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朝与明代秦淮河水系的沿岸景观比较探究

2018-11-19 03:07景雪瑶郑曦
风景园林 2018年9期
关键词:私家园林秦淮河水系

景雪瑶 郑曦

中国古代城市多依河而建、水城共生,从城市与河流间通过水利基础设施构建联系开始,河流和因河而成的地区水景观系统便已构成其独有的沿岸景观[1-2],它是位于河流两岸的某一弹性范围内、与河流产生密切关系的自然环境、人造景观、景观文化的综合。

研究六朝与明代秦淮河水系沿岸景观的要素构成与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比较,探索背后的自然环境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作用,更好地把握水城共生的互动关系,以期对城市河流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1 研究背景

1.1 时空范围—沿岸胜景汇城内,六朝明代盛一时

“金陵之水,以淮为经”,秦淮河位于长江下游的宁镇扬丘陵地区,南京(东吴为建业,东晋及南朝称建康,明代改为南京,为表述清楚,本文统称“南京”)位于秦淮河入江口的东北部(图1)。

笔者研究的空间范围是都城内及城郊、秦淮河水系两岸分别外扩约500m的弹性范围内。这个范围之内的景观要素最为密集、与河流的关系最为密切(图2)。

1 南京古城区位图Location map of Nanjing ancient city

2 研究的时空范围界定示意Definition of temporal and spatial scopes of research

笔者研究的时间范围为六朝(222—589年)与明代(1368—1644年),这2个时期南京营都最活跃、城市影响力最深远,秦淮河水系沿岸景观最丰富:六朝为南京营都史的开端,展现了城市河流沿岸景观从无到有的形成过程,明代社会生产力极大发展,景观风貌达到鼎盛。

1.2 研究特色—景观视角的秦淮河图示化聚焦

南京与秦淮河相关的史料书籍较多,如《景定建康志》等史志,朱偰《金陵古迹图考》等。学术论文也颇多,从城市规划的宏观视角有姚亦锋《虎踞龙蟠的地理格局与南京城市景观探讨》等;从园林要素的微观视角有高圣博《六朝都城苑园研究》等;从秦淮河的水利视角有郑恩才《秦淮河的历史变迁》等。

纵观可知,古都南京的整体城市格局、园林体系风格已有较成熟定论。立足已有成果,本文有以下研究特色。

1)研究重点:从风景园林视角,聚焦以秦淮河水系为中心的河—城、河—景互动关系,系统梳理沿岸景观要素,并分析基于河流的城市区域景观发展。

2)研究方法:笔者参考图志《金陵古今图考》和《洪武京城图志》都是形象化绘制,而非“计里画方”法(中国古代绘制地图的一种网格法,使实际尺寸按相对正确的比例尺缩小至图上)。因此须对这2本图志进行现代化转译,文中各类布点推测图即为转译图。

1.3 水系概况—秦淮河水系的结构与功能变迁

秦淮河水系是以城南天然河流—秦淮河(内秦淮河与外秦淮河)为主,包括环城人工水道—运渎、潮沟、青溪、城北渠、都城护城河、南唐护龙河、杨吴城濠、皇城护壕、宫城护壕、明御河、小运河等支流的河流体系(图2)。

秦淮河干流起源于新石器时期的湖泊群;夏商周时期围湖造田形成了圩外引水河道;秦朝拓浚工程使河道基本成形。此后水系形态与功能的变迁主要发生在六朝、南唐和明代的营都实践中。

1)形态结构变迁。

秦朝形成“V”字形秦淮河干流;六朝时东吴疏浚开凿了青溪、运渎、潮沟、城北渠等支流,奠定水系的大体框架;南唐时“V”字形干流被纳入都城内成为内秦淮河,沿都城城墙开挖“U”字形城壕为外秦淮河,并形成了南唐护龙河、杨吴城濠2层护城河系统;明代时,伴随着东侧宫城的新建,同步开凿了都城护城河、皇城护壕、宫城护壕、明御河、小运河,进一步完善秦淮河水系。

