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视角下的生态文明建设研究

2018-11-05 09:56余小林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可持续性生态文明

余小林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生态环保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地开始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保观念也逐渐增强。如今面对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消耗等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使人们不得不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生存大计,是中国共产党合理运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在思想层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诠释和升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以实践为基础着重强调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于人们正确认识生态环境的本质以及找出解決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建设生态文明不仅顺应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美丽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奋斗的宗旨,而且对我国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生态文明 可持续性

中图分类号:B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74

Abstract With the 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quality of people's lif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has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Local areas began to strengthen the protection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friendly concept has gradually increased. Now faced with environmental damage, resource consumption and a series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make people have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the pl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ation, and it is the interpretation and sublimation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ration use of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o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emphasizes the sustainability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on the basis of practice. Insisting on the Marxist ecological view is of grea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people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the essence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o fin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s of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conforms to the aim of the President Xi Jingping in his 19th Nation Congress, but also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Keywords Marist ecological view;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是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当今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我国经济逐渐发展壮大的同时,追求社会各项层面的和谐发展显得颇为重要,特别是生态环境问题。习近平主席在两会上提到:“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保护生态环境已经势在必行。对于今年长江经济带的建设,习总书记也明确表明要优先走绿色发展之路,可以看出环保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以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如今我们要绿色发展,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引领下走绿色环保之路,开启生态健康之旅。

1 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及其发展历程

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强调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把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上升到绿色环保高度。从儒家开始的“天人合一,天人合其德”、“天道生生,仁民爱物”到道家的“万物平等自化”、“法天贵真,道法自然”、“节制物欲”可以看出生态文明思想很早就被人们所重视。现如今,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为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提出做好了充足的准备;2005年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2007年党的十七大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全面系统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会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提出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的思想。我们应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全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意识,提高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生态文明的演变进程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与生态文明建设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是我们每一个公民理应承担的责任。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我们应全心全意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提高自觉意识。

2 生态文明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体现

生态文明的思想很早就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得到了体现。从1841年马克思提交给耶鲁大学的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博士论文中就讲到了生态学的观点,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表达了绝对共产主义应该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相互联系起来,第一次提出绝对共产主义要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来发展共产主义。随后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中又表明了他对资本主义的蔑视,是因为资本主义轻视和贬低自然的作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也谈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法,明确了生态环境的发展在人类文明进程的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生态文明是标志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具体指的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在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注重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是社会稳定进步的重要因素,它根据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以来人与自然关系的分析,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本质。这就从概念上向我们阐述了生态文明思想已经萌芽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理念当中。

生态文明的鲜明特征贵在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生态文明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条精神主线。马克思明确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行为,并告诫说;“不以为大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要求做到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自然的守护者。我们要把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真正落到实处,而不是让它成为一种口号,一种形式。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贯穿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中的一条重要主线。

3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道路

3.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石——实践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是联系人与自然的桥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对于生态问题的全面阐释和整体把握,这种生态观以实践为逻辑向导,把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视为其基本的问题,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其理论的归宿,其目的不是解决生态问题本身,而是为了正确处理人类在实践中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而提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征程中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走实践的道路,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可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的转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切实履行了以实践为基础的战略目标。以习近平同志为领导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规划和“四个战略布局”当中,提出建设美丽新中国。在十九大报告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正式把美丽纳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总布局当中,特别强调指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近几年我国生态环境明显得到改善,这与党和国家始终坚持走以实践为发展的道路是分不开的。我们只有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加强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

3.2 生态文明建设的主体——广大人民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同志这一重要阐述,深入揭露保护生态环境的民生本质,提高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认识。生态文明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与此同时也在享受自己建设的文明成果。在前进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人民主体的地位。历史是广大人民一起创造的,人们创造属于自己的历史,然而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而是在既定的条件下从过去延续下来的条件中去发现和创造。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人民群众的力量的不可忽视的,我们应该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做到保护自然,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不是统治自然界,而是与自然界和谐共处,从而保证我们生态文明的长远进步和发展。

3.3 生态文明建设的指路人——马克思主义生态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然界先于任何人类社会存在着,它是不依赖于人的观念而存在的客观存在物,是人类的母体。人属于自然界,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自然、社会这三者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又是相对和辩证客观的。它们之间的竞争和产生矛盾的根源就是对私有财产的占有和维护。如果要解决现如今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就必须解决三者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就是我们在对生态建设的发展过程中没有掌握好尺度,于是自然利益就和人类社会利益产生了矛盾和对抗。要解决矛盾就要求我们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合理分配与利益均衡问题,兼顾人类和自然界的共同利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

4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4.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自身和谐统一为前提的,目的是建设健康稳定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稳定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前提和基础,而且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道路,对生态文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一个国家生态环境的发展离不开我们每个公民的共同努力,只有我们每个人都齐心合力,共铸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那么我们国家的生态环境才会变得更加美好,才会变得更加的和谐。只有生态环境进步了,我国的经济水平也才有可能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的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是离不开的,二者的关系就像是鱼和水的关系。所以说只有一个国家变得和谐了,当地的经济和生态环境才会提高。

4.2 加强当地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现如今资源日趋紧缺,生态系统严重恶化,党和国家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需要我们去坚持的工程,而且也是费时费力的工程,需要我们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要打时间战和空间战,生态文明的建设只有从一点一滴的积累中才会看到效果,想要一口气吃成大胖子是不合理的。我们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问题和突出问题,统筹各地的力量来共同建设生态文明,当地政府应该协调统一布局,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献出一份力量。

4.3 塑造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诗意的栖居”是人类所向往的美好生活环境。然而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剥削以及压榨使得环境日益不堪重负。人们所向往的“诗意的栖居”也正在离我们一步步远去。生态危机实质是人类的危机,生态危机的出现其实是由于人们缺乏生态文明的意识而造成的。一个国家生态文明需要提高,就需要我们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只有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了,观念才会发生变化,才会真正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加强生态意识的全民化,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是公民素质养成的重要内容。公民生态文明意识的养成是我国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是我们国家在发展道路上应该始终坚持的方针。

5 总结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最好诠释,也能体现出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的理念。总之,我国生态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之上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马克主义的生态观是符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来源,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重要价值尺度。我们应该在充分掌握、了解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之上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让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 董强,万少东.论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特征[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7.

[2] 黄晓云等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5.9.

[3] 牟成文.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6.

[4] 榮开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生态文明建设思想[J].江汉论坛,2011(2).

[5] 徐贵权.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理性审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双月刊),2008(4).

[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18.

[7]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0.

[8] 章海荣.生态伦理学与生态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

猜你喜欢
可持续性生态文明
北京冬奥会的“六有”可持续性管理经验
企业可持续性的表征
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可持续性咨询和建议委员会成立
室内空间的可持续性设计方式探究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现状研究
我国工伤保险基金收支及可持续性分析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