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剧《李尔王》中疯癫女性角色研究

2018-11-13 15:21方燕男
海外文摘·艺术 2018年21期
关键词:李尔王莎翁小女儿

方燕男

(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浙江绍兴 312000)

引言

威廉·莎士比亚,英国文学史上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最伟大的作家,更是全世界最卓越的文学家之一。莎士比亚是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诗人,他的一生创作了2首长诗,154首十四行诗和37部戏剧。在这37部戏剧中可以分为喜剧、历史剧、悲剧和传奇剧。

本文通过对莎翁的代表作——悲剧《李尔王》的深刻解读,分析了莎剧中各色各样的疯癫女性形象,以此来解析莎翁对女性的理解与描绘,折射出莎翁通过对众多疯癫女性的描写,从中表达出莎翁对自然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看法、态度。

莎士比亚的这些作品,大多都是站在人文主义的角度,发表自己的各类观点,并同时反映出了英国封建制度解体、资本主义兴起时期存在的众多社会矛盾,刻画了多种人物形象,其中以新兴资产阶级为主,表达了作者身为一个人文主义者对政治的需求和在生活上的理想以及对整个社会的期待;又揭露了封建贵族的腐朽没落、谴责了封建暴政,还批判了资产阶级追求财富与权力的不择手段、贪得无厌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环境的失望与由此产生了描绘理想社会的念头。

1 《李尔王》中的疯癫女性

1.1 《李尔王》

该剧叙述的故事是古代的不列颠国王李尔把国土分给三个女儿,分财产的依据则是三个女儿爱自己的程度。长女高纳里尔和次女里根都用了甜言蜜语来哄骗父亲,而只有小女儿考狄利娅讲了大实话,说“我爱你只是按照我的名分,一分不多,一分不少”。李尔生气了并将小女儿远远地嫁到法国,还把国土分给了两个大女儿,结果最后李尔却受到女儿的欺负,跑到了荒野中。后来小女儿从法国带兵来讨伐,但是法军战败,考狄利亚被爱德蒙密令杀死,李尔抱着她的尸体悲愤而死。

1.2 《李尔王》中的疯癫女性

《李尔王》一剧中的三位主要女性分别是李尔王的三个女儿:高纳里尔、里根、考狄利亚。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这三位女性身上都透露着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人性。她们个性独立,思想独立。整部悲剧的男主人公是李尔王,但是在他命运的每一次转折中,三个女儿都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有的卑劣地制造出了父亲的悲剧,有的勇敢无畏地拯救了受苦受难父亲。她们都是情节的有力推动者。而且她们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中又充分地展现出了各自的性格,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大家所推崇的“人性”。大女儿高纳里尔不仅对父亲进行各种形式的迫害,而且还诱导别人犯错,是罪恶的推波助澜者。在父亲将国家土地分给她之后,她就对妹妹里根说:“让我们同心合力,决定一个方策。要是我们的父亲顺着他这种脾气滥施威权起来,这一次的让国对于我们未必有什么好处。”后来,她气走父亲后又立刻给里根写信,要妹妹也用同样的态度对父亲。里根两姐妹对父亲的虐待残忍至极,她们让这位既是父亲又是国王的老人在黑夜暴风雨中绝望地喊叫却不顾他的死活。她们将身为君王的李尔王的尊严撕得粉碎,将身为父亲的李尔王的爱撕得粉碎。她们对自己父亲尚且如此,对别人就更加过分了。比如忠心于李尔王的老葛洛斯特,姐妹俩就残忍地挖下了他的双眼,她们的做法连一个仆人都深感气愤。而里根甚至后来还认为让老葛洛斯特活命是个错误。里根对自己的父亲和妹妹也痛下杀手,即使已经将他们逮捕还要与爱德蒙下密令处死,可以说她是毫无人性。而高纳里尔自尽之前毒死了妹妹里根,她对生命的蔑视丝毫不逊色于里根。

但是小女儿考狄利亚身为公主,善良淳朴,对那些金银财帛毫无欲望。她自从拒绝去撒谎而后因此失去了父亲的宠爱,李尔王“本想在她的看护之下,终养我的天年”。但是小女儿高贵而纯洁的灵魂不允许她说出那些违背自己心意的话。但是在父亲受难之后,她又坚强地担当起拯救者,说服了法兰西国王,她自己亲自率兵攻打两个姐姐。虽然考狄利亚最后死了,她的死使得被阴谋家控制的国家重新由善良正直的人掌握,公理正义得以重现。因而,死亡对她不是结束,而是超越。显然莎士比亚也在她身上加入了很多人文主义理想,使得她身上无处不体现着世俗人性的爱。而考狄利亚的巨大勇气也正是由于她心中有对他人、对美德的巨大热情。她的行为重新点燃了李尔王心中的火焰,让他“忍受了这么久的时候”才安然死去。

