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

2018-11-18 06:29
社会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产权保护产权政府

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成功地实现了较为长期的经济增长,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探讨中国为何能够从贫穷落后状态成功实现经济起飞、稳定增长成为中等收入国家,就成为世界学界一个前沿问题。一方面,中国的奇迹引人注目,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方面,中国奇迹挑战了西方的增长理论,有着现有理论不能合理解释的特征和表现。从产权经济学角度对中国增长奇迹的认识,就有着所谓的“中国之谜”判断,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并不是建立在高水平的产权保护之上的。那么,这样的判断是否正确?深入总结中国在过去40 年中产权保护的经验,分析中国在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中的独特做法,有助于提炼“中国经验”。

我国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历程

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进行转轨是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改革的主要方向。总结这个历程,可以看到通过不断地深化产权改革来推动经济发展是一个显著的主线。我国的产权改革进程,至少表现出以下特征:

(一)产权问题始终是核心问题,产权改革始终是改革的关键

产权及其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问题。产权及其改革不仅是基本利益格局的调整理顺,更是建立更合理、更有力激励体系的基本保障。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以产权改革起步,并以不断推动和深化产权改革为主要动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联产承包制到国有企业改革、到医疗改革、到文化改革、再到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当前正在深入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权改革始终是主线。“将激励做对”始终是改革的基本逻辑,这也是在改革中首推产权改革的主要依据。

产权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启动机、源动力。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出发,启动了我国农村、农业的富裕进程。“交够国家的、留下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这样一个朴实的产权逻辑,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产量在农业技术水平没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连年提高,为工业化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从经营自主权、承包制到职工入股,再到股份制改革,到目前正在进行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不断推动了国有企业改革进程,释放出了被国营企业抑制的企业活力,更打开了国营企业民营化的通道,从而为合格市场主体的培育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产权改革推动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使中国的产权格局由单一的公有制发展成为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格局,产权格局的变化适应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要求,更是发展生产力要求的必须进行的生产关系的调整。中国经济增长的事实已经充分证明了产权改革与所有制变化所产生的优异绩效。产权改革同时也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提供了可能,构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化道路的产权基础。

(二)以增长为目标从选择性保护向全面保护发展

以经济建设为重心是改革开放后的基本国策。如何进行经济建设?在有着充沛劳动力且劳动力素质相对较高的背景下,要充分利用这个禀赋优势,就需要有相应的资本投入。那么,要吸引资本,就要对资本的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和倾斜,尤其是在资本极度稀缺的情况下。外资因此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初的法律体系以及政策体系中得到了显著的保护。这种保护显然是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的而进行的选择性保护。这种选择性的不平衡保护留下了增长的隐患,成为制约经济发展质量提高的重要因素。

然而,不平衡保护具有显著的帕累托改进性质,正是这种帕累托改进效应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坚实的产权保障基础。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深入,资本的稀缺程度在逐渐下降,高水平人力资本和土地的稀缺水平在上升。相应地,产权保护的范围和重点也在发生变化。一系列法律和政策都进一步有效提高了产权保护水平,正在校正不平衡保护所产生的不利后果。激励和保护创新的法律环境正在形成,不再是对资本权利只进行优先保护而不进行限制。由此,可以合理判断说:所谓中国经济增长与产权保护的悖论并不存在。

(三)形成了由点及面的增长总格局

如果说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等改革是通过赋予农民、职工、经营者以相应的产权,进而激发这些社会主体的积极性,那么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则在于激发政府这个主导性主体的经济发展积极性。在单一制体系内,在中央政府的主导下,地方政府进行经济增长竞争成为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制度性基础。

(四)以政府作为产权保护的主要力量

与西方国家主要依靠司法体系进行权利保护不同,中国主要依靠政府的力量进行权利保护。对于政府,中国有着不同于西方的理念。中华文明至少把政府视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善”,并通过“选贤任能”来实现这种“善”治。

当中国将经济增长确定为主要目标之后,单一制大框架下,地方政府必须按照中央政府的要求,集中当地的全部资源投入到经济增长中。分税制更是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强大的激励,由此各级政府以经济增长为核心,推动各种要素顺利进入经济增长,并通过经济增长完成各要素权利及其收益的实现。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政府积极作为,为各个要素顺利参与经济增长提供激励和保护。在资本稀缺程度较高的背景下,为资本提供更多的优惠,这些优惠既有法律已经确定的优惠,也有地方政府额外提供的,其中包括对土地价格的抑制。

