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学:学科基础·现实困境·可能路径

2018-11-18 06:29
社会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学术研究智库学科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印发以来,国内掀起了一股智库建设与研究热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一方面要抓好新型智库建设工作,加强智库对策研究,为产出更多更高质量的智库研究成果提供良好的环境、机制和条件,以为党委和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提供更多更好的政策设计与备选方案;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智库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推进智库学研究,为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深厚学理支撑和学科支持,为中国特色智库学构建添砖加瓦。

研究智库的活动,可以将其称之为是一门“自己研究自己”的学问。智库学,很明显就是这样的一门学问。智库学作为一个特定概念及一门独立学科的提出,时间不长,是近年才有的事情。所谓智库研究,就是对智库学者所从事的各类调查研究、决策咨询、政策建言等研究活动的统称。与智库研究不同,智库学指的是专门研究智库建设、管理与运行规律的一门学问,是对智库的特定内涵、本质特征、范畴规律及运行机制等进行专门研究的知识体系。就二者的关系而言,智库学研究既研究智库怎么建设,也研究智库学者怎么做研究,比如智库研究方法的探讨就是例证;智库学研究既属于智库研究的类型,因为智库学研究可以为党委政府如何搞好新型智库建设提供有益的意见或建议,也属于学术研究的类型,因为智库学研究可以为智库学理论框架的构建和智库学学科的建设提供学术支撑和理论支持。

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智库学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得以不断推进,在近年来的学术研究中也备受关注,并出版了一批研究成果。既有如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组织出版的《西方学者论智库》《智库能发挥作用吗》《国际著名智库研究》《智库产业:演化机理与发展趋势》《新智库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组织出版的《社会科学院初论》《智库学概论》等著作,更有大量发表的相关论文,如《“智库学”:范畴、规律与框架》《智库、智库学与智库文化》等等。应当说,智库学研究作为一门知识体系相对独立的学问,已经得到了学者们应有的关注。

但是,从一门成熟学科的构成要素来讲,智库学目前的确还不是一门独立的成熟学科,甚至连前学科都谈不上,现有智库学研究及其努力也还显得尤为不够,对智库学作为一门学科构建所进行的探讨还很粗燥。但是,加强智库基础理论研究,并持续推进关于智库学的学科构建与发展,进而增强智库学学科自觉,很有必要,也非常有价值。如果没有这种自觉和努力,那么智库学就永远都只能是“有必要性,无紧迫性,更无可行性”。更何况,加强智库基础理论研究,本身也是智库学者所需肩负的历史使命。

一门学问能不能成为一个学科,有没有成熟的学科建制很关键。学科建制是学科化的前提。从学科建制的角度而言,一门学科成立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是否有特定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是否有特定的研究机构;是否有专业的研究人员;是否有特定的学术园地;是否有系统性的研究成果等。

先看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智库学就是专门研究智库知识的一门学问,包括对智库的内涵、智库的本质、中外智库建设经验比较、智库研究方法、智库学史、智库管理等的研究。有关智库的内涵、特点、性质、发展与规律等的智库知识,有关智库建设的一般规律与特殊规律,以及有关智库研究成果的评价等等,都是智库学的研究范围。目前,尽管智库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智库学的学科意识还处于萌发阶段,但这并不能否定智库学研究对象的特定性,更不能忽视和否定智库知识作为独立研究领域的客观存在。

次看研究机构或专门组织。近年来,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推进,一些智库机构在全国上下纷纷成立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研究自身如何推进智库建设与发展的问题,比如对地方社科院系统如何结合地方实践开展智库的研究,高校智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的研究,社会智库发展体制机制研究,智库影响力评价研究,智库成果评价机制研究等等。在这些智库机构或多或少地从事一些智库学研究的同时,一些地方还专门成立了智库学研究机构,比如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清华大学智库研究中心等等,这些机构目前而言是国内专事研究智库学的特定机构,为智库学研究提供了组织基础和队伍力量。此外,各地党委和政府还专门针对新型智库的建设和管理,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小组或机构。

三看专门的研究人员或领军人物。智库学作为一门学科要长久生存和发展下去,就要有专门以智库学研究为己任的一批专家学者,进而构筑起智库学研究的庞大学术队伍和研究梯队。总的来看,除了上述提到的智库机构中有一批专门研究智库学的研究人员外,国内还有很多从事这方面研究的专家学者。主要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山东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他们不仅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有所建树,对如何认识智库、智库的影响力、智库排名以及新型智库建设等亦多有研究,是当前国内智库学研究的中坚力量。

