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错误类型分析

2018-10-24 02:03薛丹云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8年12期
关键词:源语原文译者

薛丹云

江苏警官学院

我们知道,翻译必须做到忠实于原文,但语言是模糊的,语言的模糊性无处不在,因此在做翻译工作时绝对的忠实并不存在,有时我们也会模糊地处理语言现象,这无可厚非。在此要分析的并非这种模糊的方法,而是翻译中的错误类型。

一、源语没有完全转换成目标语

英语属印欧语系,汉语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在很多方面都有区别。首先体现在英语的名词主导。英语是形态变化丰富,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要受到很多形态变化规则的约束,每个句子只有一个谓语动词。英语中很多名词都是从动词变化而来,具有动态的含义,含有动作、行为、变化、状态、品质、情感等概念。因此,名词化是英语的一大特点。而汉语是以动词为主导的语言,汉语可有连动句。英语的第二个特点是:大量使用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等。英语的介词使用频率相当广,介词连接英语句子,而汉语中介词数量很少,关系代词、关系副词、连接代词等也较少使用。第三是修辞语的位置方面,英语的形容词修饰语可以置于所修饰成分的前,也可在后,但汉语中的修饰语多为前置。

另外,英语句子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特别是在时间顺序和因果关系的主从复合句中,常常不遵循先来后到,先因后果的规律,而汉语常常遵循先后、因果的句子顺序规律。因此,如果翻译时不作语序调整,有可能造成语句不通、逻辑混乱现象。

二、对源语的理解错误

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尤为重要,只有译者理解了原文,才能将原文中的准确意思翻译出来,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表达清楚,译文才有可能为读者所理解。译者要做到这一点,须具备诸方面的要素,首先,要精通源语语言,对该语言的表达、语法、句子结构等语言现象了解透彻,翻译时才不至于产生或少产生歧义,不造成错译、漏译。除了语言方面的要素,还要对源语国家的文化习俗有所了解,不同的国家存在着文化差异,翻译时如果无视这种文化差异,想当然地按照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习俗翻译的话,就有可能成为笑话,这无疑误导了目的语读者。英译汉时不能照字面翻译的情况很多,从简单的称呼语、问候语到涉及文化习俗的一些用词,事实上,翻译中时时会遇到不能直译的情况,这时如不能理解原文的话就有可能译错。

例一:Here I wish to bring out critical aspects of the reorganization of German and Us police activities related to the outbreak of World War I in order to provide an adequate picture of the police institutions that in the post-war period would be involved in founding an international criminal police organization.

译文一:我希望通过描述因一战爆发德美两国警察机构重组的重要方面,勾画出一幅完好的警察机构图片,这幅图中的机构为战后创建国际刑警组织打下了基础。

译文二:我希望通过阐明德美两国警察机构因一战爆发而重新开展警务活动的重要方面,提供战后参与创建国际刑警组织的警察机构的真实情况。

例二:The Director[of the FBI,J.Edgar Hoover,]is fond of jotting pungent notations on the borders of memorandums,and the filling of all four borders is known as a ‘four-bagger,.Once,he was irked by a memo that left little room for his scrawlings.'Watch the borders’,he wrote in his characteristic green ink.Uncertain of what he meant and afraid to ask,officials carried out the dictum to the letter.For over a week,agents were staked out along the Canadian and Mexican borders,unsure of what they were watching for.

译文一:主管[联邦调查局,J.埃德加.胡佛]喜欢在便笺的四周记符号,四条边都填满了被称为“本垒打”。有一次,一张便笺让他觉得烦恼,因为这张便笺几乎没有空间让他写写画画。“注意边境”,他用特有的绿色墨水写下这几个字。官员们不清楚他的意思但又不敢问,于是严格地贯彻他的命令。此后大约一个星期,特工们都沿着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边境巡查,也不清楚自己到底留意什么。

译文二:局长[联邦调查局,约翰·埃德加·胡佛]喜欢在备忘录四边空白处直接批注,四条边都填满了被称为“本垒打”。有一次,一份报告让他觉着烦恼,因为上面几乎没有空间让其涂鸦。“注意边界”,他用特有的绿色墨水写下这几个字。官员们不清楚他的意思但又不敢问,只得严格地贯彻此批示。此后大约一个星期,特工们沿着美加和美墨的边境巡逻,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留意什么。

以上例句的译文一存在理解上的偏差,没有理解隐含意义和逻辑关联。译文二仅几处有几个字翻得不同,意思就完全不一样了。因此,翻译时理解原文很重要。

三、译文表达错误

翻译的第二个阶段是表达,在理解的基础上将源语意思正确表达,也是做翻译工作必不可少的过程,如果理解了却无法表达清楚,仍然不能为读者所认可、所理解,在这之间,事实上译者起到了媒介的作用,必须将接收到的源语信息转换成读者熟悉的目的语信息,表达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读者的认可度和理解程度,也影响到一部作品的推广程度。表达流畅、语言顺畅、语句通顺、用词准确、符合目标语言表达的要求,读者的接受度自然就高,而如果表达不畅、语言生涩、语句不通、用词搭配不准、不能让读者正确理解,势必影响作品的质量,给读者阅读带来困难。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表达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例:The Palmer Raids reveal at least three critical transformations in US law enforcement:an expansion of non-military control in the maintenance of public order;a decrease of overt violence in favor of generalized surveillance;and,most importantly in the presence context,a centralization of law enforcement.

译文一:帕默突袭至少体现了美国执法进程中三次重要的转型:维护公共秩序的非军事扩张;减少蓄意暴力主张总体监视;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背景下,执法的中央集权化。

译文二:帕默突袭至少体现了美国执法进程中三次重要的转型:维护公共秩序时采用非军事管制手段方面的发展;减少使用公然的暴力手段而采用全方位的监控;更重要的是,在当前的形势下,执法权集于中心。

四、没有注意原文的风格特点

(一)必须符合原作的文体风格

一部作品有其自身的特点,我们首先要判定的是该作品的文体,是叙述文,还是描述文,或是论述文。在翻译中,译文应采取的文体风格受到原文很大的限制,译文不可无视原著的思想内容和语言特点,随心所欲地抒情、叙事、论理。因此,翻译必须保持原作的风格,不能任意改变或发挥。从这一意义上讲,翻译有别于创作,但为何同一篇原文由不同译者来翻译效果有好有坏呢?这取决于译者的知识结构和语言素养、翻译工作经验和悟性、翻译理论水平和对翻译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各不相同。正如刘宓庆所说:“翻译作品的质量,译文对原文的高度适应性,原著风貌的逼真的再现,通常正是译者的功力和才情的最好的说明。”①

林语堂也说过: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②

(二)符合原文作者的语言风格

我们知道作者有各自的语言风格,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质朴简洁却寓意深刻,给人启迪;罗曼·罗兰《约翰·克里斯多夫》的音乐般优美流畅。读者能够感受到译作的语言风格,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译者的翻译是成功的,因为在翻译过程中没有任意发挥,任意篡改,而是保留了原文的风格、意蕴、语言表达习惯。

综上所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只有遵循翻译规律,了解原作风格,正确理解原文,按照目标语的表达习惯翻译,才能避免翻译错误,向读者奉献高质量的翻译作品。

猜你喜欢
源语原文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Performance of a double-layer BAF using zeolite and ceramic as media under ammonium shock load condition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