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堂“不吐不快”的作文课
——《老虎来了》教学案例分析

2018-11-28 10:11平亚娟
关键词:熊宝宝母熊神态

平亚娟

(浙江省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春晖小学)

谈起作文课,很多孩子简直是谈“作文”色变,常常为写作文头疼。这节课却是例外,江苏省特级教师费洁老师为大家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作文课——《老虎来了》。费老师精彩的引领,成就了一堂孩子们不吐不快的作文课。

【案例描述一】——“我好了!”

师:这三张照片,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告诉了我们母熊发现老虎,和老虎激战,最后击退老虎的经过。同学们,照片是静止的,是不动的。所以,它们的动作和神态也是定格不动的。照片也不能把它们说什么、想什么放出来给我们听。但,聪明的孩子,能通过它们定格的动作、神态,想象出它们说了什么,或者想了什么。

师:老师先来试试。第一张,熊妈妈和小熊发现前方有老虎后会说些什么或想些什么呢?仔细看,认真想,再仔细看,认真想,哎哟,它们会说话啦!熊宝宝说:“天!前面有老虎!妈妈,我们快逃!”熊妈妈说:“来不及了。宝贝,藏在妈妈身后。有妈妈在,别怕!”右边这只熊宝宝说:“要……要把……我们吃……吃掉了!”(费老师绘声绘色地朗读,吸引着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整个会场鸦雀无声。)

师:这里,熊妈妈和宝宝,老师让谁先说话的?

生:熊宝宝。

师:右边这只小熊说得很轻很轻,仿佛是自言自语,也可以叫作心理活动。我也可以让熊妈妈先说话的。

师:由此看来,谁先说都不要紧,只要符合照片的意思就行。但是,老师凭什么把右边一只熊宝宝说的话或想的话,写得结结巴巴的呢?看看图,猜猜老师的依据。

生:这只熊宝宝胆小。

师:你怎么看出它胆小的?

生:它的身子缩成一团,很害怕。

师:给他掌声!这就叫仔细观察。你看,它缩着脖子,趴在妈妈的背上,快要掉下去了,所以话都说不连贯了。因此,老师刚才配在旁边的语言或心理都是根据它们的动作、神态——

生:想象出来的。

师:下面两张照片(屏显图片,配以紧张的音乐),“激战”和“击退”,请关注它们的动作、神态,发挥想象,像老师一样,在圈圈里面写下语言或心理。

这是费老师第一次安排的对话练习,坐在角落的男孩,因为费老师迟迟没有巡视到他的习作,又是举手,又是轻声地提醒费老师:“好了,我好了!”引来全班乃至所有听课老师一片哗然。费老师应声而去,小男孩精彩的表达、激情的朗读引来了一片掌声。

角落小男孩的习作:(激战)老虎:老母熊,快滚开,交出熊仔我考虑让你不死。母熊:不可能!绝不可能!我愿为我的宝宝付出生命,决一死战吧!(击退)母熊:宝宝不用怕。老虎已经走了,已经安全了!老虎: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白白浪费了体能和时间啊!

【案例描述二】——“我们来展示!”

师:对呀!老虎不会善罢甘休,不是那么好对付,母熊也会拼死一搏。我们四年级的孩子写好一个回合就已经很棒了。同学们,在激战过程中,母熊和老虎的动作、神态一直都在变化。但是,照片不可能——

生:动起来。

师:是的,这些变化,靠一张照片没法反映出来。但我们能想象,想象照片中没有的动作和神态,像动画片一样在脑子里放出来,并通过文字再现当时的情景。想不想玩一玩?老师怎么玩的呢?变啦,变啦,看老师怎样把想象到的动作和神态加上去,和刚才的语言合并成一段完整的文字。我们合作,我读神态和动作,你们读语言、心理。

屏显图文,师生合作朗读。

师:哪些动作或神态是照片中没有的?

生:母熊把树拍断了。

生:老虎撅一撅屁股,尾巴用力一扫,也没有。

生:举起熊掌在老虎面前挥了挥,这个照片中也没有。

生:老虎愣了一下,也没有。

师:这些都是想象出来的。这样一写,就像动画片一样,好激烈哦!你们会不会想象,会不会在脑子里放动画片?

生:会!

师:请选择“激战”或“击退”,发挥想象,在横线处写上它们动作、神态的变化,和刚才已经写好的语言、心理合并成一段完整的话。刚才你们已经写好的语言可以像老师一样用省略号代替。

在第二次练习讲评阶段,费老师挑了一些典型习作,请这些孩子一一到台上朗读。第一个小男孩一开始不是很自信,朗读平平,在费老师的指导下,越读越好,赢得了大家的掌声,学习气氛也越来越浓厚。突然,坐在下面的另外两个小男孩,不知哪来的勇气,相约站起来,自己走到台上去啦!费老师也惊到了,朝他们看了一眼,笑着问他们:“你们这是……”两小男孩略带羞涩地说:“我们来展示!”费老师顿了顿,又惊又喜,请他们等待展示。

其中一小男孩的习作:老虎凶神恶煞地扑向母熊,一场殊死搏斗开始了,老虎露出如匕首般锋利的锐牙,挥出似铁钩的钢爪,向母熊猛攻。接着扫出铁尾,说:“老母熊,你快滚开,今天这顿美餐老子吃定了!”母熊左抵右挡,找了个机会猛立起来,瞪红了双眼,浑身的毛像刺一样竖了起来,挥出能轻而易举拍倒小树的“铁砂掌”,与老虎周旋着:“想吃我的宝宝,门儿都没有!臭老虎,今天跟你拼到底!”