四看专门的学术团体或学术园地。一是智库学已有一些专门的学术刊物,比如《智库理论与实践》《财经智库》《智库时代》等,尽管这些刊物并非专门以智库基础理论抑或智库学为特定研究对象,但是其作品或多或少涉及智库学,或者说为智库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宣传与传播提供了平台。此外,国内其他学术理论刊物如《人民日报》《中国行政管理》《重庆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评价》(前身为《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等都曾或多或少地为智库学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传播提供了平台。二是智库学有专门的学术会议。这些年来,尤其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热潮开启以来,以智库之名召开的会议数不胜数,其中全国社科院院长联席会议、中国-南亚智库论坛、中国智库治理论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高层论坛、中国大学智库论坛、湖湘智库论坛等,已成为智库研究领域的高层次学术会议平台,这些会议为智库学研究成果的宣传、交流与普及提供了重要载体。

五看专业的研究成果。目前,虽然关于智库学的系统性专著大部分以介绍性著作为主,但也涌现出了一批系统性的研究性著作,如朱旭峰的《中国思想库:政策过程中影响力研究》、朱有志等的《智库学概论》、王莉丽的《智力资本:中国智库核心竞争力》、胡光宇的《大学智库》、高翔主编的《新型智库建设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等。近日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了黄宪起教授担任主编的智库研究丛书,包括《新型智库基本问题研究》《国际智库发展模式》《中国民间智库发展研究》《智库建设法治化研究》《智库协同创新研究》《智库能力评价与创新》《智库研究与管理方法》《国外智库研究要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概览》等9本,是国内首套系统研究智库建设与发展的丛书。与此同时,学者们也发表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论文,如薛澜等的《中国思想库的社会职能》、朱旭峰的《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的理论框架》等学术论文,这些成果是智库学理论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为智库学学科的创建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营养。

一直以来,尽管国内智库研究伴随学术研究的发展而不断得以发展,已出现了很多年并产生了较好的效果。但即便智库研究已有多年“历史”,智库研究的学科化即智库学研究却是最近20年左右的事情。智库学之所以并未受到应有的关注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智库学的学科意识淡薄、智库学的学科定位模糊和智库学的学科边界不清有关。

第一,智库学的学科意识淡薄,导致智库学重要性认识不足。当前的智库学基础理论研究,有问题意识但缺乏学科视角,有理论抱负却缺乏学科追求。智库学作为一种学科的共识与共为还有待强化,智库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意识与自觉还有待加强。当前,智库学的构建尤为需要树立两种“学科意识”。第一种是常规性的学科意识,就是严格从学科的角度分析智库活动、行为和现象,从而规范智库学的研究范畴,包括智库学的元理论、智库研究方法、智库运行机制、智库建设的一般规律等等,这是构建智库学的框架和平台的基本路径,也是形成智库学研究成果的重要载体。第二种是反思性的学科意识,就是从相对模糊的学科边界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智库学分析与研究,这种学科意识并不是严格地遵从学科的分类和学科界限,而是更多地从智库学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对智库学相关概念、范畴、框架与规律所进行的研究。通过对智库建设与智库研究的不断反思和推进,进而构筑起智库学学科体系的丰满架构。就目前而言,批判性、反思性的学科意识相对较多,而建设性、常规性的学科意识相对较少。有关智库研究的政论性文章多,即各种智库学研究文章多是发表于报纸的理论文章或短论,研究成果多是集中于智库建设的“应然”而非“实然”,就是典型例证。

第二,智库学的学科定位模糊,使得智库学构建举步维艰。智库学的研究对象,首先应当包括主体即智库机构本身也就是智库组织在内,同时也要包括客体即智库研究成果也就是智库研究报告、学术论文、专业著作、建议文本等在内。围绕这两块所开展的活动和研究,都是智库学的研究对象。但是,智库学研究还包括对智库运行与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研究,以及对智库管理活动的研究。也因此,按照《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13745—2009》,与智库学相关的学科有:组织社会学、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学等。但是,从智库学的本质来看,智库学是一门以对智库组织进行分析和研究的学问,智库研究成果和智库运行均与智库组织运转有关。因此,从学科定位而言,智库学可以归属于组织社会学。同时,智库作为特定组织还是一类具有明确的政策目标和公共利益诉求的机构,是以促进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因此智库学也可以归属于公共政策学。智库学之所以还没有被广泛认可为一门学科,与智库学学科定位不清有很大关系。推进智库学的构建,可以先从智库学的学科归属入手,从与之相关的学科中汲取营养,构建起智库学的初步架构,进而逐渐完善学科体系。

