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培育对红螯螯虾养殖水质和生长的影响

2018-11-14 06:38丁娜余祥胜徐敏
水产养殖 2018年11期
关键词:生长率苗种成活率

丁娜,余祥胜,徐敏

(淮安市水产技术指导站,江苏 淮安 223001)

分级培育是指对同一养殖条件下的一个或多个养殖池中的苗种,通过多次捕捞,按不同规格分级分池再进行培育的一种养殖模式。该种养殖模式多用于鱼种培育,利用减少放养密度,从而不断使同一养殖池内的养殖规格保持一致,避免大小不均造成的相互残杀和竞食行为,达到提高养殖成活率和质量的目的。作者通过从台湾引进红螯螯虾苗种,对红螯螯虾分级培育与传统一级培育养殖效果进行对比养殖试验,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虾苗采用低温运输办法,引进台湾苗种场用澳大利亚原产地亲本培育生产的苗种,选择体表光洁亮丽、活力较强、肢体完整、均一性好的苗种13 000尾,于2015年5月18日进行放养。试验池塘位于江苏省淮安市现代渔业产业园内,总面积约5.5×667 m2,共 5 个池塘,分别编号为 1#、4#、5#、8#、9#。试验分2个养殖模式处理组,即试验组(分级培育组)和对照组(传统培育组),1#、4#、5#试验组,其中 1 号池为一级培育池,4号池和5号池为二级培育池,8#、9#池为对照组。放养时间自5月18日至9月22日,历时127 d。

1.1 放养前准备

放养前15~20 d用生石灰清塘,每667 m2用量100~200 kg,消毒时水位保持在10~20 cm。消毒10 d后,进水50 cm,施用发酵鸡粪滤出液进行水质培育,每667 m2用量25~70 kg。为适应红螯螯虾的生活习性,种植伊乐藻、苦草、轮叶黑藻等水生植物,水面覆盖面积约40%。

1.2 放养

放苗前先试水,确定水质良好后再进行投放。放苗时为了减少虾苗对水温的应激反应,让虾苗逐渐适应该地水温,先取少量池水对虾苗进行泼洒,再将虾苗与箱浸入水中片刻后提出水面2 min,如此反复3次,待虾苗适应水温,恢复活力后,再在池塘上风处放养虾苗。具体放养情况见表1。

1.3 分级培育

表1 红螯螯虾试验养殖池塘放养情况

5月18日放养10 000尾红螯螯虾苗种于1号池进行一级培育,虾苗平均规格约2 cm/尾。经30 d培育后,6月18—20日,利用地笼多次捕捞,将较大规格的个体分筛出来,按4尾/m2的放养密度放在4号池和5号池进行2级培育,虾苗平均规格约4 cm/尾,共计2 000尾。而1号池剩余的较小个体继续在原池养殖至成虾,分级后3个池塘养殖密度均调整为4尾/m2。

1.4 养殖管理

试验虾投喂自制湿性配合饲料(配方见表2),粗蛋白含量 34.68%,每天投喂 2次(6:00,18:00),日投饵量约为虾湿重的12%,每次投喂前在饵料中添加少量EM菌。养殖期间,每10 d对养殖水体全池泼洒生石灰水1次,每15 d测量水温、pH值、氨氮、亚硝态氮等水质物化指标1次,每20 d测量虾体长、体质量1次。水温采用温度计测定;pH值采用试纸检测法测定;氨氮、亚硝态氮采用Q-3N型便携式三氮快速检测箱测定。为适应红螯螯虾的生活习性,每个池塘均设置PVC管等遮蔽物。试验用水来源于地下水或河水,进、排水口均配备有过滤筛绢网,根据池塘水位、水体负载量和水质状况调整换水周期和换水量,保证水位稳定在40~50 cm,透明度在20 cm以上。试验结束后排水收虾,记录存活数量,计算养殖存活率。

表2 自制湿性配合饲料配方

1.5 数据处理

评价指标特定生长率(SGR)、饵料系数(FCR)、日增重(AGR)、养殖成活率(SR)分别由下列公式计算得出:

式中:F 为总投饵量(g),nf为终末尾数,ni为初始尾数,W1、W2为时间 t1、t2时的体质量(g)。

试验数据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明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利用Excel 2016软件作图。

