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是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

2018-11-28 10:11王殿军
关键词:核心素养评价

王殿军

(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发布之后,教育界讨论得非常热烈。讨论大多围绕着框架本身是否完美进行,而我焦虑的则是如何实现这个目标。现在,我们的教育遇到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 我们总是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提出新的要求,但是你知道到底如何做吗?

不缺理念和目标,缺乏实践和方法

中国最不缺的就是目标,缺的是实现目标的方法和实践。其实,核心素养框架下的实践创新、责任担当、人文底蕴、全面发展等内容过去我们都提过,不算全新的概念。但是提得再清楚,不去做又如何呢?作为老师和校长,我们首要的任务是创造条件让孩子们去成长。所以,我觉得最应该关心的是在提出核心素养命题之后,有团队能够研究如何做才能让孩子具备这些核心素养或将这些核心素养发展得更好。我的答案非常简单明确,就是进行过程性评价。

我们推行教育改革,关注的都是要让孩子习得什么,改的是结果,而我认为最该改的是行为过程。大家试想,如果今天在座的你回去,做着和昨天同样的事,那么明天的结果和今天有何区别?只有过程才能改变结果,所谓目标指导过程,过程导向结果,结果形成评价,评价判断我们离目标的距离。如果我们每天只是改革理念而不改过程,结果自然不会有什么变化。

提出很重要,实施过程、评价结果及其应用更重要

“提出”实际上是不同时期对教育方针当下内涵的一个解释。随着全球形势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变化、语言表达方式的变化,对教育方针确实应该有所调整,但教育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提出”虽然重要,但实施过程、评价结果及其应用更重要。

在国外,评价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除了成绩,美国大学在录取时十分看重学生所持的推荐信,如果信中这个学生的某方面特点恰好对了这所大学的胃口,会为学生加分不少。但是在中国,核心素养如果对学生的前途,尤其是对当下升学没有任何作用的话,学生和学校就不会特别在意。“没用的东西”在当今中国要得到发展真的非常困难。

核心素养的推行和评价为什么难?我们来看它的表述:“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打个比方,现在我就站在这里,你能立即判断出我是否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是否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吗?不行吧。换作一千多个学生呢?一样的难,甚至更难。

可是,能因为难就不评价了吗?我是这么设想的:在任何一个课程、活动当中,每个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不同表现,如果我们把这些行为记录下来,累积到一定程度,就能够说明某个孩子的能力到底有多强,他在发展这种能力方面做了多少努力。

在评价方面,清华附中已经研究了五六年的时间。学生一门课学得好不好,可以通过考试来知晓;篮球打得好不好,可以直接上赛场观看;但是核心素养好不好,尤其是价值观的问题,不好测评。所以在研究综合素质评价的时候,我们换了完全不同的思路:我们把学生能够做的、应当做的事分门别类记录下来。你做得多,发展得就快——用这种积累过程来评价人。我们认为:学校最主要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做能做的事、做该做的事,做必然对于某种素养的发展有好处的事。

对于孩子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可能比他能达到怎样的学术水准更值得教育者关注,因为学校教育重在塑造人,不是评判好或坏。等学生毕业的时候,好坏的评判对教育者来说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你已经没有时间再去改变。所以我们需要的是能够在过程中随时得到反馈,看到这个学生发展不足的地方,然后引导他重新设计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学校应创造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发展核心素养

具体来说,我总结了六点:

第一,如果学生愿意发展核心素养,学校却因为怕耽误学习而不提倡,这是校长和老师的问题。核心素养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学生的事情,它是一个学校的事情,一个国家的事情,不能轻视,不能敷衍,因为孩子的成长是不可逆的。

第二,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均衡发展有利于学生提高综合素质,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力和热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从而全面提升学业成绩和水平。我记得我初到一个新学校时,老师们提醒我不要让孩子们弄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那对考试一点儿帮助都没有。我说,如果你让学生一天做24 小时题目,他也考不好,因为太累了;但如果你让孩子边玩边学习,效果反而好,最后考试成绩自然就上来了。所以我们学校有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体育活动、社群活动等,非常热闹。我们提倡学就学得踏实、玩就玩得痛快。

