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期望余寿理论的老年定义新思考与中国人口态势重新测算

2018-11-18 06:29
社会观察 2018年8期
关键词:比重起点寿命

近年来国际上开始出现有关“重新认识老年与老龄化”的前瞻研究,以舍波夫和桑德森(Serguei Scherbov and Warren Sanderson, 2005, 2008, 2010, 2016)为代表的人口学者提出了期望余寿理论与方法,通过考察人口特征主要是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来对老年与老龄化的测量进行改进,建议按照“期望余寿”15年来倒推老年定义的年龄起点,该全新老年定义是会随着预期寿命的持续延长而相应变化的动态老年定义,其研究成果已相继发表在《Science》和《Nature》等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国内近年来也开始有学者就老年定义问题进行再探讨,在总结老年定义的历史经验与现实要求的基础上探讨老年的科学依据与动态标准(翟振武等,2014)。国内的相关研究尚处于理论框架探讨阶段,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基于“期望余寿”理论方法的老年定义新思考

传统的老年年龄标准是后顾性的,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已经存活了多少年,即衡量的是“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年轻人和老年人应是相对的概念,他们共同的参照应是预期寿命。基于“期望余寿”(Prospective Age)理论与方法对老年标准的研究开始引起国际社会对重新定义老年与老龄化这一课题的讨论,比较受肯定的是舍波夫和桑德森(Serguei Scherbov and Warren Sanderso)的研究,他们建议将“期望余寿”15年作为老年定义的全新标准,即当人口的期望余寿小于等于15年时即视为进入老年期。

舍波夫和桑德森(Serguei Scherbov and Warren Sanderso)主要以低死亡率的OECD国家为分析对象,当期望余寿小于等于15年时各个OECD国家的人口年龄即各国的老年起点是一条平滑曲线,随时间推移有和缓的向上趋势。同时,期望余寿小于等于15年的那部分人口的比例随时间推移呈现出一条较为平稳的水平曲线,说明在这种老年重新定义的方法下全新意义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始终处于一个稳定的水平,即0.10左右的水平,与传统固定起点的老年定义下老年人口比重会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提升的情况截然不同。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7年预测数据,2015—2020年全球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1.9岁,至2045—2050年平均预期寿命将提高至76.9岁。按照这种全新老年定义,目前全球的老年起点应为56.9岁,到2045—2050年老年标准应提高至61.9岁。

基于期望余寿理论的老年重新定义方法对认识老年和老龄社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值得国内借鉴。《中华人民共和国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0年我国全体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4.83岁,2015年我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为76.34岁,倘若采用上述的期望余寿理论与方法,老年标准应为60~61岁,这与目前我国以60岁为起点的老年定义基本一致。在可预期的未来,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将持续提升至80岁甚至更高,老年标准也应随之提高至65~70岁甚至更高。

重新定义老年与老龄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虽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龄社会的应对问题,但还是可以通过基本概念的社会转换引起学术界和社会上对这一问题的重视,进而转变全社会的老年与老龄化观念。

基于“期望余寿”理论方法的中国人口态势重新测算

在重新定义老年与老龄化的全新视角下,按照期望余寿的理论与方法,我国人口的一系列指标包括老年起点、老年人口比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老年抚养比等将会与传统老年定下相比发生较大变化。重新定义老年与老龄化,将彻底改变未来中国整个经济社会的老龄化语境。

(一)老年起点的变化

1.当前老年起点的重新测算

基于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中国人口预期寿命的预测数据,按照期望余寿小于等于15年时即认为是全新老年起点的方法测算,2010年我国的老年起点为59.83岁,与传统老年标准相近。

分省份来看,全新老年定义下,2010年全国31个省区中有13个省的老年起点大于60岁,以东部发达地区省份为主;有9个省份的老年起点为60岁;还有9个省份的老年起点小于60岁。老年起点最高的上海市为65.26岁,最低的西藏自治区为53.17岁。说明“一刀切”的老年标准划分方式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地区差异巨大的国家而言是值得商榷的。

