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梳理及组织特征探究

2018-11-19 03:07毛华松梁斐斐熊瑞迪
风景园林 2018年9期
关键词:川江视域城镇

毛华松 梁斐斐 熊瑞迪

传统城镇风景要素的建构和组织依托于区域自然本底,与城镇建设发展的历史与地域性特征密切相关,同时受地方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观念与意识形态[1]等多因素影响。当前对传统城镇风景要素的研究已有丰硕的成果:囊括邑郊园林、水利风景、教化园林、城市八景及关键景观建筑等多种类型,如对城市楼阁营建思想及布局研究;八景发展历程、文化内核[2]以及现象学[3]下场所体验的探究等。同时有学者从风景组织关系出发,关注宏观视域下中国古代的城市营建与其所在的自然山水格局整体性的关联,发掘传统城市规划中的风景意识[4];同时借鉴古代水系布局历史经验,在兼顾其排蓄、防涝等功能性的同时,彰显城镇“城水相依”的风景特色[5]。也有相关研究结合流域及区域性特征,梳理钱塘江下游地区鉴湖、西湖、湘湖三大湖的景观演变,分析其与城市动态发展过程的共同性与差异性[6];探讨城镇格局的形成、发展与大运河之间的关系,挖掘其内在动因和规律,将建筑与园林及相关生活放在城市背景下进行考察[7];结合区域地形地貌及城市发展空间结构,分析山地城市“城—山”景观关系及景观塑造途径[8];将福州平原成陆过程与城市风景形态演变对照,分析周边山势水系与传统城市结构的关系[9]。以四川盆地、湖广地区为例,归纳区域内山水城市营造的文化传统与景观理法与传统城镇风景空间环境的协同关系[10,11]。

基于以上研究成果,本文作者从区域性视角出发,溯源川江流域及城镇发展的历史性地域性特征。梳理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类型及分布特征,并结合HGIS分析工具,分别从宏观视域及城镇周边视域分析其风景分布及组织特征。以传统城镇风景营建思想为借鉴,对当代语境下的地域性城镇风景体系重构具有重要理论及实践意义。

1 川江流域及城镇发展概况

1.1 川江流域概况

长江流域西起宜宾,东至湖北宜昌长约1 045km段,习称川江[12]。纵观长江全域,川江段地处“四塞之地,山川重阻”(唐·魏征《隋书·地理志》),自上而下流经四川盆地边缘的丘陵地区以及川东、鄂西的高山峡谷地区,两岸山势陡峻,河流穿行其间(图1)。其典型的山地流域特征,自古便有相关记载:绘制于宋代的《蜀川胜概图》对长江沿岸风貌进行长卷式的描绘(图2),对比其所展现的岷江与川江两段河道。描绘岷江河道沿江风景时,山势起伏舒缓,视域平远开阔。而后由南宾(今忠县石柱一带)转入对川江河道的描绘,则呈现“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之景。

川江属大型山区河流,素以滩多、礁险、流急、水乱著称,流域全长有碍航滩险210处,平均5km一处[12]。据《水道提纲》所载:“(江水)又东经南乡峡,虎鬚滩至夔州府城。南经八阵碛,东出为瞿塘峡。有小河西北自分水岭,经城东来注之。又东经白帝城,南当瞿塘峡口,为灔滪堆,江流至险处也。”并且在水流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宽窄相间及明显的“一滩一沱”相间分布的河道总形态[12]。

1 川江段地形及全貌Topography and over view of Chuanjiang section

2 《蜀川胜概图》Sketch Map of Sichuan2-1 夔州府段Kuizhou prefecture section2-2 眉山段MeiShan section

3《 峡江图考》Xijiang in Measured Drawings3-1万县(今万州)段Wanxian (today's Wanzhou)section3-2 夔州府(今奉节)段Kuizhou (today's Fengjie)section

川江上接金沙江,汇入岷江、沱江、嘉陵江、赤水河、乌江等主要支流,共同组成水量丰沛、通江达海的水网系统[13],自古即发挥其舟楫之利。水运的优越性极大地提升了受地形所限的物资交换能力,促进沿线市集和城镇的发展。有关川江木船航运的记载已有3 000年历史,以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川江通航的描述最为著名:“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凸显了航道的险峻与江水奔流之势。对川江航道的测量可溯源至宋代:“遣人撑舟垂绳坠石测三峡灔滪之水,约84丈”,而后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编纂完成的《峡江图考》作为流域最早的航道图(图3),所描绘的码头、船渡、茶馆酒肆、栈桥、仓库、会馆、盘滩、航标等展现沿岸城镇围绕航运所展开的多样生产生活。

