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如何做到新常态

2018-10-21 12:35张可玲
天津教育·下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工作者常态因材施教

张可玲

家庭教育是孩子的启蒙教育,家庭的功能是无可替代的。作为孩子的出生和成长的基本场所,家庭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对孩子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理念也与日更新,主要体现在学生个体不断变化和社会对教育期望值的增大。因此,家庭教育也要不断更新观念,为此需要家庭成员持续不断地学习以适应教育新常态新发展。

从古至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始终是人类成长过程中的两大教育模式,对于一个正常人的成长而言,两者缺一不可。两种教育模式在当今社会也产生了不同的探讨。对学校教育而言,讨论最激烈的莫过于“毛坦厂”式的疯狂应试教育,然而我们倡导的、教育部提倡的“素质教育”在哪里?学生累,教师累,往往培养出来寄托着社会期许的学生却只是会考试的“机器人”,这样的现状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主管部门深思。

而现在,我们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同时有可能也承担着作为一位父亲、母亲的责任。我们该深思的不仅是我们学校教育的理念和教育的模式,还有我们如何对自己的子女进行合理有效的家庭教育,使得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之材,而不是考试“机器人”。

当亲子喜剧《虎妈猫爸》风靡荧屏时,朋友圈每天都在议论各种教育观点和当代的教育体制,包括择校、升学、隔代教育、提前学习等等一系列教育热门话题,或许这些所谓的不完善的教育体制我们无法改变,但我们该深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是否也是“虎妈猫爸”式或“虎爸猫妈”式。

深究一下,种种尴尬的现状、孩子的种种压力都是因为家庭教育观和家长的教育模式出现了问题,是家长的攀比心作祟吗?还是大部分的家长都习惯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孩子,习惯用别人的方法来教育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升学率呢?“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每一位父母殷切的期望,个体之间虽有共性,但更多的是差异性。教师要因材施教,家庭教育也一样。

家庭教育新常态,就是要首先杜绝盲目从众,家长应该自己思考一套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模式,要从孩子的角度出发,给予尊重和引导。

第一,他们热衷的不是学习,而是思考。这种善于思考、渴望知识的习惯则源于父母对孩子幼时的启发和引导。比如:一个写事作文片段,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一起参与到实践中,而不是让孩子自己随意遐想、随意胡编乱造。

第二,即使成绩优秀,也需要家庭给予关爱。成绩优秀的学生往往其父母并非“虎妈狼爸”,他们和父母相处的方式是宽松、信任、和谐的。

第三,深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当孩子不想看书,父母注意到该问题却不说破,而是把电视关了或放下手中的手机,坐下来拿起书,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也会拿起书本阅读。

第四,好习惯跟“自小独立”分不开。教育孩子也是如此,学会放手,会发现孩子比想象中更独立。注重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已成为这些孩子家长的共识。

第五,“静若处子,动若脱兔”——愛学习,也爱生活。生活中不是只有一味读书,感到厌烦了就去画画,感到累了就去听歌,压力大就去跑步。

第六,因材施教,挖掘孩子的闪光点。这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一直贯穿教学的理念,作为父母我们同样也要做到。有的孩子容易自满,我们可以适当给予“批评式教育”。有的孩子容易自卑,这时需要父母给予鼓励,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第七,比成绩重要的东西还有很多。即使我们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最终也不一定能成为人中龙凤,但是一个好习惯的养成,是父母给我们一生最好的礼物:如自信心、执着毅力、生活乐观、独立性与个性化发展等。健康健全的身心发展才更利于孩子的成长成才。

教育的基础性决定了教育将担负起重大的社会责任。家庭教育除了具有效率和效益外,塑造明确坚定的价值和光辉的灵魂是家庭教育更重要的追求。基础教育是人们生存、生活和发展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包括家庭教育、中小学校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

家庭教育不仅要担负为高一级教育,以及为学校提供和输送合格生源做好服务的责任,更主要的是育人。在基础教育深化改革进程中,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的独立价值。

新常态下的家庭教育,更注重孩子人格魅力的提升,孩子文明礼貌、社会交往、精神独立、完整人格、良好操守、责任意识等能力在家庭教育上能够得到不断的引导与积淀。在以后的成长发展中这些能力素质的培养往往比单纯的学历教育更加重要。育人比育才更重要。家庭教育新常态应遵从人性发展,以人为本,遵循每个个体的个性发展规律,使他们身心得到更好的解放,给他们充分的空间促其自由发展,正确加以引导,激励挖掘每个孩子的内在学习潜力和持续发展可能。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上,以一颗平常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顺其自然。

我们的家庭教育应该进入这样一种新常态,这不仅仅是为了孩子和教育,也是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猜你喜欢
教育工作者常态因材施教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智珠二则
德国早期儿童教育工作者严重短缺
“5+2”“白+黑”是否应鼓励?
身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几点思考
浅论初中化学教学中的STS教育
习近平不要滥用“新常态”
因材施教的实施策略
因材施教并非只是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