并且,在权利保护及其体系建设上,中国建构的并不是以司法保护为重心的体系,而是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并重的体系。如在消费者保护、劳动力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投资者保护等众多领域,都建立了较为完整的行政保护体系,并在现实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中国经验及其价值

(一)产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向来将所有制放在第一位,新制度经济学在此基础上更是进一步清晰了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制。这些机制包括:

1.产权配置机制。按照资源利用能力的高低进行产权配置,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2.产权激励机制。良好的产权保护促进了收益预期的稳定性水平的上升,全社会投入(特别是长期投入) 和净产出水平将上升。3.产权保护机制。不仅要有效保护既有的产权,也要保护基于产权行使在未来产生的收益。这三个机制共同构成了产权制度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逻辑。

(二)中国的经验

上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关于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理论判断,构成了解释中国实践的理论基础。不过,还需要进一步总结中国成功的经验,并在既有理论判断基础上进行更加充分的说明。

1.帕累托改进促进新产权的成长

在一个封闭的经济环境中,界定和培育新产权要面对来自既有产权主体的否定和挤压。观察我国的产权改革历程,可以看到坚持走帕累托改进路线是一个重要的突出特征。改革从增量做起,不纠缠于调整既有的利益格局,着重点在于建立新的激励关系,促进新产权的成长。

2.选择最有能力的主体进行激励

将产权配置给予利用效率最高的主体是最理想的产权配置的结果。但是哪些主体是最有效率的利用主体却难以确定。有一些产权比较容易确定最有效率的利用主体。如农业生产中最有效率的自然是农民,因此改革就是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是在多数领域,难以确定最有效率的利用主体,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良好绩效的产生需要多个主体的共同努力。并且我国本身就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转轨起始就缺乏合格的市场主体,产权主体也存在着一个培育与成长过程。

面对难以确定最有效率利用者的困境,我国的改革并没有退却,而是另辟蹊径。既然无法确定最有效率的利用者,但可以确定我国社会中的最有能力者。政府作为全社会的全能管理者,一直是我国的主导者、强势者,充分调动政府的积极性就能够起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3.非平衡保护

在产权配置格局基本形成后,就要进行相应的产权保护。但是产权保护是有成本的,更重要的是产权保护要服务于产权改革和配置的根本目的。如前所述,在资本稀缺的背景下,为吸引资本实现经济增长的目标,对资本及其权利给予更多的保护是合乎逻辑的选择。由此,构成了产权保护偏好于资本的路径并随后形成了依赖。在地方政府成为增长的主要推动者后,作为直接的产权保护实施者,地方政府更是围绕“增长”这个核心目标,根据发展的需要系统性对相应产权进行差异性、选择性保护。整体上是对资本权利强力保护,对于农民的土地权利和劳动力权利给予弱保护。以增长为基准的非平衡保护,顺应了我国资源禀赋格局,保障了增长要素的顺利投入,提高了增长实现的速度,是我国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增长的一个过渡性的安排。

(三)中国经验的价值

1.产权改革作为经济起飞的肇始和发动机,深入总结和研究改革起点逻辑和推进逻辑,有助于丰富经济起飞的新理论。工业化是每一个落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历程,但如何顺利走上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起飞一直是一个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我国从三农领域的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起步,顺利地释放出了巨大的农业生产潜力,为工业化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和劳动力基础。随后,以“经济特区”为标志的改革,开启了大力吸引外资的进程,以加工贸易为代表的工业化进程随之启动。乡镇企业的发展、国有中小企业的改革都大大推动了工业化进程。

与工业化相匹配进行产权改革,形成了利于资本投入、积累和集聚的产权配置及其保护格局,保障了经济起飞。这说明仅有产业结构的调整往往不能顺利启动经济起飞进程,还要同时进行产权格局的调整,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提供所需要的强力支持,减少禀赋要素从农业转出投入到工业领域的障碍,消除剥夺工业化收益的威胁。否则工业化只能是无根的浮萍,难以持续。