1.2 川江流域城镇概况

受峡江地形、巨山大川的制约,川江流域城镇形成依附江河、线性串珠的空间格局[14]。以长江干流为主轴,串联沿岸重要城镇(图1)。并以重要城镇为中心,沿各支流向周边区域发展渗透,发展形成区域城镇格局。本文作者主要选取清代四川、重庆所辖段(自宜宾起至巫山)沿长江干流发展的典型城镇为样本进行流域城镇概况的探究。

川江流域城镇发展历程悠远,以秦代为始,于置僰道(今宜宾)、江州(今重庆)、枳(今涪陵)等多地置县,其间因战争、灾害等历经多次变迁,至清代沿岸城镇格局最终形成。自然环境作为首要因素,对城镇建设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流域重要城镇首先发育于长江干流与一级支流的交汇处,充分利用河流交汇处河谷平原平坦的地势、肥沃的土质以及优良的资源禀赋,同时兼顾取水、灌溉、水运等诸多便利。以水道优势提升与周边城镇的关联度,以此据守区域要冲。以宜宾为例,其地“东距泸水,西连大峩,南通六诏,北接三荣,当舟车之冲,冠盖往来相望,钩带二江……号为重地” (清·刘元熙《宜宾县志》),以此发挥其地利优势据守重要区位。

从战略角度出发,凭借“险远”的自然基址条件,将环境限制因素转化为城镇发展及防御优势,借以高山急流,结合部分城市防御修筑,凭险以守,凭险以固。如《巫山县志》所载:“巫邑四塞以为固,洵夔门外一关隘也,东至界岭,距峻坂以临巴东。西至哨楼,如高屋建瓴俯视白帝,南列重峦叠嶂,延袤有千丈巖朝。东巖诸险,北包大昌,夜义巖羊耳,山皆磴道,盘空不可踰越。”描述了巫山以周边地形险势作为城镇固守及营建的基础,是城镇空间对山水肌理适应性的体现。

2 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分类及分布特征

2.1 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要素分类

对山水自然的发掘及其人文化、风景化的过程,展现观赏主体对传统城镇风景的认知和审美取向。明代著名小品文家钟惺为《蜀中名胜记》做序:“一切高深,可以为山水,而山水反不能自为‘胜’;一切山水,可以高深,而山水之反胜不能自为‘名’。山水者,有待而‘名胜’者也。…… 曰 ‘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而蜀为甚。[15]”他认为蜀中山水景致无数,但“名胜”则是被赋予了地方性历史、事件、诗文等要素。可见古人强调风景观览中的通感体验,突出人作为传统城镇风景认知主体的地位。同时风景也作为具有连续性和传承性的载体,在地方百姓情感与认同中占据重要地位。

表1 清代四川省所辖川江段典型城镇梳理Tab. 1 Typical towns of Chuanjiang section under the jurisdiction of Sichuan Province in Qing Dynasty

以明代曹学佺所著《蜀中名胜记》,清代钟登甲作著《蜀景汇考》《蜀景汇览》以及各城镇清代方志为资料。对选取的12个川江流域的典型城镇的风景要素进行梳理和分类(表2),可因“成景”“造景”和对风景感悟的相异,将其划分为自然风景与人文胜迹两大类。

2.1.1 自然风景要素

自然风景可分为山势地形、水势形态及植物要素。因川江流域优良的资源禀赋和变化丰富的山水形态,加之各要素组织方式和序列的相异,展现出多样的面貌。以江津龙门峡为例,自然塑造出的壮阔景象引人叹服,陈子昂《龙门峡》诗云:“龙门非禹凿,诡怪乃天功……长窦亘五里,宛转若嵌空。伏湍煦潜石,瀑水生轮风……”;而忠州(今忠县)鸣玉溪则展现出多种要素组织下动静皆宜的自然美,“鸣玉溪在州十里,上有悬岩瀑布,高五十馀丈,潭洞幽邃,古木苍然”[15]。