第三,智库学的知识体系不全,致使智库学构建根基不深。纵观现有智库学研究,大多是应然的分析,实然的研究少;规范的论述多,实证的探讨少;零星的关注多,系统的探究少。也因此,在智库学知识体系的储备上显得严重不足。具体表现在:首先,对智库学基础理论与智库研究方法的探讨不多,智库研究方法与学术研究方法到底有何不同,显然缺乏深入的比较研究,目前大多是直接套用或者是混用;其次,对于智库研究人员与学术研究人员的区别进行探讨的不多,往往认为学术研究做得好的就智库研究也做得好,智库研究做得好的学术水平也自然就高,对智库研究人员如何定位、评价还缺乏科学的标准;最后,对于智库研究成果与学术研究成果的评价异同缺乏深入研究,往往存在用学术研究成果评价的标准去套用智库研究成果,或者简单地以批示等级、进入决策层级等进行“量化打分”的机械式衡量,没有精准地评价智库研究成果。应当注意的是,目前尤为缺乏对智库的发展历史、智库的本质和智库的运行规律等的专门研究,与智库学相关的知识体系尚还没有建立起来。

尽管当前智库学的构建还有诸多不足,但我们不能忽略智库学学者在智库学学科化方面的努力以及已有的学科积淀。推进智库学的学科化,进而构建起知识体系完备的智库学,需要弄清楚智库学的相关基础理论问题。

首先,要明确智库学的学科范畴。推进智库学的学科化,首先就是要明确智库学的学科范畴。智库学的学科范畴包括但不限于:一是智库的内在本质问题,也就是什么是智库,什么是智库学,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什么是智库研究等等,对智库本质的探讨是推动智库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基础,也是智库学研究的特定论域;二是智库学的学科边界与理论边界问题,这就包括对智库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如组织社会学、公共政策学、情报学、公共行政学与行政管理学等的区别与联系的界定,进而弄清楚智库学的学科领地。

其次,要探究智库学的基本规律。智库学研究的基本规律包括四点。一是智库学研究与智库研究的关系及其协调,前者主要指的是智库基础理论研究,是关于智库学的元理论问题研究;后者主要指的是智库对策研究,也就是针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所展开的研究。如何处理好智库研究与智库学研究,既推进扎实的智库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好,又推进在智库研究基础上的智库学研究,总结智库建设的一般规律,进而为智库建设服好务,这是智库学构建必须弄清楚的第一个规律性问题。二是智库学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及其协调,前者主要是对智库建设的规律进行的理论研究,后者则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从定位而言,前者属于后者的范畴,也就是说智库学研究本身就是学术研究,智库学研究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是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的关系及其协调,前者往往指的是对策研究,对策性、应用性、操作性是智库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后者往往指的是理论探讨,学理性、学术性、基础性是学术研究所关注的重点。智库研究与学术研究二者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关系,学术研究是智库研究的基础,没有厚实的学术研究作为基础,智库研究断然也走不远。同时,智库研究是学术研究的升华,是学术研究“学以致用”的重要体现,是学术研究社会效益与社会价值的重要表征。四是智库建设与智库学研究的关系及其协调。前者指的是与智库相关的活动、管理、行为等的总称,包括各种智库研究活动、智库学术活动、智库管理活动以及智库对外交流等等,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政策过程;后者则是对智库建设经验的总结、路径的分析以及规律的探讨,是关于智库建设与发展规律研究的一门学问。

最后,要确定智库学的学科构架。智库学的学科构架应基于对智库以及智库研究的基础性认知,对于智库是什么、怎么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新型智库运行机制有哪些、如何开展智库研究等问题的分析和理解组成了智库学的学科框架,是智库学构建的基本前提。一般而言,智库学的学科构架除了至少应当包括智库学概论、智库学史、智库研究方法、智库管理学、智库组织学等之外,还要纳入智库评价、智库环境与制度、智库法规、智库人力资源开发等。只有真正形成这些关于智库学的学科构架,才能推动智库研究走向学科化,也才能推动智库建设走向深入,智库学也才能真正作为一门“学”得以确立起来。

猜你喜欢
学术研究智库学科
民居智库
民居智库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七一智库暨《党课参考》特约专家学者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第一道门槛——以《红楼梦》新近失范研究为例
Analysis on the importance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bility in university English
“超学科”来啦
数字生活方式对高校教师学术研究之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