【案例分析】

为什么在这堂作文课上,学生的表达欲望被完全激起了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情境创设,引人入胜。

费老师选择的题材很吸引人,从一则报道引入,创设情境:一头带着小熊幼崽的母熊出去觅食,偶遇一只老虎,结果,英勇的母熊击退了猛虎,保护了幼崽。动物本身是学生喜欢的题材,两种动物学生非常熟悉,又是熊虎相斗,尤其深得男孩子欢心,课堂上打开话匣子,不吐不快的三个男孩就是很好的证明。

费老师借助照片展示整个“相斗”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初遇”“激战”“击退”来概括故事发生的三个阶段,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接着引出本课的重点:孩子们,照片是静止的,需要我们通过合理的想象,想象熊和老虎当时的动作、心理、神态、语言,再现当时的情景。因为照片中的情境冲突明显,可写的内容非常丰富,因此学生们的表达欲望也非常强烈。

费老师入情入境的朗读也是本堂课的亮点。无论是范读还是合作读,都激情满满、铿锵有力,富有穿透力,学生们被感染了,读得一次比一次好。学生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表达也就水到渠成了。

指导表达,层层推进。

1.一组对话

费老师的的气泡式对话图,如同连环画一般,一下就抓住了学生的眼球:

熊宝宝说:“天!前面有老虎!妈妈,我们快逃!”熊妈妈说:“来不及了。宝贝,藏在妈妈身后。有妈妈在,别怕!”右边这只熊宝宝说:“要……要把……我们吃……吃掉了!”费老师引导学生理解让熊宝宝说话结结巴巴,是为了表现当时心里的害怕,也可以理解为心理活动。有了范文的引路、难点的点拨和费老师动情的朗读渲染,学生们的表达热情一下子被点燃,精彩的语言不断呈现,赢得了会场教师的阵阵掌声。

2.几个回合对话

分享完学生的对话,费老师顺势出示自己的对话:

“留下小的,你就能回老巢!哼哼,不要自不量力!”

“留下我可以!想动我的孩子,哼,门儿都没有!”

“哈!哈!我会怕你,真是天大的笑话!”

“那走,我们找个地方,单挑!赢过我,再回来动我的孩子也不迟!”

“呀,这老狗熊眼睛都红了,这架势,是要和我殊死搏斗?有孩子的老母熊惹不起,好汉不吃眼前亏,撤吧!”

“哦,总算走了,谢天谢地,宝宝没有吓到就好!”

学生根据照片内容分别描写了老虎和母熊的语言,都符合照片的内容,说明学生对语言描写并不陌生。但学生描写动物语言是一个回合,老虎说一句,母熊说一句,这就反映出学生语言描写的真实水平,可以视作此次习作指导的起点。费老师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范例让孩子明白,描写对话语言可以不止一个回合,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习作思路。这是本次习作指导的亮点。很多教师指导语言描写,多局限在提示语位置的摆放,而真正生动的语言要符合人物身份和性格,反映人物的情感等内容。费洁老师另辟蹊径,提出多回合对话语言描写,很有创意,符合中年级学生习作学习的实际需要。

3.指导写段

费老师的第二次动笔要求是,学生选择“激战”或“击退”中的一张,“发挥想象,在横线处写上它们动作、神态的变化,和刚才已经写好的语言、心理合并成一段完整的话”。学生第二次动笔时面临的是如何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融为一体,对学生来说还是有点儿难度。所以费老师还是从范例引入,为学生搭桥铺路,引导如何拓展思维,想照片上没有呈现的、合乎情理的神态、动作、心理,让描写更加丰满。从孩子的表现来看,完全激发了孩子的积极性,写得也很出彩。

4.指导成篇

第二次练笔后,费老师引导:“如果我们把三个过程连起来就是一篇完整的习作,我把我班的学生写的成篇作文带来了,想读读吗?”对于四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来说,过渡到篇的练习,也是合理的,而且费老师把成篇的练习放到了课外,让感兴趣的学生去写写。我觉得又是对整堂课的完美收尾,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来说有提升的空间,对程度一般的学生来说,也是成篇意识的渗透。

猜你喜欢
熊宝宝母熊神态
怎样描写人物的神态
赖床的熊宝宝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必须是红红的,必须是圆圆的
在熊的家里
母熊护子
写给一群羊
好虚弱的北极熊
熊口脱险
喜欢黑夜的熊宝宝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