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洋强国战略的思考

2018-11-18 06:29
社会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强国海洋战略

海洋在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独特的海洋价值培育了非凡的中华海洋文明,丰富的海洋资源支撑了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发展,开发和利用海洋是世界强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的条件下,海洋对世界政治经济秩序和国家安全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

海洋战略决定着国家海洋事业的兴衰成败。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战略关乎国运,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思想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中国的海洋战略——建设海洋强国

战略是对军事力量运用与建设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指出,“战略问题是研究战争全局的规律的东西”,这是具有现代意义的关于战略的定义。《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认为,战略亦称军事战略,强调战略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在军事安全领域,战略与战争密切相关。战略的概念也被广泛运用于非军事领域,以研究重大问题的规律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方法和艺术,逐步形成了战略本意之外更广泛的含义。战略概念在海洋领域的应用和战略理念与海洋事务的结合,谓之海洋战略。中国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模糊到清晰、从简单到丰富的发展过程。

(一)中国海洋战略的历史发展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成立以来,中国的海洋战略从开始萌芽到迅速发展,迄今已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呈现出一幅“生存-发展-强大”的路线图。

作为海陆复合型国家,中国在安全方面深受海陆双重困扰。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就面临着严重的海上安全威胁。据守台湾岛的国民党当局不断以各种方式骚扰大陆的东南沿海地带,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施军事遏制、经济封锁的打压政策。另一方面,苏联长期构成来自中国北部和西北边疆的现实威胁。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中苏交恶之后,漫长的北部边疆成为中国防务的重点。塞防重要性的上升导致中国对海洋权益和岛屿主权的维护被迫居于次要地位,部分南海周边国家借机大肆侵占中国的岛礁、海域和资源。

面对现实的海洋安全威胁,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是建设海军,加强岸防和海防,抵御外敌入侵,保卫国家安全。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初步建立了基本的领海制度,确定了当时并不多见的12海里领海宽度,宣示了对中国大陆及其沿海岛屿,台湾及其周围各岛、澎湖列岛、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以及其他属于中国的岛屿的领土主权,一定程度上划定了中国海洋主权的范围,并就台湾海峡的紧张局势和日本渔船到中国近海的非法捕捞等侵权活动进行法律上的自卫。以底线思维来看待海洋问题,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关切是生存,是在恶劣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之下“活下来”。

20世纪8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较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中国的海洋战略也向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角度进行重要调整。彼时中国的海洋战略思想,一是海洋安全方面的战略防御,二是经济建设方面的对外开放。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战略始终是防御,20年后也是战略防御,包括核潜艇也是战略防御武器……就是将来现代化了,也还是战略防御。”他多次提出要“进军海洋,造福人民”;要“发展海洋事业,振兴国家经济”;要通过海洋走向世界,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谓对外开放,实质特征就是向海洋开放,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发展海洋经济,并且走向深海、大洋和极地,“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在时机尚不成熟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提出了“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等缓解海洋争端的“权宜之计”。这一时期,中国海洋战略的核心关切,除了海洋安全问题,更主要的是国民经济发展问题,是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使中国人民能够“活得好”。

世界海洋形势已经并且依然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国所处的海洋政治地理环境纷繁复杂,国际和周边海洋政治、经济以及安全形势对中国的影响更多、更深、更广。2015年5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办发布的《中国的军事战略》白皮书强调“近海防御、远海护卫”战略,要求逐步实现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综合转变,构建合成、多能、高效的海上作战力量体系。中国的海洋安全环境已经大幅好转。

(二)新时代的中国海洋战略

(1)海洋战略形成的重大决策

海洋在国家和民族兴衰史中扮演重要角色。纵观历史,向海则兴,背海则衰。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强化机遇意识,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1世纪,人类进入了大规模开发利用海洋的时期。海洋在国家经济发展格局和对外开放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中的地位更加突出,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愈加显著,在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竞争中的战略地位也明显上升。中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拥有广泛的海洋战略利益。2003年《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中提出,“逐步把我国建设成为海洋强国”,这是中国政府在重要的文件中首次提出“海洋强国”。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规定:“我国应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中国共产党在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提出“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十七大报告提出“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海洋等产业”。十八大报告从战略高度对海洋事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 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2017年10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提出“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实施海洋开发,到发展海洋产业,再到建设海洋强国,进而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文件中,中国海洋发展战略的内涵日渐丰富和完善。无论是开发海洋资源,还是发展海洋产业,核心要义是为了“建设海洋强国”。

(2)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任务

当今世界的海洋强国都是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强劲、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防力量强大的海洋大国。中国建设海洋强国,战略领域和任务包括下列几点:

一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以经济为基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着力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较高的海洋开发能力和发达的海洋经济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基础,海洋经济应为国家能源安全、食物安全、水资源安全做出更大贡献。

二要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以管理为手段,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着力推动海洋开发方式向循环利用型转变。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离不开“碧海蓝天、洁净沙滩”。

三要大力发展海洋科技。以科技为先导,发展海洋科学技术,着力推动海洋科技向创新引领型转变。海洋高新技术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支撑,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努力突破制约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保护的科技瓶颈。

