支部工作的出发点也理应如此。所以在工作中党支部应延展支部工作触角,积极把博士生们的认知特点、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结合起来,应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党支部生活中应积极回应博士生们的思想关切和思想困惑,对于一些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问题不回避、不遮掩,比如积极引导博士生对就业、住房、教育、医疗等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引导博士生用辩证思维看待中国社会发展的得与失,从而不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

第二,要做好高校博士生党建工作需求的满意度评估,特别是评估博士生党支部在博士生学业、就业、心理健康、家庭经济困难帮扶等方面的作用,把博士生党支部建设成“人人之家”,在关心人、帮助人中教育人、引导人,发挥支部暖心强心的应有作用。

第三,畅通学校和博士生党支部之间的沟通渠道,建立学校党政领导和博士党支部成员定期沟通的机制,定期听取博士生党支部和广大博士生的意见和建议,提升博士生党员主人翁意识。

第四,着力抓好研究生公寓的环境和服务工作,力争把支部博士生宿舍建成“思想教育、文化交流、行为养成”的素质提升基地,抓好公寓环境,解决博士生学习科研的后顾之忧。

严明支部政治生活纪律,以刚性约束防止“破窗效应”

博士生是高校学生中党员比例最高的群体,这个群体的党员学识水平高、充满活力和激情,但缺乏党内政治生活的历练,部分党员意识和党性修养仍有待加强。

有些博士生党员同志以学习时间紧、科研压力大为由,不按规定参加党内活动,党内工作不主动、不出力、“搭便车”意识浓郁,先进性不能有效体现,甚至出现学术不端等问题,表现出一定的个人主义、分散主义和自由主义倾向。同时,部分支部对党员的监督也流于形式甚至束之高阁,认为只要博士生科研做得好、论文发得多,就可以“一白遮百丑”,其他的党内规范可有可无,也造成支部黨员问题频发,党员之间相互效尤,产生了破窗效应。

我们应严格监督党员的政治生活,特别是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员日常管理监督。之所以严明并重申党支部的政治生活纪律,是因为青年学子成长道路上会不断经历利己与利他、为公与为私的考验,而没有形成正确“三观”的人才是走不远的,走不实的。各支部只有坚持主动引领、建章立制、奖惩分明,以强烈的责任担当严明政治纪律,以刚性约束防止“破窗效应”,才能帮助博士生树立和养成正确的政治意识和政治规矩,成为一名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创新精神的博士生。

猜你喜欢
博士生组织生活支部
理想与现实之间:博士生学术职业社会化的张力及其消解
支部联建润“甘泉”
瑶山党支部
迎春佳作
民进吉林省直联合四支部的“支部经”
中国博士生的苦与乐
一图读懂党的组织生活该如何过
众人拾柴火焰高
为何导师成了压垮杨宝德的最后一根稻草
“牡丹江市坚持‘一化四制’,推动组织生活落细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