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人权宣言”

2018-11-14 12:05
电影文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奴隶主黑奴奴隶

罗 菲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外语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38)

一、引 言

对于美国而言,19世纪中叶是一个变革的年代,南北战争吹响了消灭奴隶制的号角,《独立宣言》成为黑人奴隶走向独立的精神纲领,尽管通过内部战争,美国黑人作为奴隶的法律地位已然颠覆,但长期以来被奴役的历史却使美国黑人群体依然经历着生存的威胁和种族歧视的困扰。时至今日,奴隶制废除已近两个世纪,“黑奴”已成为历史,“黑人”这一带有歧视意味的称呼也被“非裔美国人”所取代并在官方场合正式使用,同时,随着社会文化的开化与包容发展,美国黑人群体在美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领域均做出了不容小觑的贡献,但不可否认的是,种族主义依然以相对隐蔽的方式存在于美国社会乃至西方社会中,这也使电影艺术在发展历程中始终关注这一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通过再现美国蓄奴制存续时期的黑人奴隶黑暗的生活图景和举步维艰的反抗故事来实现历史反思和现实批判。本文将以反映黑人奴隶黑暗生活的经典作品《汤姆叔叔的小屋》为视点,以概述《汤姆叔叔的小屋》从小说到电影的历程为基础,通过影片中的汤姆叔叔等黑人奴隶形象塑造、黑人奴隶群体生存境遇及对压迫的反抗来解读其中的“人权宣言”,在研究过程中融入对美国黑人奴隶历史和黑人电影发展历史,更好呈现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深远价值。

二、《汤姆叔叔的小屋》:从小说到电影

被林肯称为引发南北战争的小妇人的哈丽叶特·比彻·斯托于19世纪初出生在一个知名的牧师家庭中,在宗教思想和家庭氛围的影响下,哈丽叶特·比彻·斯托成长为一个善良、富有正义感的女性。在19世纪中叶,废奴运动高涨的年代中,已经成年的哈丽叶特·比彻·斯托创作了名震世界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以表明支持废奴运动的立场。事实上,这部围绕黑人奴隶汤姆所展开的关于黑奴黑暗生活的小说对废奴运动所起到的推动作用远远超越了哈丽叶特·比彻·斯托的预期,打破传统西方作品中丑化黑人奴隶形象设置的《汤姆叔叔的小屋》一度成为黑人奴隶反抗压迫、美国社会打击蓄奴制的宣言式作品。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期刊《大西洋月刊》曾给予哈丽叶特·比彻·斯托以极高的评价,这部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南北战争的合法性宣言,将维护统一的内战转变成为解放黑奴、实现平等的神圣之战,凭借《汤姆叔叔的小屋》,斯托也入选影响美国历史进程的百位人物排名榜。可以说,撰写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的斯托不仅是引发南北战争的小妇人,斯托的精神和这部小说的力量已经超越了国界,在西方多国内激起了废奴运动的热潮,宣扬着种族平等的文化精神,同时这部文学作品的影响力也扩散到了大洋彼岸的中国,由林纾编译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又称《黑奴吁天录》,成为中国现代话剧史上的开山之作。可以说,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汤姆叔叔的小屋》都是被中国人所熟知的展现黑奴被压迫生活和反抗历程的经典作品。

在改编成电影的过程中,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在很大程度上尊重了原著的场景设置、人物形象塑造以及故事主线和情节布排,原著所采用的平缓的叙事风格被呈现在银幕之上,与许多反映黑奴生活的西方电影相比,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并没有过多地渲染暴力色彩和恐怖氛围,而是通过朴实的叙事试图再现19世纪中叶废奴运动高涨时期黑奴压迫与反抗并存的生活实景。影片主人公是一个被大家亲切称呼为“汤姆叔叔”的黑人奴隶,在奴隶制度的压迫下和善良本质的驱动下,汤姆叔叔一面成为忠心于奴隶主的“模范奴隶”,一面竭尽所能地保护着身边的其他黑人奴隶免遭荼毒。在一定程度上,汤姆叔叔一度成为白人奴隶主和黑人奴隶之间沟通、协调的桥梁。在几经变故后,汤姆叔叔失去了原有的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新奴隶主残暴的个性和极端种族主义的观念使汤姆叔叔逐渐意识到,只有在压迫中勇敢反抗才能拯救同胞,最终,汤姆叔叔在解救黑人女奴卡茜的过程中丧命,并在奄奄一息之际号召黑人奴隶群体揭竿而起,勇敢地冲出牢笼,与残暴的奴隶主进行抗争。在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黑人被丑化的传统形象被颠覆,同时白人与黑人之间的二元对立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稀释”,但庄园中的黑人奴隶们成功击溃残暴的白人奴隶主时,许多白人也都站在了被压迫的黑人奴隶身边,这一结局也传递出了反抗种族压迫和歧视的平等之思、自由之心,传递出了激动人心的力量。

