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贵州发展的先手棋

2018-11-18 08:05本刊评论员
当代贵州 2018年46期
关键词:贵州发展教育

本刊评论员

“我是农民的儿子,依靠教育改变了命运,我由衷感恩改革开放,也诚心诚意为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献智献力。”

这是年已77岁、扎根教育战线53年的贵阳市兴农中学校长蒲邦顺的肺腑之言。25年前,蒲邦顺在农家小院创办的兴农中学,如今已是全省办学规模最大的民办中学,成为贵州教育改革发展中的一朵浪花。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和蒲邦顺一样,改革开放壮阔历程中,越来越多的贵州儿女因教育成就梦想、改变命运。40年阔步向前,多彩贵州面貌焕然一新;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经济社会取得的深层次根本性变化,被习近平总书记赞誉为“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贵州发展的每一次起跳、每一次攀高、每一次跨越,都离不开教育的重要支撑,离不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苦干实干。

40年贵州巨变,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坚持教育优先。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贫困人口多、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教育关乎全省脱贫攻坚、关乎贵州长远发展。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孙志刚指出,要把教育作为拔穷根的根本之策。无论是从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提供坚实人才保障来看,还是从增强开创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潜力和支撑来看,都需要把教育纳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和后发赶超的战略布局统筹谋划、推动落实,在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加快补齐教育短板等方面下功夫,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满意度。

党中央、国务院始终关心支持贵州优先发展教育。国发〔2012〕2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支持贵州教育全面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亲临贵州大学、清镇职教城视察,与我省国培班教师座谈,给我省国培班教师回信,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为贵州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省委、省政府举全省之力优先发展教育。改革开放初期,贵州大力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为教育发展储备动能;上世纪90年代,科教兴黔战略的实施为教育发展换挡提速;秉承“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理念,2013年起,贵州每年压缩行政经费5%~6%用于教育,“穷省也要办大教育”的共识深入人心,支持教育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全省上下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各方面力量汇聚,支持贵州教育事业。全国统一战线、西部志愿者、东部对口帮扶城市等,把爱心播撒在贵州大地,用行动托起山区的“教育梦”,从单位到个人,从人力到物力,一批又一批的教育资源渗透到贵州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承载着无数爱心的帮扶,在贵州的山山寨寨开出幸福之花。

翻开改革开放40年教育发展的厚重史册,每一页都激动人心。时间的坐标刻满了贵州教育奋进的足迹,创造许多“西部率先”“全国率先”——

率先在西部地区实施“两基”攻坚并通过国家督导评估;

率先在西部启动基本普及十五年教育工作;

提前两年实现全省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成为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的省份之一;

率先在全国启动农村学前教育儿童营养改善计划;

率先在全国为所有乡村中小学配备校医;

率先在全国对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免除学杂费;

率先在全国实施全省范围的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

从恢复高考起步,贵州高举改革大旗,大胆探索,大胆实践,着力促进教育公平,从人民群众和广大师生最期盼的事项改起,从制约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改起,从各个部门、社会各界、师生员工共识度高的环节改起,实现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突破,激活教育发展的一江春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实现跨越发展。

那些散落在大山深处低矮破旧的教学楼早已成为历史,农村呈现出“最好的建筑在学校,最美的风景是校园”的美好图景;“复式班”“大班额”等问题逐一得到破解;营养餐计划的全面实施不仅让山里娃吃得饱,也吃得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9+3”义务教育及三年免费中等职业教育计划的深入实施为广大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开希望之门,让他们学习技术掌握技能,实现“职教一人脱贫一户”。

从“211”工程建设零突破到开启“双一流”建设,贵州不断推动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大学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花溪大学城和清镇职教城,已成为贵州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平台,犹如鸟之双翼,正蓄势起航。

“特岗计划”“国培计划”“省培计划”“校长提高计划”“名校长工作室”“名教师工作室”等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校农结合”成为推动产业脱贫、乡村振兴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创新举措,探索了教育扶贫的“贵州模式”。

连续11年举办的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已由单一的教育交流平台发展成为国家级的人文交流平台,国际合作办学、互派留学生深造等深入开展,贵州教育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大思路、大手笔、大跨越,贵州教育发展主要指标目前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教育事业实现大踏步前进。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汉三贤”之一的尹珍问学中原,学成后归乡广泛传播汉学;心学大师王阳明在贵州提出“知行合一”“致良知”学说并大开讲学之风;疏请设立京师大学堂、支持戊戌变法的中国近代教育先驱李端棻……一个又一个响亮的名字,彪炳贵州教育史册。

改革开放40年来,一批又一批的教育工作者接续奋斗,将青春和热血挥洒三尺讲台。他们犹如浩瀚苍穹中的群星,每一颗都夺目耀眼、温暖人心——

为保护学校和犯罪分子殊死斗争,自己身负重伤,大儿子不幸献出宝贵生命的乡村教师田沛发;

往返10公里山路,用自己的肩膀搬运10余吨钢筋水泥修建教学楼的刘恩和;

矢志不渝钻研建筑结构为贵州建筑业贡献力量的贵州省首个工程院院士马克俭;

在绿色农药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为贵州现代山地特色农业保驾护航的宋宝安院士;

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研究的贵州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官志忠教授;

被誉为“中国大山里的海伦·凯勒”,以自强不息、诲人不倦的精神温暖贵州、感动中国的时代楷模盲人女教师刘芳;

20年如一日,坚守山村小学,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党的十九大代表黄俊琼……

老师辛勤付出,学生刻苦争气。作品《傩面》获第七届鲁迅文学奖的肖江虹,“知乎”创始人兼CEO周源,高德地图创始人肖军……因教育改变命运的莘莘学子纷纷走出大山,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人士。

40年,挥洒激情和汗水,写满奋斗和荣耀,这些饱含时代温度、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凝聚成团结奋进、拼搏创新、苦干实干、后发赶超的新时代贵州精神,谱写气吞山河的壮丽史诗,共同托起贵州希望的明天。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时间节点,回望来路,教育事业的大踏步前进让人鼓舞;展望未来,教育带来的福祉让人期待。伴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人民群众对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需求更为强烈,教育承担的职责和使命任重道远。

教育先,各业先;教育优,各业优。当前,贵州大扶贫、大数据、大生态三大战略行动强力推进,脱贫攻坚“四场硬仗”鏖战正酣,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不断引向深入,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互动相得益彰,“双千工程”“万企融合”助推高质量发展动能强劲。贵州要与全国同步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必须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补齐教育短板,着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贵州的发展,过去离不开教育,现在离不开教育,将来更离不开教育。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扎实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特色教育强省,把加强教育扶贫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到教育工作的各领域,以综合改革为根本动力,创新发展路径,保障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开放化、多样化和信息化,打造贵州教育转型发展升级版。

办好贵州的教育,关键在人。必须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为核心,着力培养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着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学高身正的教师队伍,让全省广大教师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教好书、育好人,让教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成就人生梦想的光荣事业,让教育事业不断出新出彩。

必须把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作为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引导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类学校的党组织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自觉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领域,重点推进高校、农村中小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党组织建设,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教育的根是苦的,但其果实是甜的。”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呼唤新担当,展现新作为。站立在17.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吮吸着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4000万贵州儿女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不断浇灌教育这棵大树,使其本固枝荣,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甜蜜的果实,为百姓富生态美的多彩贵州新未来源源不断注入新动力。

猜你喜欢
贵州发展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国企发展如何提高“质感”——以陕汽党建引领发展为例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区域发展篇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