第三,学校要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一边和学生说要好好发展核心素养,要多看课外书、多参加社团活动和文体活动,一边让学生除了上课做作业之外就没有其他活动——这样,发展就是一句空话。

第四,如果孩子们有发展素养的时间和空间却不知道做什么,那也白搭。学校要为学生创造更大的发展平台,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这是我们的责任。

第五,必须把核心素养的培养融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只要你注意到这一点,在任何课程、任何活动中,核心素养都能够被发现、被重视,教育效果就不同了。所以,我非常赞成各学校把整个框架体系进一步细化,好让老师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和他原有的学科教学活动融合起来。

第六,学校、教师和家长能统一思想认识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保障。

建立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如果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对孩子的发展、升学甚至一生都有利,那么所有老师、家长、学生都会来关心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评价是推动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点,而评价的关键是如何评价。

只有兼具权威性、真实性和客观性的评价,才有可能被使用。清华附中的思路是:全面客观地记录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生活,比如能体现学生综合素养或者兴趣特长的细节,以及他们与众不同的社会贡献等。及时上传,及时公示,累计下来就成为客观、真实的大数据,依此建立评价模型。

我校建设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系统。学生登录后,就上传自己参与的事情,像发朋友圈一样,别的同学、老师甚至家长都可以看见。例如他去国家图书馆做义工一整天,就会有照片、文字、时间和地点。老师可以对存疑事件进行核实,核定为作假的会被扣分,并进入诚信模块,无法消除。另外,我们在学业成绩评价中也增加了过程评价、学习态度评估,连体育也不光是看身体状况,还增加了特长、锻炼情况等项目,不再绝对地去评价学生,而是看他的行为和改变。这个系统强调过程性、全面、可量化、客观、开放等特点,已经在若干学校使用了两年。目前,北京市打算将它逐步推广。

治理“超前教育”离不开协同行动/凌宗伟

近日,教育部等四部门委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明确将针对培训机构进行严格规范整顿。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四部门整顿民办培训领域非常有必要,他个人很反对超前教育、难题教育,“6岁的人学15岁的东西,我很不感冒。”

作为一家几乎覆盖了全国的民办培训机构的董事长,俞敏洪不仅意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像一棵树,施了大量化肥可能会迅速成长,但到后期会发展成病态,“这也是中国很多小天才长大后爆发力差的原因。”同时也意识到,中国教育应当在降低教育难度的同时,关注学生的特长教育和全面发展,重新考虑考试制度在新时代的适应性。可见他确确实实是一位有清醒的教育意识、有担当的企业家。

我们不仅期待新东方尊重教育规律,严格约束从业人员,更期待新东方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整个行业,成为民办培训机构遵章守纪、按相关法规和教育规律办学的行业标杆。譬如,把好教师入门关,在招募教师时严格审核,防止不合格人员混进培训机构,在新教师入职培训时提醒他们尊重教育规律,尊重孩子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牢记什么年龄的孩子干什么事,并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形成一套规范而良好的监测评估机制。

当然,我们也不能将杜绝“超前教育”的责任完全推给培训机构,毕竟孩子是家长们的,在这个问题上家长更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家长,必须改变观念,努力从“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认知中走出来。幼儿教育,关键是品格的教育,而不是让“6岁的人学15岁的东西”。让孩子们在什么年龄干什么事情,才是对孩子最大的爱。

相关部门也要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比如有关部门要提高办学门槛,严格办学审批程序,严控教师入职标准与条件,确保教师素质,规范办学督促监控机制,健全第三方评估与监管机制,时刻警惕个别丧失良知的商家在利益的驱动下,借助资本的力量,过度包装教师,虚夸办学业绩,误导家庭教育理念。

总之,真的想要杜绝“超前教育”现象,光靠一个文件、某些机构与企业家的表态是远远不够的,关键在行动,相关部门与机构的实际行动,每一个相关个体的行动。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评价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
以问题为核心上好初中几何复习课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