三、黑奴历史中的“人权宣言”

奴隶制产生于集权主义发展初期,罗马帝国、中国、古埃及等拥有古老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均出现过奴隶制。对于掌控特权的奴隶主而言,被占领地区的人民、战争俘虏、触犯法律或权威的平民都能够成为任其操控的私有财产即奴隶。简而言之,奴隶与牲畜和物品并无本质的区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奴隶社会已逐渐被封建社会所取代,等级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但从广域角度来看,个体作为人的基本生存发展权利能够被满足。臭名昭著的黑奴制与前文所述的奴隶社会的奴隶制不同的是,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制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制度,也是人类历史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而黑奴制则产生于近现代社会之中,是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的掠夺,是贪婪、卑劣的个体行为,并由此演变成了不同群体之间的压迫与斗争。

15世纪时,阿拉伯和土耳其等地的奴隶贩子开始贩卖黑奴,但并未形成气候。16世纪开始,随着航海业的快速发展,北美大陆沦为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而在殖民地的开荒建设过程中,劳动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于是西方殖民者开始大规模地在非洲掠夺自由黑人运往北美充当种植园中的劳动力。随着黑奴贸易的盛行,脱离家园、脱离民族、失去合法身份的北美黑人沦为种植园主的奴隶,不仅承担着种植园中繁重的劳作,还彻底被剥夺了作为人的基本权利。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围绕“人权”这一对于黑人奴隶来说十分沉重的话题展开,着重塑造了汤姆、乔治、伊丽莎、托普西等性格各异的黑人奴隶形象。汤姆是一个身材高大、性格善良、处事稳重的黑人,在善良的白人奴隶主亚瑟·谢尔的农场担任管家,在谢尔农场多年的生活,使汤姆与奴隶主之间建立了相对平等和谐的关系,然而,在谢尔农场遭遇经济危机后,谢尔不得不通过贩卖农场中的黑人奴隶来走出困境。从此可见,即便是在废奴运动高涨的19世纪中叶,黑人奴隶在美国依然被视为私有财产,而这一“私有财产”的属性也依然受到法律的保护和社会文化的认可。对于身为管家的汤姆而言,他本可以请求继续留在谢尔农场,与妻儿共同生活,但对奴隶主的顺从心理和善良个性使他平静地接受了再次被贩卖的未知命运,因为汤姆不希望为了自己的幸福而令奴隶主谢尔为难,更不希望农场中的其他黑人奴隶被贩卖到未知的远方,经历不可预期的危险,从影片叙事的角度来看,这一情节设置凸显了汤姆善良且富有责任心的美好品质。