分性别来看,全新老年定义下,2010年我国男性的老年起点为57.38岁;女性的老年起点为62.37岁。男性老年起点超过60岁的省份共有4个,女性老年起点超过60岁的省份共有26个。然而目前,女性往往在到达传统老年标准60岁之前,即50~55岁时就按照国家相关政策退休,从而基本退出了社会经济活动进入实质老年期。传统老年定义下女性进入老年期的时间偏早,这不利于女性人力资源和社会价值的发挥,是对女性参与经济社会活动权利的剥夺,阻碍性别平等发展进程。

2.未来老年起点的预测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预测数据,未来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将持续提高,预计从2015—2020年的76.50岁增长至2100年的89.94岁。按照传统的老年定义,人口预期寿命和传统老年起点之间的差距会逐渐扩大,传统老年定义背离未来人口发展态势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程度将不断放大。按照期望余寿小于等于15年倒推的全新老年定义,老年起点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提高,从2015—2020年的61.50岁提高至2100年的近75岁,总体上与人口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

全新老年定义下,未来我国男性和女性的全新老年起点均会逐步上升。21世纪前半叶,男性和女性在老年起点上的差距较为明显,女性比男性高2~3岁,但这种性别差距在逐渐缩小;21世纪后半叶,男性老年起点和女性老年起点趋于一致。

(二)老年人口比重的变化

1.当前老年人口比重的重新测算

传统老年定义下,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13.32%,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为8.92%。分省(地区)来看,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是重庆市(17.42%),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7.67%)。

按照期望余寿理论的老年重新定义,2010年全国的全新老年起点仍然是60岁,与传统老年定义相比,全国的老年人口比重没有发生变化,但分省的老年人口比重发生较大变化。老年重新定义下,老年人口比重最高的省份是四川省(新老年起点60岁,老年人口比重为16.30%),老年人口比重最低的地区是北京市(新老年起点65岁,老年人口比重为8.71%)。

2.未来老年人口比重的预测

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预测数据,传统老年定义条件下,21世纪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均将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预计将从2020年的17.48%增加至2100年的39.62%,总增幅22.1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预计将从2020年的12.09%增加至2100年的33.75%,总增幅21.66个百分点。在传统老年定义下,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老年人口比重是单调递增且不可逆的。21世纪前半叶,我国老年人口比重呈现快速上升趋势;21世纪后半叶,进入稳定平台,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保持在近40%的稳定水平,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则维持在30%~35%的水平。

按照期望余寿小于等于15年时即视为老年的全新定义,未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在总体上同样呈现出上升态势,但上升幅度较为缓和,预计将从2020年的16.31%增加至2100年的22.35%,总增幅约6个百分点。从2020年至2065年,老年人口比重在逐步增加;到21世纪中叶即2065年左右将出现一个峰值,即老年人口将占到总人口的27.10%;之后老年人口比重将逐步降低。

(三)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

1.当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重新测算

传统老年定义下,2010年全国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0.07%,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为74.47%。分省(地区)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是北京(15~59岁人口比重78.85%,15~64岁人口比重82.68%),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是贵州(15~59岁人口比重61.90%,15~64岁人口比重66.03%)。

按照期望余寿理论的老年重新定义方法,新的劳动年龄人口即为15岁及以上、新老年起点以下年龄区间的人口。全新老年定义下,由于2010年全国新老年起点为60岁,因此新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与传统老年定义下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持平。分省(地区)来看,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的地区仍然是北京,为82.68%,高于传统老年定义条件下的比重;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低的省份仍是贵州,为57.71%,低于传统老年定义条件下的比重。相比传统老年定义下,全新老年定义下各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地区差异更大。

2.未来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预测

基于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15年预测,传统老年定义下,未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急速降低,从2020年的70.79%下降至2100年的52.82%,总降幅约18个百分点。21世纪上半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速度较快,2020年至2050年共降低了约12个百分点;21世纪后半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趋于稳定,变动区间为53%~55%。

按照期望余寿的全新老年定义,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变动趋势总体趋于缓和,将从2020年的66.57%下降至2100年的64.22%,总降幅度2.35个百分点。全新老年定义下,21世纪上半叶,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呈现出逐步下降趋势,从67%下降至不足60%;至2065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触底”;2065年之后,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将会有小幅回升,并维持在63%~64%的稳定水平。说明在重新定义老年的全新视角下,未来我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状况要优于原本传统老年定义下的设想,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不会一味降低至社会难以承受的较低水平。