2.产权保护水平的提升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深入研究我国产权保护水平如何随着改革进程不断提高的过程,分析其中逻辑,有助于丰富产权保护的成长理论体系,有助于形成产权保护的中国模式。产权保护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历程,保护力度要从弱向强、保护范围要从小到大发展。并且保护也是有成本的,落后国家在有限财力的约束下,保护投入肯定是局部的、有选择的。更重要的是,产权保护格局的调整更是利益格局的调整,利益受损方的反对将严重影响产权保护的投入方向和力度。因此,保护路径的选择十分重要。总结我国的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出我国采取的是——以增长为核心目标从非平衡保护起步逐渐向全面保护发展的路径。从保护核心产权——资本产权出发,在不损害既有利益(劳动力产权、土地产权) 的前提下,在积累产权保护能力的前提下稳步扩大权利保护范围。特别是我国产权改革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互契合,互助推动形成了强大的动力。随后,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深入,资本的稀缺水平相应下降,全社会的产权保护能力上升,进而产权保护由偏重对资本的保护向更全面的保护方向发展,尤其是适应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要求,对知识产权等保护水平相应显著上升。以经济发展的要求为核心进行相应的产权保护是中国的重要经验,也是促进形成中国奇迹的重要原因。

产权保护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产权保护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清算、清除阻碍经济增长各种不利制度因素的过程,是构建新的经济增长模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着众多的影响产权保护路径选择、投入水平的因素。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政府无疑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在未来也将是第一位的影响因素,这是改变产权非平衡保护、实施全面保护的关键。与此同时,腐败无时不在腐蚀着产权保护要维护的格局,瓦解着产权保护形成的激励水平,侵害经济发展的推进,影响着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因此,腐败也是一个关键的影响因素。

(一)法治政府与产权保护

世界范围内的经验充分证明,政府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我国采取有效激励政府的方式,促使地方政府竞争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力发动机。一方面,充分发挥了地方政府的动员能力,确定发展思路、投入土地、吸引资本、培养熟练劳动力,推动产业聚集和产业群聚快速形成;另一方面,对资本权利的倾斜性保护,挤压了劳动力产权收益,更在一定程度上侵害了农民的土地权利,形成了较为紧张的土地征用关系。

政府主导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但也产生巨大的伴生后果。政府直接配置资源的同时也促进产生了利益集团,产生了寻租和腐败,成了深化市场化进程的障碍。同时,随着市场化的深入,中国这样的大国如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可供参考的经验越来越少。

当前我国已经难以继续借鉴其他国家的工业化经验,而是要自主完成经济结构的调整、完成一个大国对中等收入陷阱的跨越。十九大报告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的发挥政府作用”。这说明政府应当退出直接配置资源领域,转向专心为市场配置提供充分有效的监管支持。这就要求政府的角色和职能再次发生根本性改变,由主导推动经济增长转向为市场经济提供必要和充分的制度环境,这就是要建设法治政府。

法治政府首先意味着要通过简政放权降低全社会的制度运行成本,其次意味着通过执法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监管的有效性。法治政府建设更要求政府的努力重心由直接主导发展经济转变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经济发展的动力将来自于企业等经济主体,来自于市场机遇,而不再是来自于政府的直接谋划、投入和推动。因此,未来转变政府职能、厘清政府和市场边界、法治化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强化政府合理合法行政能力就成为中国全面依法治国、提高产权保护水平的关键环节。

(二)反腐败与产权保护

观察我国的腐败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腐败经历了这样的发展进程:从投机倒把到侵吞国有资产再到土地腐败。由此说明,腐败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进程密切伴生在一起。从改革启动到改革完成这个时段中是腐败的高发期,当改革完成之后,由特定改革导致的腐败也逐渐消失。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改革在导致腐败的同时也消除了腐败。

腐败是产权保护的最大威胁,也是破坏法治政府的直接因素。加快市场化改革步伐是消除转轨过程中所产生的腐败的重要途径。因此,要持续深化市场化改革,形成合理清晰的政府和市场之间的边界,消除不合理管制,强化合理管制的有效性。同时要加强和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和执法有效性,提高反腐败的及时性和量刑惩罚的有效性,构建起科学、高效的反腐败体系。

猜你喜欢
产权保护产权政府
省级政府金融权力榜
加快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
中央为何如此重视产权保护
我国首次出台产权保护顶层设计
我国首次出台产权保护顶层设计
产权
“小产权”为什么“小”
完形填空三则
公有产权与私有产权经济效率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