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国际关系智库的中国研究:视角与立场

2018-11-18 06:29
社会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智库学者法国

20世纪70年代以来,法国智库发展迅速,在欧洲和法语国家与地区享有一定声望。本文选取了法国主流国际关系类智库的研究成果作为观察对象,研究时段为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前后至今,重点关注法国智库学者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对华态度立场。法国智库学者重视从全球治理的角度对中国的发展进行思考,非常关注中国在国际热点议题上采取的行动及影响。同时,基于法国自身需求,部分学者开始试图与法国学术界固有的对华成见和偏见拉开一定距离,探讨中法在某些共同关注领域中的合作前景。

全球治理视角下对国际热点议题的关注

2002年,法国经济分析委员会发布了长达500多页的关于全球治理的报告,全球治理问题得到法国外交政策的重视,学术界的研究活动与之表现出一定的呼应。其中,中国问题研究的重要性随着中国国际事务参与度的加大而不断提升,在与法国利益密切相关的金融、能源、气候、经济多边合作等领域中尤其明显。

首先,在金融合作方面,中国推动对外投资的发展,并且积极探索金融投资领域的新型国际合作形式。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克洛德·麦耶(Claude Meyer)、阿莉丝·艾克曼(Alice Ekman)、弗朗索瓦兹·尼古拉(Françoise Nicolas)等多位学者对此有所著述。克洛德·麦耶致力于探讨中国在金融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能够大步伐前进的深层次原因,先后出版了《中国与日本谁是亚洲领袖?》《中国——世界银行家》等作品。他认为中国金融实力和对外投资主要依托的是中国家庭的巨额储蓄和外汇储备,而依托外汇储备,中国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这导致了中美之间的共生依存关系;他承认中国在金融危机后给予了欧洲很大帮助,但认为美国从中国储蓄中的获利远多于欧洲。关于人民币国际化问题,阿莉丝·艾克曼研究中美在亚太的竞争时,认为人民币与美元在亚洲的竞争是中美对峙的一部分,而中国正试图确立人民币作为主导货币的地位。弗朗索瓦兹·尼古拉则认为,中国政府为用人民币结算的贸易提供便利,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可视为迈向国际货币新体系的第一步,其观点是:“中国积极争取世界经济治理工具的调整变化(有时候是极端的变化),但是并不打算创立新的秩序来取代现行体系。”

关于中国的海外投资,尤其是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法国智库学者认为这是由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的结果,他们注重分析中国在世界投资的布局,并注意到中国在基础设施投资中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努力。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巴尔德雷米·库尔蒙(Barthélémy Courmont)指出,中国对外投资模式的建立与中国推出“中国理论”的努力密不可分,他提及中国所强调的“合作型的多极化”,称“北京打算在这一经济与战略利益密切相关的游戏中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其次,能源资源方面,法国智库学者关注着中国的发展需求及投资能力的国际影响问题。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约翰·希曼(John Seaman)称:“研究表明,中国对外投资的发展促进了其能源和资源供给来源的多元化,有助于解决需求问题,也使各国消费者能够获益;而中国企业在某些情况下,加强了国际能源资源市场的运行,而且中国企业也并不总是把原材料直接运回中国加工,所以,认为中国是封闭式的‘制造者-消费者’资源使用模式的观点并不正确,而且中国的决策者们越来越接受通过市场原则来保障资源安全的主张。”关于中国在其具有优势的资源领域中如何影响国际合作的问题,战略研究基金会学者瓦莱丽·尼盖(Valérie Niquet)以稀土资源为例,分析了21世纪头十年美日等国对中国出口的依赖,认为中国借助于近乎垄断的地位,强化国企地位,推动国际技术转让,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争端,“需要更好地与国际体系进行融合”。

再次,在环境保护和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法国学者的研究内容从中国能源消耗状况和环保问题逐渐转向中国在气候问题上的国际责任。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前后,法国学者们开始更多思考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方面的合作能力以及中法合作的意义。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发布了研究报告《气候变化问题上中国时代的到来——巴黎的适时机遇?》,该报告肯定了中国在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战略以及相关科技开发问题上的积极态度,认为这为其他国家与中国的合作提供了契机。报告也指出了中国面临的诸多问题和障碍,但仍较充分地体现出法国学者对于中国在气候问题上作用的正视态度。2016年,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学者埃曼纽埃尔·阿谢(Emmanuel Hache)的报告《中国是否会掌握国际气候问题的领导权》,分析了中国面临的气候问题和相关国际活动,视之为“融入国际体系并推动全球治理发生变化”的一种努力。