四要建设强大的海上力量。提高海洋综合实力是捍卫中国的核心利益和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物质基础,也是作为负责任大国“维护国际公平正义”,为世界和地区和平稳定作出贡献的底气所在。以海上力量为保障,推动海洋维权向统筹兼顾型转变,有效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

建设海洋强国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转。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大国,正处在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一)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

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海洋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从1949年之前积贫积弱、一穷二白、有海无防的海洋弱国,逐步发展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大国。从向海图存到向海开放,从开发海洋到向海图强,现在的中国已经具备建设海洋强国的基础条件,恰逢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机遇。

(1)世界历史进入和平与发展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尽管冷战和冷战思维依然存在,但海洋强国、海洋大国之间没有发生过大规模战争,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世界主流,海洋霸权国家和一般海洋强国竞争与合作并存。先发国家和后起之秀在海上武装力量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上通道控制与利用、海洋科学技术研发与利用等领域展开激烈竞争。同时,世界经济增长乏力、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成为大势所趋,合作成为各国的必然选择。通过和平模式建设海洋强国的历史环境,是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国际机遇。

(2)海洋在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中国陆地国土的三分之二属于西部大高原区域,生态环境脆弱,有效国土面积较小。中国的海洋地理条件先天不利,不能面向开阔的大洋。中国大进大出、两头在海的外向型海洋经济格局高度依赖海上战略通道,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以海撑陆”和“以洋补海”。中国是濒临西北太平洋的沿海大国,海岸线漫长,海岛众多,可主张的管辖海域辽阔,海洋资源丰富。国家管辖海域之外,中国的企业在太平洋、印度洋获得了四块拥有专属勘探权和开发权的锰结核、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硫化物矿区,中国已经在南北两极地区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和黄河五个科学考察站。中国的海洋资源环境条件持续向好。

(3)中国的综合国力快速提升

1992年,中国的海洋产业产值只有755.78亿元,海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仅为1.39%。2003年,中国海洋生产总值约1万多亿元。2010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首超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中离不开海洋的贡献。从2012年到2016年,中国海洋经济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据推算,2020—2030年,中国的综合国力排序可能上升到世界第四或第三位。海洋综合管理能力和海洋维权执法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不断提高,海上力量日益壮大。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为海洋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有力支撑。海洋越来越多地涉及中国的战略利益,牵动着中国的经济命脉,影响着中国的安全和社会稳定。依海富国,以海强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二)可控风险和挑战

(1)海洋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海洋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尽合理,海岸经济仍然是主体,产能过剩和低质化并存,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不稳定、比重低。海洋经济粗放式增长尚未根本转变,海洋资源与生态环境约束加剧,科学利用海洋资源、有效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任务更加艰巨。海洋科技对海洋经济的引领与支撑能力不足,自主核心技术缺乏,保障海洋经济发展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2)海洋法律制度有待健全和完善

海洋法律制度是“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海洋法制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海洋法律体系基本建立,但还存在薄弱环节,海洋法律法规还有待健全和完善。一是海洋尚未“入宪”,现行《宪法》中没有关于海洋的表述。二是缺乏统领海洋事务的基本法。三是海洋法律法规缺乏系统性和协调性,既有“法律打架”,也有立法空白。四是“运用法律手段维护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法治思维和国内法制储备不足。凡此种种,不利于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权益,不利于建设海洋强国,也难以有效对接相关国际公约赋予我国的权利和义务。

(3)维护海洋权益形势严峻

一是长期存在的岛礁主权问题。我国是世界上岛屿主权争端较多的国家之一,有的已经导致严峻的舆论围攻、国际司法的挑战以及域外国家潜在的军事威胁。二是复杂尖锐的海洋划界问题。我国与周边8个海上邻国均需划定海上边界。目前只与越南划定了中越北部湾长约500公里的海界。一些周边国家提交的200海里外大陆架划界案,使划界形势更加复杂。三是日趋激烈的海洋资源争夺。长期以来,中国渔民渔船屡遭有关国家的袭扰、抓扣,甚至开枪射击,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中国在东海正常的油气开发作业不断遭到干扰,一些南海周边国家不停地掠夺南海油气资源。四是严峻的海洋安全挑战。个别域外大国加强海上军事测量和侦察的力度,强化地区同盟关系,构筑对我国的战略围堵态势。五是亟须拓展的深远海战略利益。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南北两极是海洋强国重点关注的战略方向,是大国战略博弈的前沿。在逐鹿“公地”的战略布局中,中国仍需奋力追赶。六是国际规则的制定。国际法和国际规则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国际法制度、规则的形成是国家间博弈的结果,中国要“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依法处理涉外经济、社会事务,增强我国在国际法律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结语

人类对海洋的利用自古有之。新时代海洋对人类社会发展作用和价值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空间拓展的主要领域。中国是陆海兼备的发展中国家,“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观之,中国正处在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机遇期。围绕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需要以创新性思路和科学方法,促进中国从地区性大国向全球性大国迈进,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转变。建设海洋强国,海洋战略是根本,综合国力是基础。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安排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应当牢牢把握历史机遇,深刻理解建设海洋强国的丰富内涵和重大意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猜你喜欢
强国海洋战略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秦晋争霸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
多式联运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战略的里子与面子
央视与中移动战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