2 从《李尔王》中看莎剧的疯癫艺术

在《李尔王》中,莎士比亚通过“疯癫”完成了理性的审判,寄予了作家美好的人文主义理想。可见,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疯癫”是文明进步的必要代表,我们没有权力、也没有必要否定“疯癫”。而莎士比亚对于作品中的人物设置也颇有用意,他为什么设置三个女儿的形象并且使人性中所有真善美的因素都聚集于小女儿考狄利娅身上呢?溯其根本,从作品的整个结构来看,作品的主题正是在两个姐姐的恶毒阴险和小女儿的善良正直的对比中得到升华的,在作品中设置两个具有相似性格的人物形象更是从侧面告诉读者,在当时的社会中,这样的现象并非罕见。

人与人之间的亲情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开始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李尔王》中的父女关系就是对此现象的深度刻画。在《李尔王》中,李尔王被女儿的谎言所骗,说明有理性思维的人不能很好地看清人的真实面目;而当女儿们的态度变得越来越恶劣的时候,李尔王又开始怀疑自己的身份,他在想“这有谁认识我”或者“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这也表明有理性思想的人却不能自我认知。李尔王强烈的悲愤之情摧毁了他的理智,这种强烈的悲愤之情将他推到了“疯癫”的边缘,他喊出:“我宁愿让这颗心碎成万片……我要疯了”。

3 《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这一疯癫女性角色介绍

莎士比亚笔下的女性形象有的是人类的天使,她们优美却不妖艳。如《哈姆雷特》中的奥菲利娅,他热恋着哈姆雷特,人们对她评论的论点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对奥菲利娅的评价、奥菲利娅是否真疯、奥菲利娅与哈姆莱特的爱情等等。张青在《她们因何受损?——从女性主义角度简析《哈姆雷特》中主要女性人物的结局》中评论说不管奥菲利娅的疯癫是不是真的,她的疯癫既是男人设定的又是男人造成的。不论是从奥菲利娅在剧中所处的地位来看,还是从当时女性在现实社会中所处的地位来看,以奥菲利娅位代表的这类女性都不具有话语权,“疯”绝非她情愿,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疯癫虽然使她敢去表达了一些自己真实的想法,但这些真实的想法在剧中却被作者当作成了一句句疯话来处理,这就使这些真话毫无用处,也容易让读者对这些话的可靠性表示怀疑,因此,这仍然是莎翁故意将女性地位弱化的隐性表现,也是他对于妇女观而感到矛盾的一种体现;还有一方面可能就是他受到了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让女性有机会“开口说话”;却在同时又限制了女性的讲话。最后我们可以反过来得讲,即便剧中的女主人公的一些“疯话”反映出了那个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事实,但却也只能反映出奥菲利娅疯癫前她的心中极力压抑自己的思想,其中不免带有一种“只是当时已惘然”的意味。这就是女性主义视角下可怜的奥菲利娅。

4 结语

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杰出的文学家,也是世界人文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重要位置,被誉为“人类最伟大的天才之一”。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奥赛罗》《李尔王》《麦克白》等,其中,《李尔王》在莎士比亚戏剧宝库中占据重要位置,被著名诗人雪莱称为“世界上最完美的戏剧诗的样本”。莎士比亚戏剧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情感色彩,有许多“疯癫”性格的人物形象,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中的主人公李尔就是“疯癫”的典型。

另外的作品中也有许多疯癫女性形象,如《奥瑟罗》中苔丝德梦娜、《哈姆莱特》奥菲利娅等。莎翁对众多的疯癫女性角色的描写是在疯癫的角色塑造中实现道德的完善,并在各种疯癫的行为和语言中深刻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生活的残酷,既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即国家必须统一的历史趋势必然又表达了莎翁对封建社会中,各位君主之间相互征伐导致民不聊生的批判。

猜你喜欢
李尔王莎翁小女儿
On the Imagery of Heath in King Lear—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chetypal Criticism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莎翁故居梦游记
家有小松鼠
英国争论孩子要不要读莎士比亚
453
The Challenge to Samuel Johnson’s Literary Theory
马医生的女儿
依旧说不尽的莎士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