最后,在和平安全合作方面,法国智库对于中国角色的研究集中在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中国贡献的认可。2015年,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朱丽叶特·热内瓦兹(Juliette Genevaz)在法国顶级国际关系期刊《外交政策》(La politique étrangère)发表文章,较系统地梳理了自邓小平时代以来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认为中国军队成为世界维和的重要力量,并分析了中国的经济能力、在安全事务中的责任感和对主权原则的坚持。同时,中国开始向维和任务区派遣作战部队的新做法(如在马里)也引发了讨论。国际关系和战略研究所爱德华·普弗里姆林(Edouard Pflimlin)的解释是:“对中国来说,面对世界安全问题的挑战,支持维和就是支持多边主义,而不是单边主义。而且,参与维和增加了中国影响力的砝码,北京可以让人了解其关于维和的观点,还可以发挥决策作用。”

总体看,在热点主题的研究中,近年法国学者非常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议题上的“所为”,其深入了解中国的意愿在加强。

对中国影响力的认知:务实认知与成见共存

在法国智库研究中,西方传统的对华成见仍然存在,“威胁”“恐惧”“危险”等词在文章标题和言论中出现的频率仍然较高。但部分法国智库学者们表现出了相对冷静和理性的态度。他们之所以认为中国不会破坏全球格局稳定,主要出于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就中国的实力而言,中国的能力尚不全面,这降低了其威胁世界的可能性。法国学者们在研究中指出,中国经济和贸易面对的问题和困难还很多,比如资源能源短缺、对西方的技术依赖、对外国市场的依赖等。法国国际关系所所长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Thierry de Montbrial)在2017年一次访谈中称,中国崛起是21世纪的大事件,但不能忽视中国国内政治仍然存在不稳定性。巴黎政治学院国际研究中心博士安托万·本达兹(Antoine Bondaz)则从中国如何界定“国家利益”的角度参与关于中国影响力的讨论。他分析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关于“国家利益”的定义和学者的讨论,梳理了王缉思、阎学通等学者的言论和成果,认为中国对于国家利益的定义与其他国家并没有不同,而在中国政治中,中国共产党利益和国家利益并不是矛盾的,而是互补的。虽然他并未明确架构中国国家利益的定义与中国崛起的关联性,但是指出在国家利益定位上各国并无不同,某种程度上有利于西方人对中国政体的接纳。

第二,从中国在发展中表现出来的意图看,克洛德·麦耶表示,现在的中国并不像西方人通常所以为的那样,抱着统治世界的目的,而是务实地发展经济。弗朗索瓦兹·尼古拉也认为中国当前的姿态是务实的,并没有过多企图。国际与战略关系研究所让-文森·布里塞(Jean-Vincent Brisset)则认为,中国想在亚洲地区恢复其历史上曾经的霸主地位,但是中国却不一定有称霸全球的野心,实际上中国只是不愿意被外部强加任何事情。

第三,从世界的整体格局看,法国智库普遍支持世界多极发展趋势加强的观点,认为两极世界不会回归。2010年,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波波·洛(Bobo Lo)发布的研究报告认为,大国在努力发挥领导作用时所受到的制约会越来越大。法国智库对中美关系的研究基本与这一论断相似。2015年习近平主席访美时,法国智库言论强调中美是既有矛盾又互相需要的关系。2017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大召开时,瓦莱丽·尼盖等学者表示,中国需要外国市场,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与地区之间仍旧是互相依存的关系。总体看,对多边格局的信心和对互相依赖、互相需要的关系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法国智库对中国国际影响力增加的疑虑。

然而,从亚投行到“一带一路”倡议,中国的创议对全球治理模式和各行为主体的关系带来了冲击和挑战,对此,法国学者表现出观望和戒备。克洛德·麦耶的问题十分犀利:“2030年前后,中国的GDP将比美国或者欧盟多出三分之一。工业、贸易、金融领域,也许还包括科技,中国都将占据主导地位,而其军事和战略能力可能也会大幅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是如其所宣称的那样满足于获得一个‘应有的地位’,即多极世界中的一极,还是会像历史上其他强国那样谋求霸主地位?”部分学者对于中美实力对比及其导致的国际力量关系变化有一些担忧。国际与战略关系研究所所长巴斯卡尔·博尼法斯(Pascal Boniface)则称:中国并不打算破坏由美国代表的现行秩序,但可能会取而代之。国际关系研究所所长蒂埃里·德·蒙布里亚尔表示,中国已成为唯一能与美国竞争的大国,中美将形成两极态势,欧洲如果把俄罗斯、土耳其、伊朗推向亚洲、尤其是中国,就会犯错误。阿莉丝·艾克曼在《回声报》发文称:“法国和欧洲必须加强对多边机制的投入,打造一个不仅仅是为了应对中国战略的防卫型的全球治理模式。”