(四)老年抚养比的变化

1.当前老年抚养比的重新测算

传统老年定义下,2010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为19.02%,65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为11.98%。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前一指标更加适用。分省来看,传统老年定义下,老年抚养比最高的省份是重庆(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26.56%),老年抚养比最低的省份是西藏自治区(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11.29%)。

全新老年定义下,2010年全国的老年抚养比为19.02%。分省(地区)来看,老年抚养比最高的省份是贵州(27.69%),高于传统老年定义下60岁及以上的老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最低的地区是北京(10.54%),低于传统老年定义下60岁及以上老年抚养比。相比传统老年定义,全新老年定义下各省老年抚养比的地区差异更大。

2.未来老年抚养比的预测

传统老年定义下,根据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预测数据,未来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呈现出快速上升趋势,从2020年的17.08%提升至2100年的63.90%,总增幅46.82个百分点。21世纪前半叶,老年抚养比的攀升速度很快,至2060年超过60%;21世纪后半叶,老年抚养比的上升趋势放缓并趋于稳定,基本维持在60%~64%的区间;在2085—2090年出现峰值,即64.23%。

全新老年定义下,未来我国的老年抚养比将从2020年的24.50%提升至2100年的34.81%,总增幅10.3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和速度相比传统定义下要小。21世纪中期以前,老年抚养比逐步上升,至2060年达到峰值(45.31%);21世纪中后期,老年抚养比趋于稳定且有降低态势。不论是在传统老年定义还是全新老年定义条件下,我国老年抚养比的变化趋势存在共通点,即在2060年之前上升趋势显著,2060年之后变化趋于稳定。不同的是,2060年之前,全新老年定义下老年抚养比的提升速度要慢于传统老年定义情境;2060年之后的变动方向不同,传统老年定义下老年抚养比是上行的,全新老年定义下老年抚养比是下行的。

结论与讨论

长期以来传统老年定义以60岁或65岁为固定老年标准,并以此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倘若传统老年定义保持不变,那么随着人口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未来我国老年人口的比重将单调上升,整个社会的养老负担将异常严峻。然而,按照期望余寿理论的老年重新定义,未来虽然我国的老龄化趋势将进一步发展,但整个社会的老龄化语境将不会如当前传统老年定义下那么沉重。基于期望余寿理论对老年重新定义的研究,希望对于修正人们以往对老年定义、人口老龄化及退休年龄等一系列指标与相关问题的认知产生一定的参考价值。

几十年来中国人口经历了显著的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健康转变(Health transition)、疾病谱和流行病学转变(Epidemiological transition),老年人口的定义应当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地域和人口预期寿命的差异而变化的(郑晓瑛等,2000,2014)。老年应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因为老年人口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年龄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刻板划分生命历程的结果之一是因长寿而增加的额外年份通常仅被视作退休期的延长;长寿与健康的结合将使传统的生命阶段的分类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使其参与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从而使老年人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使个体也使广大的社会从中获益。

老年定义的动态确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学术研究,同时也涉及相关社会制度和政策的调整,本文只是对重新定义老年研究的一种尝试,提供了对老年和老龄社会的一种新的理解。本研究还有许多不足之处,本文只是按照纯学理的概念对老年问题的讨论,但若涉及到实际的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调整将变得更加复杂。比如基于期望余寿的理论方法我国各省的老年起点各异,但实际操作中间很难在全国各个省执行不同的退休年龄,我们还是需要有一个大家达成共识的年龄来作为退休制度的基础。就研究本身而言,笔者及所在的团队正在通过不同的方法开展此项研究,社会性别、区域协调、代际公平等不同视角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是同样基于期望余寿的概念来进行老年重新定义研究,还可以有其他不同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可以按照固定余寿或不固定余寿,也可以按照一定的余寿比例来进行进一步研究。本文的研究尝试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的抛砖引玉,主要目的是希望引起学界对此问题的关注,吸引更多的学界同仁加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以便更好地探讨老龄社会的实际状况和未来的战略与政策应对。

猜你喜欢
比重起点寿命
六月·起点
仓鼠的寿命知多少
一种简易实用的液体比重计对陶瓷砖喷釉工序的改善
恐龙的寿命有多长?
疯狂迷宫大作战
完型填空
你的寿命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