2)作用功能变迁。

新石器时期用于农业生产;春秋至东吴的军事功能突出,竹篱城垣在防卫上依赖淮水、青溪、运渎和潮沟4条水道;南朝时,政治相对稳定、社会发展,秦淮河的交通和生产生活功能成为主体;南唐时秦淮二分,外秦淮河承担了大部分的通江交通,内秦淮河景观性增强;明代内秦淮河成为集商文娱为一体的景观综合体。

2 六朝秦淮河水系的沿岸景观

南京作为六朝都城的时间长达360余年,期间政权更迭,但经济、社会、文化却一直在发展,集中体现在秦淮河水系沿岸的城市景观风貌上。

2.1 功能建置—因水而兴、因地制宜

1)交通:渡口、桥梁、御道的产生。

水运催生了各类交通节点(图3):跨河交通有桥梁密布;渡船与陆路交通转换处形成渡口;御道从宫城宣阳门向南直到朱雀航,连接城河交通,沿途植槐栽柳,市廛繁荣。

出于技术局限以及防卫需求,秦淮河的桥梁形式为浮航(即并船而成的浮桥,日常连舟为桥,战时撤航拒敌),有史可考的有四大航,“四航皆在秦淮上,曰丹阳,曰竹格,曰朱雀,曰骠骑”[3]。

2)里坊:大杂居小聚居的身份差异。

东吴建都之初,城内衙署区空间狭小,只有一些高官显贵居住,而秦淮河两岸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平坦开阔,成为主要居民区(图4)。

3 六朝秦淮河水系交通设施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traffic facilities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Six Dynasties

居民类型大体可分为高官显贵和平民商贾,其分布也因地制宜:东吴时期秦淮河南岸民吏混居,平民商贾主要分布在地势低湿、滨江临淮的横塘一带,高官显贵主要分布在地势高爽、景色优美的长干一带;东晋王谢两族迁入乌衣巷后,衣冠南渡的中原士族的居住范围向秦淮河北岸及风景优美的青溪沿岸拓展,平民百姓仍然聚居在南岸。总的来说民吏杂居,后期逐渐形成小范围聚居的分布形态。

3)市肆:近水坊寺催生的商业据点。

不同于《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市的布局,南京的市肆多在城南的秦淮河两岸,原因有二:1)宫城山环水抱,没有足够的空间发展商市,而秦淮河两岸有拓展余地。2)都城仰赖外部水运给养,秦淮河入江口处有发展商业的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

水系两岸的商市类型有大市、小市、专业集市、草市和园林集市5种。东吴初期就有了大市,随着经济发展,大市的商业课税繁重,小市、专业集市等应运而生。六朝秦淮河畔的市肆多与里坊、寺观混杂(图5),这是由于居民区分布散漫,同时佛教文化昌盛,因此在佛寺里坊这类人群密集的公共空间,自然而然的形成了商业据点。

4 六朝秦淮河水系居住空间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Six Dynasties

5 六朝秦淮河水系市坊寺混杂与园林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commercial area,temples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Six Dynasties

2.2 园林景观—城中山林、寺隐坊市

东晋衣冠南渡之后,南京成为南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江南地区丰富的植被种类和山水环境为园林景观(图5)的营建提供了自然条件,都城的经济发展为其奠定了物质基础,文人学士的汇聚与诗词绘画艺术的繁盛为其创造了社会氛围。

1)皇家园林:华丽建筑与清新山水。

自东吴孙权定都建业之后,皇家园林的修筑就已经开始了。东晋时,帝室特权与隐逸文化结合,园林的功能从物质向游赏过渡、主体从建筑向山水转变、风格在继承秦汉恢弘的同时追求自然之趣[4],多分布在青溪及秦淮河畔。

2)私家园林:城市山林的自然意趣。

水系两岸的私家园林多建在都城内,它们空间有限,但经过筑山开池、植树栽花,足以营造咫尺山林之境,同时还开展了谈禅辩玄等园林活动,体现了六朝思想开放的士人精神和寄情山水的园林意趣。