在被再次贩卖的途中,善良的汤姆悉心照料白人女孩伊娃,在善良的伊娃和其父亲圣克莱尔的帮助下,汤姆成为圣克莱尔家的奴隶,然而好景不长,伊娃和圣克莱尔相继离开人世,汤姆面临着再次被贩卖的命运。相对来说,在谢尔农场和圣克莱尔家中,汤姆虽然以黑人奴隶的身份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但其作为人的生存权利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但在圣克莱尔死后被贩卖至白人奴隶主赛门·勒格里手中后,汤姆的人权灭失殆尽,开启了与“人权宣言”背道而驰的生活。从这一情节来看,在19世纪的北美地区,废奴运动还无法真正深入到庄园之中,黑人的生存境遇更多依赖于白人奴隶主自身的性情及种族观念。在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赛门·勒格里被认为是黑人奴隶的“噩梦”,秉持着极端种族主义的赛门不仅让农场中的黑人奴隶终日从事着超负荷的劳作,还经常虐待黑人奴隶,尤其是女性黑奴更是难逃赛门的魔爪。汤姆正是在拯救惨遭赛门虐待的黑人女奴卡茜的过程中丧命,也正是这次打破以往顺从奴隶主行为方式的拯救燃起了汤姆关于反抗的热血,号召黑人同胞们打开水闸、躲进教堂,与白人奴隶主赛门进行抗争,最终在庄园黑奴们胜利的号角中,汤姆欣慰地离开了人世。在赛门农场中的汤姆,自身和黑人同胞们面临着更加残酷的压迫和欺凌,奋起反击的选择也体现出了汤姆顺从外表下自尊自爱的灵魂和敢于反抗的勇气,从这一角度来看,汤姆在影片中也是一个勇敢、自尊的形象。可以说,善良的心、忠诚的品质和自尊的灵魂构成了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形象,体现了“人权宣言”的内涵,打破了美国社会传统观念中对黑人奴隶的印象,也打破了许多早期美国影视作品中的黑人奴隶的固化形象,为美国社会重新认知历史中的黑人奴隶以及现实生活中的非裔美国人提供了可能,同时,开启了西方电影中黑人形象塑造的新篇章。

四、黑人电影中的“人权宣言”

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是一部在西方电影史上具有里程碑式意义的作品,有评论认为,在历史价值层面,几乎没有一部黑人电影能够超越《汤姆叔叔的小屋》,其原因不仅在于影片以汤姆的生活为主线展现黑人奴隶从顺从到反抗的历程,还在于影片塑造了黑人奴隶在废奴运动高涨的年代所生成的集体反抗意识和“人权”理念。除了汤姆之外,《汤姆叔叔的小屋》还塑造了包括伊丽莎、托普西等具有反抗意识的黑人女性形象,对于受到种族歧视和男权双重压迫的黑人女奴来说,反抗之思、反抗之行更鲜明地体现出了“人权宣言”的力量,在西方黑人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塑造过程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影片中的伊丽莎是一个普通的黑人奴隶,但母亲的身份使伊丽莎爆发出了坚定的反抗意志和强大的反抗力量,当伊丽莎的儿子哈里被奴隶主再次贩卖后,伊丽莎不顾一切地带着儿子在夜色的掩护下逃跑,面对着违反奴隶主管制后所面临的生命威胁,伊丽莎毫无畏惧和犹豫,成为《汤姆叔叔的小屋》中最为坚定的反抗者。相比于伊丽莎而言,黑人女奴托普西则经历了一个成长的历程,在奴隶制的压迫下,托普西成为浑浑噩噩的行尸走肉,直到遇到了单纯善良的白人女孩伊娃后,在伊娃的感召下,托西普逐渐学会了真诚与自尊。

事实上,《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汤姆、伊丽莎、托普西等黑奴形象只是废奴运动高涨的19世纪中叶具有反抗精神的黑奴群体的缩影,影片中关于群体反抗压迫的叙述进一步体现出了人物形象背后的映射意义,延续了原著“宣言”式的叙事风格。北美奴隶制的影响十分广泛,伴随其发生的非洲“猎奴战争”、跨海黑奴贸易等都对非洲、北美等地的黑人群体的生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同时奴隶制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在白人种植园主的极端管控下,美国黑奴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可能,被认为是体格健壮、头脑呆滞的群体,即便是在奴隶制度废除后,这种持续了几个世纪的刻板印象依然存在,白人对黑人的歧视,种族之间的裂痕也未能彻底消除。对于曾经黑暗的北美黑奴历史和当今美国社会依然残留的种族歧视,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和影片《汤姆叔叔的小屋》都具有深刻的反思价值和现实批判价值,同时其人物形象塑造也对当今西方黑人电影具有引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猜你喜欢
奴隶主黑奴奴隶
船难揭示奴隶贸易真相
美流媒体巨头被批“奴隶主”
回头一笑
蚂蚁奴隶的反抗
My First Sea Journey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种族歧视观
谈非洲黑奴贸易中非洲角色定位
扇子的发展史
美国南北战争前的自由黑人的形成
敌对阶级之间能“通情达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