2.1.2 人文胜迹类型

川江流域城镇人文胜迹产生于观赏主体对风景多样的开发和建设活动,类型的多样和内容的广泛,展现其与城镇营建、宗教文化、生产生活等多方面具有广泛的关联。

据各地方志记载,川江流域城镇因战争、灾害以及改制等因素迁移较多,由此遗留大量城镇及村镇建设遗迹,如《云阳县志》记载:“(朐忍城)在县西六十里,汉置,属巴郡……宋以后,因之周改,置云安县,此县遂废。”而旧居遗址则多因其为名人故居而成景,如奉节杜甫宅、宜宾黄庭坚寓居的黄山谷故居等。关键风景建筑多随形随景营建,如宜宾合江楼位于城外两江交汇处,成为观赏江景的最佳视域;而大观楼位于城内,作为城中最佳观景视点的同时,也是城镇内部的重要地标。川江流域城镇园囿、园圃建设较少,而如泸州、巴县的荔枝园以及奉节瀼西果园等以物产为特色的园圃却广泛分布。庙宇寺院等宗教及文化建筑,则集中体现了川江流域城镇居民共同的归属与地域认同,如于巫山培石、大溪、万县黄柏、云阳巴阳、忠县顺溪、洋渡等地沿江构筑、镇守江面的王爷庙[16],即是展现祈求行船安全的信仰与慰藉。其中与交通相关的如江津石桥铺、古石羊驿以及与军事相关的如忠州(今忠县)石宝寨、巴子营、泸州天堂堡等,最初均是以功能性建设为目标,而后转变为以观赏性为主导,并结合此地相关事件、文化等演化为重要风景类型。由航运衍生的典型风景地标:如津渡、码头、行帮、会馆等均成为川江流域重要的地域性人文胜迹,如江津落虹桥、泸州馀甘渡、涪州(今涪陵)李渡等是最初以其航运功能性为始,而后作为观赏江景的最佳择址。

表2 风景要素类型划分Tab. 2 Classification of landscape element types

2.2 川江流域城镇传统风景分布特征

2.2.1 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集中建设范围突出

从城镇全域出发,对川江流域12个城镇有记载的风景进行统计分析(表3),以方志、文集资料考证其方位(图4)。川江流域12个城镇的传统风景数量均是由城镇建设中心区向外围递减,并均以距城镇5km的范围之内的风景分布数量最为集中,是风景资源开发与建设活动强度最大的区域,而5km以外的区域则与风景资源的分布和偶发的建设性活动相关,仅有少量风景分布。由此展现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建设范围与边界凸显的区域性共同特征。

2.2.2 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分布的集群现象

就风景数量集中的5km范围进行分析。区别于均质分布,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存在明显的集群现象,即风景资源开发与营建活动较为突出地集中于城镇周边某一重要山体之上。如叙州府城(今宜宾)外紧邻的师来山(又名真武山)位于“治北一里,俯瞰郡城”,自为山水胜景的同时,其上有建有真武祠,望江楼与三台书院(图5-1);另一胜景流杯池位于 “在县北隔江二里”的催科山,其以涪溪环绕,前立锁江,周边有锁江亭、弔黄楼、涪翁亭、涪翁洞等多处景致(图5-2)。而泸州城背靠的宝山(今忠山),则汇聚了木龙崖、江山平远楼与西山堂(图5-3)。忠州(今忠县)的风景集群现象最为凸显,“南山,即翠屏也。在对岸二里。山中有禹庙、陆宣公墓、玉虚观、朝真洞、望夫台、仙履迹诸胜,白傅作四望楼以观览”[8]。阐述了与忠州城隔江相对的翠屏山(南山)上所形成的风景集群(图5-4)。

风景集群地往往位于紧邻城镇的重要山体之上,并以建设时序和主题相异的自然风景与人文胜迹共同构成区域范围内的“景群”,由此形成的风景游览胜地反映了风景营建及选址的共同取向。

4 川江流域城镇风景要素与城镇距离统计Urban landscape elements and town distance statistics in the Chuanjiang River Basin

5 各城镇方志府城图及风景描绘图Town seat maps and landscape maps5-1 叙州府城图Xuzhou prefecture seat map5-2 流杯池图Liubeichi map5-3 泸州州城图Luzhou prefecture seat map5-4 忠州州城图Zhongzhou prefecture seat map