3)寺观园林:烟雨楼台的人文景观。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南京,而后迅速发展成为六朝南方地区的佛教中心。这些佛寺除分布在城内外山脉之外,更多分布在秦淮河水系两岸,呈现市、坊、寺混杂的布局形态,原因有二:1)建在里坊中便于宣传佛教、满足市民需求,人流聚集的公共空间又催生了市肆。2)高官贵族常舍宅为寺。

虽与市坊混杂,但佛寺往往背山面水,有优美的园林经营。如瓦官寺的瓦官阁:“登阁一望,江山满目”[5],成为城郊高地的公共观景点。

3 明代秦淮河水系的沿岸景观

明代是南京城市发展的鼎盛时期,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起,便成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影响力甚至远达海外,秦淮河景观风貌达也到鼎盛,《儒林外史》中描述为“画船箫鼓,昼夜不绝”。

3.1 功能建置—统一规划、分类聚居

为了提升国力、巩固统治,朱元璋采取了许多新政策,如调入人口、兴办府学、建楼馆养官妓等,它们强烈反映在沿岸的景观风貌上。

1)交通:随水而增的桥梁构筑。

明代南京城内水网密布、桥梁极多(图6)。其中一部分为六朝古桥的重生,其他多为明代新建,集中分布在明御河、小运河等新凿河道上,其中都城护城河上的桥梁,出于交通考虑多置于城门左右,从通济桥、正阳桥等名称上便能看出来。

2)里坊:分行而居的城南十八坊。

朱元璋选拔全国匠户近十万汇聚南京,统一规划、分行分类安置在城南秦淮河一带,形成前店后坊的手工业作坊群落“城南十八坊”(图7),成为都城内的主要居住区。这十八坊分布于内秦淮北、御道两侧,邻近水源、交通便利。金属类作坊集中分布的产业集聚效应体现了分类聚居的营城智慧。

3)市肆:各有所专的洪武十三市。

明代商品贸易进一步发展,在前店后坊的“城南十八坊”基础上,政府又规划设立了“洪武十三市”,所售货物各有所专(图8)。其中7个位于城内秦淮河水系沿岸,如以附近的桥梁命名的新桥市、内桥市、北门桥市;城外的6个都分布在有入江河道的城门附近,如江东门外的江东市、六畜场等。

这种分布特点与明代南京消费型城市的城市类型有关,生活所需仰给江河水运,周边地区供应的物资经长江或秦淮河运至各城门处,产生了城门外的市集以及城内沿河市集。

4)娱乐:歌舞风月的旧院及十六楼。

为了繁荣都市生活,朱元璋设教坊司作为政府礼乐机构统领官妓,建富乐院(即旧院)为官妓居所,立十六楼作为官妓接待频繁往来的四方宾客的场所[6](图9)。

其中教坊司与旧院位于内秦淮河东段的武定桥附近。十六楼中,除南市楼、北市楼和叫佛楼在都城内,其余十三楼皆在西南隅的城门附近:一是由于外宾客商多由长江溯秦淮河入城,江东门、三山门一带是必经之地;二是城西南有白鹭洲和莫愁湖的天然美景,于湖光山色中置各式楼馆,能够更好地对外展现明南京城的城市景观风貌。

5)文教:文人荟萃的夫子庙建筑群。

明代中央集权达到顶峰,作为思想文化控制的重要手段,科举制也进入鼎盛时期。明初乡、会、殿试都集中于南京,促进了秦淮北岸的文德桥至平江桥之间的夫子庙文教区域的发展[7]。

文教建筑包括3部分,以贡院西街为界,其西为“前庙后学”的文庙(祭祀孔子的场所)和学宫(古代的国立大学),其东为江南贡院(乡、会试的考场)。南京文庙的独特之处在于“泮池”凿秦淮河而成,是唯一一个利用天然河道并且体量最大的遗例。

3.2 园林景观—明初停滞、中后勃兴

造园活动在明初的100多年中几乎停滞,整个明代都没有皇家园林的兴建,寺观园林有些许修建,但远没有六朝那么多,中后期时私家园林重新崛起、迅速增多。

6 明代秦淮河水系桥梁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bridges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Ming Dynasty

