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探究文本,实现读写有效训练

2018-11-28 10:11
关键词:领悟句式笔者

汪 丽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署前路小学)

“在习作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从阅读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丁有宽老师最早提出读写结合,强调“读中学写,以写促读”的思想。教学实践表明,读写训练是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提升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如何通过读写结合达到有效训练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朱作仁在其著述的《阅读心理》中,曾把阅读定义为“一种从书面语言中获得意义的心理过程”。并指出这种“意义”,不但指阅读材料里说的“是什么”,对于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作者是“如何表达”的。笔者认为,教学中要以课文为载体,潜心钻研文本,准确把握文本特点,多关注语言形式,引导学生揭开文本表达的奥妙,学习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巧妙借鉴,将写作技巧贯穿于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迁移、化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为己所用。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中如何探究文本表达,实现读写有效训练,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

一、准确把握文本,模仿经典训练表达

我们的课文大多是经典之作,在教学时,我们只要紧紧依托文本资源,抓住契机,适时、适量地进行经典句、段、篇、立意等方面的模仿和迁移,就能使学生初步感知优秀文本的写作手法,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体美的熏陶。当这种仿写应用在习作训练上,学生的写作水平也必定有所提高。

1. 仿典型句式,学遣词造句。

句子是课文的基本构件,是阅读教学的着力点,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进行仿写,是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能力的最佳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常捕捉文中佳句,及时加以揣摩、仿造,引导学生从仿写中发现和掌握各种句子的词语搭配关系以及句式的特点,提高学生遣词造句能力。

如在课文《白杨》中,父亲介绍白杨的话是全文借物喻人的典型句子,作者以“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这样的关联词语,一气呵成地刻画了戈壁上的白杨树的外在特点及白杨树的奉献精神。我引导学生根据句式联系生活说出了不同的句子,赞扬了老师、医生、工人、战士、警察等劳动者的奉献精神,并掌握了这些关联词语的用法。再如课文《祖父的园子》中,作者写她在祖父的园子里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用“愿意……就……”这样的句式写出了一大段表达她自由愉快的心情的句子。我让学生模仿此句式写一段树林里小动物的生活情景,学生通过想象把小动物的生活写得自由自在、快乐无比。

典型句式的迁移练习不但实现了对课文经典语句的有效吸收,而且使学生在模仿中产生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成功,提升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

2. 仿特色语段,学巧妙构思。

小学教材中有很多课文的结构段很有特色,可以用来仿写。从段落的仿写中让学生了解先总写后分述、先分述后总写、并列段式等段的构成方式,逐步形成段的概念。

如《威尼斯的小艇》一文中写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一段,作者采用了先总写后分述的方法。我首先引导学生分析这段话的结构特点,让学生知道这段话是采用先总写后分写的写法来写的,然后引导学生仿照这样的写法也写一段话。有的写“爸爸开车技术真好”,有的写“哥哥足球踢得特别棒”,有的写“下课了,操场上特别热闹”。我发现经过多次类似的小练笔,学生写起来得心应手,享受到了成功的快乐。如《再见了,亲人》一文的作者是以志愿军对前来送别的朝鲜人民谈话的口气写的,在构段方面很有特点。我指导学生模仿此段的表达方式写一段朝鲜人民对将要离别的志愿军战士说的话,同样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束,中间展开想象写出一件志愿军为朝鲜人民所做的事。通过写作练习,学生进一步领悟了这样的开头结尾可以直抒胸臆,表达感情更强烈,中间写事例更感人。同时对句式及构段方式有了更好的把握。如此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模仿加创造,日积月累,自见功效。

3. 仿精彩篇章,学布局谋篇

课文里不乏精彩篇章,这些好文章在布局谋篇方面都有某一点值得学习,如有的文章思路流畅清晰,有的文章结构安排得当,有的文章示范了材料如何取舍,有的文章教会我们如何安排叙事顺序等。笔者在阅读教学中会抓住这些特点,注重以文本的章法来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理解和仿写,训练学生构思成文,把读落实到“写”上,从而使学生掌握写作方法,进而循序渐进地掌握写作技能。