图1 养殖试验期间各池塘NH3-N含量时空变化情况

图2 养殖试验期间各池塘N02--N含量时空变化情况

2 结果

2.1 不同养殖密度下的水质变化

试验期间各养殖池塘水温变动范围为28.5~33.5℃,平均水温为30.88℃;pH值约8.0,透明度变化在30~40 cm之间。从图1可见,养殖期间NH3-N含量较为平稳,变动范围为0.00~1.18 mg/L,平均含量为0.13 mg/L;N02--N含量变动范围为0.01~0.07 mg/L,平均含量为0.02 mg/L。两指标均不存在组间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并均于8月25日达到峰值。结果表明,养殖期间各组水质状况良好,基本符合渔业用水质量标准的要求[1],其中NH3-N与N02--N于8月下旬均达到最高值,养殖管理过程中需尤为重视。

2.2 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生长变化

表3为养殖试验期间不同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的生长情况。数据显示,除特定生长率外,终末体质量和日增重两个生长指标的数值变化趋势均表现为试验组>对照组,从饵料系数上看,试验组数值低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饵料利用效率优于对照组。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养殖期间除特定生长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13<0.05)外,各组其余生长指标均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通过分级培育,红螯螯虾养成规格较大,饵料利用效率较高,日增重较高,但生长速率较低。

表3 不同养殖模式下红螯螯虾生长参数对比

2.3 不同养殖模式下的红螯螯虾养殖成活率和产量变化

试验期间各组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变化情况见图3。从养殖成活率上看,试验组数值较高,平均为66.65%,高于对照组(52.20%);从单位面积产量上看,试验组数值较高,平均为69.80 kg/667 m2,高于对照组(57.98 kg)。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养殖期间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均不存在组间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结果表明,通过分级培育,能获得更高的养殖成活率和产量。

图3 养殖期间各池塘红螯螯虾的养殖成活率及单位面积产量变化

3 讨论

3.1 分级培育对红螯螯虾生长的影响

分级培育的养殖模式多用于鳜鱼、鲈鱼、中华绒螯蟹等苗种培育[2-4],红螯螯虾养殖研究中尚未见报道。该研究在养殖初期创新性地对红螯螯虾进行分级培育,结果表明,可以获得养成规格较大的个体,同时饵料利用效率较高,日增重较高,但特定生长率较低。特定生长率是指单位时间内虾体体长或体质量的自然对数的增长值。研究资料表明,虾类的生长受外源因子和内源因子的双重影响,有关外源因子影响报道较多,如摄食水平[5]、饵料种类[6]、投喂频率[7]、氨氮[8]、温度[9,12]、溶解氧[10]、盐度[11-12]、pH值[12]和社会性作用[13]等,而内源因子仅见鱼类养殖中有相关报道,主要有体质量[14]、性别[15]、遗传特性[16]和内在调控[13]等。研究发现,当食物充足时,鱼类的生长率一般随体质量的增加而减少[17],这与该研究中分级培育组特定生长率低于传统培育组的结论相符。

3.2 分级培育对红螯螯虾养殖效益的影响

养殖期间对红螯螯虾进行分级培育,可以通过逐渐减少各池的培育密度并使同一池中的规格保持一致,以提高虾的成活率和质量,避免大小不匀造成的相互残杀和竞食行为。结果表明,分级培育组养殖成活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均高于传统培育组,这与奚业文等[18]、雷晓中等[19]在分级培育大规格幼蟹和四倍体异育银鲫长丰鲫等试验中结论一致。

4 建议

在今后的养殖过程中,着重提出以下几点建议:①选择苗种时,苗种体质要好,规格较一致,苗种经捕捞操作或长途运输易受到损伤或消耗,在放养初期需精心饲养,一级培育时间不宜少于20 d,尽可能减少应激和2次损伤。②分筛分级时操作要轻快熟练,尽量减少虾苗离水的时间和避免损伤,必要时用药物浸泡消毒处理。③适宜的培育密度直接关系到培育的成活率。在该试验中前后期的培育密度是4~5尾/m2,成活率较高,可以将放养密度放宽至4~8尾/m2,适宜的放养密度尚待进一步摸索。

猜你喜欢
生长率苗种成活率
林龄和立地条件对冀北山地油松单木生长量和生长率的影响
高料价下草鱼“伤不起”!30年养鱼人竟做到鱼种成活率100%,1亩赚5200元
鲁西南地区影响大蒜二次生长率的因素分析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日本落叶松以林分平均木材积生长率代替林分蓄积生长率可行性验证
从50%到90%,草鱼养殖成活率倍数提升,致胜法宝是什么?
提高酸枣栽植成活率的措施
第一次养虾就赚钱!投苗42天才喂料,25万尾苗养出6千多斤虾,成活率惊人,他到底有何成功秘诀?
草鱼价格上涨,饲料、苗种、养殖、流通接下来会如何变化?草鱼要雄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