7 明代秦淮河水系里坊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Ming Dynasty

1)皇家园林:太祖尚俭下的沉寂停滞。

明初,朱元璋客观上将主要财力物力用于都城建设,没有足够的资本修建皇家园林,主观上崇尚节俭,将造园的奢靡视为前朝覆灭的根本缘由,所以明代开国后的100年中,造园活动基本停滞。虽然明中后期的资本主义迅速发展,造园活动逐渐兴盛,然而此时政权早已迁至北京,留都南京的造园活动仅限于官绅贵族的私家园林,没有任何皇家园林的兴修建造。

2)私家园林:永乐迁都后的园林勃兴。

朱元璋限制皇家园林兴建的同时连私家园林也一并限制了。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将手工匠户带走,“城南十八坊”出现了成片的空地。随着明代中后期留都经济的复兴、建园禁令的松弛,城南秦淮河沿岸开始出现数十处官绅贵族的私家园林[8]。

8 明代秦淮河水系市肆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commercial area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Ming Dynasty

9 明代秦淮河水系楼馆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recreation buildings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Ming Dynasty

根据明代文学家王世贞的《游金陵诸园记》,对明代南京私家园林进行整理,可以看出它们密集分布在城西南秦淮河沿岸的杏花村一带(图10):一是因为此地倚山临河、风景优美,是构筑“城市山林”的绝佳位置,永乐迁都之后也有了大量的闲置地可以开发;二是家族园林数量庞大,如徐天赐的西园建于此,所以其分割出的园子就都落点在这里。

从园林风格上来说,留都南京的私家园林有着文雅与世俗并重的特征,政治地位使它更加贵族化,市井和娼妓文化使它更加娱乐化。在明代商品经济的冲击下,私家园林更像一种可以出售的产业,这从园林屡易其主就可以看出来。

3)寺观园林:儒学一统中的微弱发展。

明代高度中央集权,儒学占统治地位。但是由于朱元璋少年时曾舍身为僧,登基之后对佛教仍旧尊崇,因此明初仍有一些重建兴修佛寺的活动,兴建的寺观集中在秦淮河水系沿岸的河畔山麓与高岗上(图10)。

10 明代秦淮河水系园林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gardens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Ming Dynasty10-1 《洪武京城图志》中的寺观分布Distribution of temples as in Map of the Capital in Hongwu Period10-2 明代秦淮河水系园林分布推测Feasible distribution of gardens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Ming Dynasty

3.3 景观文化—山水游冶、胜景品赏

虽然私家园林的游赏乐趣只局限在上流阶层内,但是南京的自然山水之美却为芸芸众生所共有。明初朱元璋并未限制城市公共景观的营造,城中仍然有许多隶属或毗邻于秦淮河水系、以自然风景为主的公共风景游赏地,如莫愁湖、白鹭洲等。明代的经济繁荣与娱乐世风刺激了公共胜景品赏活动[9],其文化成果以明末朱之蕃的《金陵四十景图像诗咏》最具代表性。在这40个胜景中,秦淮河水系沿岸就有19个胜景点,可见它在南京城市景观中的重要地位。根据表现内容和景观类型大致分为4类(表1)。

表1 明代秦淮河水系胜景列表Tab. 1 Scenic spots in Qinhuai River system in Ming Dynasty

4 相似性与差异性比较分析

六朝和明代是南京城市的快速发展期,也是河流沿岸景观的耀眼时期。它们呈现出一些相似性和差异性。

4.1 景观结构与影响力的相似性

1)共同的山水格局决定相同的景观结构。

明代较六朝宫城东移、都城扩大,但城市景观仍聚集在秦淮河水系两岸,这是因为北部山脉广布,宫城建于山河之间,城市只能向南侧秦淮河方向扩展,交通优势也加速了沿岸城市发展和景观聚集。