安全问题也是中国令法国学者们感到担忧的一个领域。虽然中国在亚洲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得到肯定,但法国智库学者们出于对本国在亚洲安全利益的考量,对中国在亚洲安全问题中的角色有一些不同分析。部分学者表现出谨慎的乐观。阿莉丝·艾克曼的看法是:“中国目前尚没有能力(机制和实际措施),也没有政治意愿,在如此面积辽阔而且情况复杂的区域上实施一个协调有致的地区政策。”在朝鲜问题上,安托万·本达兹撰文认为中国的政策立场不会发生大的方向性改变,因为地区局势稳定有利于中国内部的发展与稳定。关于中韩关系,他认为两国实现关系平衡不易,且在对日问题难以共同进退。关于中日关系,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赛琳娜·帕永(Céline Pajon)认为,中国虽然希望与日本保持冷静的对话,但由于中日之间在南海问题、钓鱼岛等问题存在分歧,加上安倍在华的负面形象以及日本将中国视为战争威胁的态度,中日关系会有一个冷淡期,可称之为“冷和平”。关于南海问题,法国学者大多主张国际仲裁的解决方式,认为海牙法庭的仲裁和联合国所主张的和平谈判应该是解决问题的途径。

法国智库学者关于中国发展和国际作用问题上的务实认知与成见共存,同时,他们对法国与中国进行合作的必要性和方式展开了积极思考。

对中法在国际事务中进行合作的思考

在英国脱欧、美国单边势头明显的背景下,法国智库学者们进一步体会到为加强合作深入了解中国的重要性。巴尔德雷米·库尔蒙、让-吕克·杜梅纳克(Jean-Luc Domenach)等极力呼吁推动对话,推动人文交流、从文化上了解中国。他们认为这既是基于双边关系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法国在国际事务中更好地调动合作资源的需要。

气候问题是法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试图发挥领头作用的领域,而法国也深深意识到一己之力并不足以应对。2015年巴黎气候会议前后,法国智库的相关论述逐步深入。弗朗索瓦兹·尼古拉在发表言论时强调中国“污染者”的身份,指出中国煤炭发电以及在其他国家帮助下建造火电站导致的减排困难,但是同时肯定了中国治理环境问题的决心。国际关系研究所学者马克-安托万·艾尔玛泽卡(Marc-Antoine Eyl-mazzega)和蒂博·沃伊塔(Thibaud Voïta)认为,中国在气候治理中扮演的领导者角色越来越突出,中国与各大国的合作在加强;中国在减排方面还需付出努力,也需要增加在国际合作中的投入;法国有自身的优势,中法可以共同扮演气候问题上的领导者角色。

再以中法非三方合作为例。近十多年以来,法国智库对中非合作的深入进行了跟踪研究。2010年,瓦莱丽·尼盖等发布报告《中国在非洲:利益与实践》,全面阐述了中非合作的历史、现状和问题。中法非三方合作的可能性也早已进入智库学者思考的范围,他们在中法非合作的理念、规范标准、法国中小企业的利益保护等问题上有很多疑虑,但也出现了积极的呼声。菲利普·于贡(Philippe Huguon)认为,对于非洲来说,中国既是机遇又是威胁,而法国的确面临着竞争。但他在分析了中非合作方式和领域后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投资促进了法国企业在非洲当地的活动。在市场份额方面,真正对法国形成竞争的领域极少。法国的援助与法国企业签署的合同没有关联性。新的合作伙伴的出现并未对法国企业不利。”其他智库学者也表现出类似观点。法国发展与农业研究院学者让-雅克·卡巴(Jean-Jacques Gabas)呼吁加强中法非在非洲农业发展中的三方合作。目前,法国国际关系智库学者关于中法非合作的建设性意见尚不多见。

对于中国有关国际多边合作的创议,法国智库不仅进行了细致分析,还尝试与中国开展研究合作,有意借机增加自身在多边合作和全球治理中的分量和话语权。2017年,国际关系与战略研究所和中国驻法使馆就共建“一带一路”巴黎论坛签署协议。2017年2月,法国国际关系研究所七位学者联合发布题为《中国新丝路三年——从话语到行动》的英文报告。报告承认“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提供了发展选项,表现出“从多角度思考新发展”的研究立足点。这与法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较积极态度形成了某种一致,但报告仍然保持审慎,未进一步对法国与 “一带一路”的关系进行阐述。

在全球治理的视角之下,法国国际关系智库学者对于中法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有了更多期待,但防备之心依然存在。此外,学者们呼吁合作的同时并没有提出更为具体和详细的建议。

结语

法国国际关系智库对中国的关注领域广泛,研究细致,非常重视对中国的战略目标和具体行动效果的解读,在中国影响力分析中表现出一定的客观务实倾向。其核心观点可以归纳为:中国的确带来竞争、威胁和风险,但是法国基于参与全球治理的战略需要,必须重视与中国的合作。法国智库相关研究的针对性在未来会进一步得到加强。

本文所研究的法国智库学者成果尚十分有限。在关于中法就国际事务进行合作的建议等方面,尚需对法国国际经济、国际金融等其他领域的智库研究的成果进行深度研读,以全面了解法国学界的观点。

猜你喜欢
智库学者法国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著名诗人、学者、翻译家北塔
莫奈《睡莲》[法国]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大学者
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