3 川江流域传统城镇风景的组织关系

3.1 风景分布与山水构架的耦合关联

6 各城镇宏观风景视域分析Macroscopic landscape view of each Town6-1 叙州城(今宜宾)宏观风景视域分析Macroscopic landscape view of Xuzhou Town (now Yibin)6-2 涪州城(今涪陵)宏观风景视域分析Macroscopic landscape view of Fuzhou Town (now Fuling)6-3 奉节老城宏观风景视域分析Macroscopic landscape view of Fengjie Old Town

风景体系的建构往往十分宏阔,自然地理格局决定了风景的空间分布样态[4]。《园冶》有云“得景随形”,传统风景的择址与组织往往着眼于区域性的自然基底和山水构架,以宏观视域的山水体察作为风景寻胜营建的基础。

古人登高远眺风景,极目四望,以形成对周边山水胜景的收纳。由此风景往往汇聚于区域范围内视线所及最广远之地。以叙州城为例(图6-1),风景主要集中于催科山、师来山与翠屏山三山,将其作为重要的视线控制点,以HGIS进行视域范围的模拟。其视域范围主要集中于城镇周边5km范围内,但受北面刀背山及南面文家坟山所限,产生明晰的视域边界,边界范围距城镇约10km。且三山随华蓥山余脉与岷江一线形成东北—西南的重要视域轴线分列排布。涪州城(图6-2)周边山体均为重要的宏观山水视点与风景聚集地,并分别在城镇南北形成钟松山—插旗山—白岩山与铁柜山—聚云山两条东北—西南走向的视域轴线,走向顺应长江—乌江一线。而奉节老城(图6-3)周边风景主要聚集于赤甲山、白岩山及卧龙山三山。以三山作为视线控制点,形成与长江走向一致的卧龙山—赤甲山一线的视域轴线,视域边界受七曜山及大巴山两条山脉夹峙。

分别以叙州(今宜宾)、涪州(今涪陵)、奉节3个城镇风景集群分布的重要山体作为视线控制点,分析模拟其视域范围。可知风景在宏观视域上的组织与区域自然基底和山水构架具有明显的耦合关联。川江流域地处峡江地貌,高山巨川环绕,峡谷显山,山水处于视觉的主导位置。人们远眺视线常被平行山脉所遮挡,视域较为封闭[8]。为达最广视域范围,其视域轴线需平行于山脉或水系走势,而重要的风景集群地与散布景点即多沿轴线分列排布。同时,主要视域范围集中于以城镇为中心的5km范围内,视域边界则基本止于10km范围,形成较为明显的“横向收缩,中心聚拢”视域圈层,对比地处平原城镇风景视域“四望能尽数百里之地”则相去甚远。因而风景择址范围也随之收缩,以视域集中的5km范围为首选。寻山水之巧以发现风景,以合理布局将风景“镶嵌”在山水秩序与自然肌理之中,展现风景的宏观布局关照全局环境的整体意识[17]。

3.2 城镇与周边风景协调互动的组织关系

将视域缩小至城镇及周边范围,将城镇和风景作为整体进行系统性的考量。川江流域城镇受“大山大水”环绕,用地受限、营建规模小,如《奉节县志》描述:“(城)因据山势,周回七里一百四十步”,宜宾城“周六里”,由此产生小尺度的街道和高密度聚集的簇群空间,城镇内聚发展明显。因而城镇内部特定的风景空间较少,城镇人居环境自然化现象尚不显著。而周边集群的风景,为城镇视线可及交通可达之处,形成对城镇内部观赏游览功能的良好补充。同时城镇内部关键风景的营建也注重与城镇周边集群风景互为参照,融合统一。

以叙州府城(今宜宾)为例(图7),以城镇内部关键风景点如镇风台、合江楼以及大观楼等为重要的视线点,其视域覆盖周边重要的风景集群处与风景点,如隔江汇聚的流杯池、涪翁亭及锁江等多处景致均可从城镇视域进行眺望。而分析城镇与风景的立体组织,翠屏山、催科山位于长江两岸,夹江对峙,覆盖了城镇及周边范围最广的视域范围;其上分布的风景其视线均可远望至城镇,并产生视线的交叠,由此形成“城—景”间丰富多维的观赏视角。