如《彩色的非洲》一文在篇章布局、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十分鲜明。结构上采用了先概述再分述又概括总结全文的方法。开头结尾照应,直接抒发作者对非洲风情文化的赞美之情。在学生领悟了本文的表达特点后,笔者就指导学生模仿此篇结构写自己喜爱的一处风景或一种动物,他们很有兴趣地用这种表达方式把自己熟悉的内容写出来,做到首尾呼应,过渡自然,出现了多篇佳作。

由此可见,教学时只要教师善于抓住读写结合点进行练笔,孩子就会有话说,有东西写,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借鉴作者的布局谋篇之诀窍,提高了写作技能。

二、深入探究文本,学习运用多种表达

小学语文课本所选的文章都是极好的范文,课文中值得关注的语言形式特点有很多,有些是不为注意的。笔者在教学中深入钻研文本,抓住文本语言形式特点,引导学生揣摩、品味、体会,并学以致用。

1. 细品尝,会描写

中高年段的学生对人物正面描写的方法,即抓住人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的描写方法及作用大都能细心体会领悟,并能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但对人物的侧面描写及其作用还领悟运用不够。于是笔者指导学生运用正面描写的同时还加强了侧面描写的指导,让学生体会侧面描写配合正面描写共同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的好处。侧面描写生动感人,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深入人心,能以较少的笔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凤辣子初见林黛玉》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王熙凤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正面描写,同时我还引导学生学习体会作家塑造王熙凤的另一个艺术手法,即人物的侧面描写。侧面描写很好地配合了正面描写,与正面描写共同完成了对王熙凤性格特征的刻画。学完课文,学生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写法有了更深的领悟,运用到写作中也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在本单元习作中,同学们能正面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并根据选材选择合适的描写方法,还会用侧面描写。如一位同学写《最美“小画家”》,正面描写这位同学画画时的动作神态及效果,侧面描写观看同学的神态及赞叹声,使这位堪称“小画家”的同学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大家脑海里。一位同学写《魔方“大师”》抓住“大师”娴熟的动作和专注的神态进行正面描写,还抓住围观同学惊讶赞叹的神态及“我”敬佩的心理活动进行侧面描写,使这位“大师”“奇”的特点鲜明突出。

2. 慢品味,会抒情

间接抒情能将抽象的感情表现得具体形象,便于读者接受和理解;表意委婉,抒情含蓄,余味无穷,耐人寻味。如《小桥流水人家》一文表达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有两处句子直接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并通过描写家乡的景物和回忆一件件有趣的小事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这就是间接抒情。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和细细品味作者描写家乡美景的句子和回忆童年一件件趣事的句子,学生体会到作者的感情就是从优美的描写中和娓娓的叙述中表达出来的,并逐步领悟这种表达方式的好处。

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细细体会这些间接抒情的好处,并指导学生以这种表达方式写《我的家乡》《我的母校》。写《我的家乡》时,学生能选取几处美景和一两个生活场景或一两件趣事来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写《我的母校》时,学生能抓住母校的最美丽的景点细致描写,还能选取校园活动及课间游戏等有趣的场景来写,运用了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描写景色很美,而且字里行间充满真情实感。

3. 多品析,会说明

说明文的教学,要使学生不仅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明白文本具体采用了什么样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如《鲸》一文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品析作者是如何把鲸的特点介绍清楚的,之后再通过读读画画,找出文本中使用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的语句进行品析,体会这样表达的效果。教授《新型玻璃》一文时,笔者也是着重引导学生领悟作者的说明方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这些说明方法的作用。在学生掌握了说明方法之后,运用迁移方法,读写结合,引导学生运用这些方法把自己设计的新型玻璃介绍给大家,取得了良好效果。可见,学生通过了解文本运用的说明方法,并通过实践性学习,已经提升了运用语言的表达能力。

此外,还有许多写作方法,笔者立足文本,结合阅读教学指导学生习作,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书籍,品味佳作的表达方式,有效提高了写作能力。我们需要在教学中多思考,多琢磨,汲取文本写作精华,巧妙运用,扎实有效训练,并不断探索,读写结合必将能提高表达能力,从而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猜你喜欢
领悟句式笔者
满文简单句式之陈述句
老师,别走……
多么痛的领悟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三)——自主招生怎么考近代物理初步和光学
立足高考 领悟自招(二)——自主招生怎么考电学和磁学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领悟数学思想 做好期中复习
特殊句式
关心健康状况的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