2)相似的政治地位导致相似的景观影响力。

从六朝之后涌现的金陵诗词、明清小说中的秦淮美景可以看出,秦淮河两岸的景观风貌深深镌刻在我们的文化记忆中,这与南京重要的政治地位脱不开干系。明代自不必说,是大一统汉族王朝。六朝虽是偏安王朝,却被北方人视作存亡续绝的华夏正统,其政权走马灯一样的变换,南京却一直处在政权中央。

11 南都繁会图(局部)Prosperous scenery in Southern Capital Nanjing (partial)

4.2 景观分布与特色的差异性

1)政治状态影响元素布局的规划性。

六朝政权更迭频繁,明代高度中央集权。差别显著的政治状态势必影响了都城规划:东吴时期秦淮河两岸城市自发生长。而明代建都之初就有明确规划,如《客座赘语》“盖国初建立街巷,百工货物买卖各有区肆”。

2)经济发展增强景观类型的丰富性。

明代的刺激政策使商业高度繁荣,中后期甚至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相较于六朝,明代经济更发达,沿岸景观类型更丰富。

首先,是明代行业业态的丰富。据粗略统计,《南都繁会图》(图11)上出现的招牌幌子共有109种,六朝的市肆种类并没有这么细分。其次,是旧院酒楼的兴盛。旧院及十六楼是官妓政策的产物,位于商贸中心和富商云集之地,和江南贡院也仅有一河之隔,秦淮灯船、旧院歌舞成为秦淮河沿岸独特的景观风貌。最后,是河房这一独特建筑类型的出现。明代内秦淮两岸百业兴盛,贵族富商纷纷沿河建造河房,其临水的一进挑出河面,地板上有一块可以打开的木盖板,集浣洗、出行、购物、纳凉、观景于一体,可谓“锦绣十里春风来,千门万户临河开”。

3)社会情绪导致园林兴盛的偏向性。

不同的时代背景发酵出不同的社会情绪,六朝动荡时局下“人人厌苦,家家思乱”的不安定感推动了寺观园林鼎盛;而明代的经济繁荣和奢靡浮躁的社会风气推动了私家园林勃兴。

4)文化风尚激发公共景观的游赏性。

不论是六朝还是明代,南京的山川形胜都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和游赏。不同的是,六朝游赏更多地伴随着落魄文人借酒抒怀的宣泄行为,而明代永乐迁都后,留都南京的政治属性的减弱、文化特性凸显,胜景品题的文化成果成为金陵美景的导览和宣传手册,促进了这些公共景观的建设和影响力,游赏主体更加广泛。

5 小结

河流水系与城市是两大生命单元,共同构成了水城共生系统,其内在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通过构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共同发展的价值链,来获得这一共生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六朝、明代2个时期的秦淮河水系沿岸景观都是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映射,因此其异同点也有着自然环境、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深层原因。随着时代的变化,河流承担的功能或许逐渐消失,但整个区域的历史景观格局却延续至今,具有极大的文化、景观、商业价值。通过比较六朝、明代2个主要建都史中政治、经济、文化等输入条件和沿岸景观演变这一输出结果的异同,能够更好的理解传统城市的营建智慧、把握水城共生的发展规律,以期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城市河流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注释:

① 图1根据秦淮河流域图(http://blog.sina.com.cn/s/blog_558a7e5d0100v82v.html)以及卢海鸣的《六朝都城》、姚亦锋的《虎踞龙蟠的地理格局与南京城市景观探讨》改绘;图2由作者自绘;图3~5根据参考文献[7][10]和姚亦锋的《南京城市水榭变迁以及现代景观研究》、张婷婷的《六朝建康城市空间布局研究》绘制;图6~10根据参考文献[5]和陈沂的《洪武京城图志金陵古今图考》改绘;图11引自仇英的《南都繁绘图》。

② 表1由作者自制。

猜你喜欢
私家园林秦淮河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北京老城内私家园林的保护与利用研究
夜航
南京内秦淮河中段底泥的污染与再利用
中国园林前世今生
秦淮河水冷,战事几回伤
南京城与秦淮河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