涪州(图8)青龙阁、奎星阁、听鹤楼作为城镇地标的同时提供了关键的视线点,三视线点的视域范围覆盖了汇聚于铁柜山的主要风景集群,同时可远眺东面种松与插旗两山。分析其立体组织,白岩山、铁柜山为重要的山水背景和最高处的视域控制,俯瞰城镇与周边风景;而三清观、註易洞、深钩堂等位于面江半山处,凭借其立体优势,视域覆盖城镇及江面;而江中的锦绣洲则成为“城—景”多视域交汇的中心。

7 叙州府(今宜宾)周边视域及立体视线分析图Peripheral horizon and stereoscopic vision of Xuzhou Town (now Yibin)

8 涪州城(今涪陵)周边视域及立体视线分析图Peripheral horizon and stereoscopic vision of Fuzhou Town (now Fuling)

9 奉节城周边视域及立体视线分析图Peripheral horizon and stereoscopic vision of Fengjie Town

奉节老城(图9)中集中修建的永安亭、制胜亭、临江阁等,其视线范围覆盖长江两岸重要风景分布区域,并且随沿江视域至白盐、赤甲两山风景集群处。其立体组织上,以卧龙山作为视线控制点,俯瞰城镇、江面;而莲花池、八阵图、永安宫等风景主要沿江排布,与城镇内修筑的永安亭、会胜楼、临江阁等关键风景建筑,共同组织了沿江观赏的风景视域。

川江流域城镇择址于江河交汇的平缓地形,背山面水。川江流域城镇倚靠的背山区域与隔江夹峙的山体分别成为风景视点分布的重要区域,而江面则成为风景视线交汇的集中区域,并且其视距面与景深关系随长江曲折汇流发生改变[8]。同时周边风景集群和风景点作为城镇观赏及游览功能的重要补充,与城镇内部关键风景建筑关系密切,其选址与营建互为考量,凭借立体优势,产生多层级视线交叉交叠与多维观赏视角,以此展现城镇与周边风景的协调互动、相互融合。

4 结论

钟惺有将传统城镇风景格局作弈棋的比喻:“譬之奕;郡邑,其局也;山水,局中之道也;事与诗文,道上之子也;能纵横取予,极穿插出没之变,则下子之人也。[14]”他将传统城镇风景格局视作整体;山水等自然构架为载体与布局的导向,而“事”与“诗文”等人文要素则因人主观感悟之异,有较大变化地被赋予山水之上,由此形成不同的风景要素与风景组织关系。

通过对川江流域方志及相关文记等资料进行梳理,归纳自然风景、人文胜迹下的多种风景要素类型,探寻其受地方发展、自然基底、生产生活方式、文化观念等多方面影响下演进与特征,并以风景方位划定其5km的集中分布范围与集群分布的特征。并以宜宾、涪陵、奉节3城为例,借助HGIS分析工具对方志城图舆图进行转译。分析出宏观视域下的风景视域圈层和视域轴线,由此产生风景分布与山水构架的耦合关系。同时,城镇周边风景作为观赏游览功能的补充,与城镇内部关键风景建筑营建互为参照,并形成多维空间视线交叠,展现风景与城镇互动融合的关系。因此以区域整体性视角切入,发掘地域性城镇、山水特征,继承传统城镇风景组织关系,将风景营建作为城市与山水关系协调、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指导当下城镇风景组织,重塑地方山水脉络,强化城镇与周边自然山水的关联度等多方面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注释:

① 图1、4、图6~9为作者自绘;图2引自美国弗利尔美术馆藏《蜀川胜概图》;图3引自国璋《峡江图考》;图5为作者改绘。

② 表1、2为作者自绘,表2内容分别引自清·刘元熙《宜宾县志》,清·沈昭兴《直隶泸州志》,清·霍为棻,王宫午撰《巴县志》,清·德恩《涪州志》,清·曾秀翘《奉节县志》,清·江锡麒《云阳县志》,清·王煌《江津县志》,清·田秀栗,徐濬镛《丰都县志》,清·吴友篪《忠州直隶州志》,清·王玉鲸、张琴《增修万县志》,清·连山,白曾煦《巫山县志》,民国·陈毅夫《长寿县志》。

猜你喜欢
川江视域城镇
对戊戍维新派思想家心路历程的思考——以“启蒙自我循环”为视域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一带一路”视域下我国冰球赛事提升与塑造
文化边城镇远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川江往事》
川江号子(重庆)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三维视域下的微电影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