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自信视角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路径探析

2018-11-30 15:15杨春梅
新校园·上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引领文化自信高职院校

摘 要:文化是一个国家的内涵底蕴,更是一个国家发展過程中的思想积淀。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是指对本国和本民族文化充满自信和信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肯定,并且对自己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家的文化的未来充满希望。而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是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中坚力量,是国家飞跃发展的人才保障,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关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和人才质量内在,更关乎文化强国的建设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因此,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当代大学生,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文化自信;引领;高职院校;学生思想

一、引文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已成为国家人才培养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自信是培养学生学好技能、树立正确人生观的重要基础。本文主要探索在新时期下应用怎样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来培养、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并提出相关见解和看法,通过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文化、塑造职业文化,将科学的文化引入学生社团,树立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在当今社会提升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中国作为有着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的古国之一,经过岁月的洗礼沉淀下来的大多是经典的文化。培养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根本就在于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弘扬时代文化、塑造职业文化,让中国特有的哲学思想、人文情怀、礼仪道义等经典文化给当代青年以一定的启发和指引。

1. 加强高职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重视

众所周知国家若想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文化自信就是构建强国之路的基础,而青年更应对我国本土文化有着深入的了解,因此如何引导高职大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学习是提升其文化自信的关键所在。而近年来,我国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无视传统文化的问题,甚至产生了文化自卑。中国要在未来国际社会上有绝对的重要地位,就需要强化软实力的构建,而增强我国软实力的重点则在于文化自信的提升。因此提升高职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

2. 培养高职大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

当代高职大学生对我国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漠视现象十分严重,而此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大学生并未领略到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魅力。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若不重视传承和传播,势必会造成青年群体对其的忽视。只有促进高职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面了解,才能够让其被中华传统文化吸引,因此需要在高职院校内普及基础传统文化,促使学生结合自身所学知识,将传统文化、时代文化、职业文化相结合,多渠道多维度学习中国的科学文化知识。这能够促使学生更全面、客观地看待和对待中华文化的精髓,提高文化自信,起到加强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作用。

三、高职大学生缺乏文化自信的原因

上文已经提到,近年来大多数高职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甚至是漠视传统文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要明白根本原因所在。只有理性看待,才能够客观地解决好这一问题。

1. 当代高职大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认识浅薄

高职绝大部分学生在高中及之前的教育阶段,由于受学习习惯、家庭教育背景、社会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学业水平不高,学习态度一般,对“文化”缺乏兴趣点。在传统教育这方面,除了学习教材里收录的传统文化知识,大多数学生很少自主接触、探讨研究传统文化。例如《诗经》《论语》《庄子》这些广为人知的经典著作,大多数学生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其他未曾在课本中出现的著作则基本无人问津。在经济发展为中心的背景下,传统节日也渐渐变得不被重视,例如重阳节、端午节等等,许多学生都是只知其名,不知其意。当然也不重视这些传统节日的由来和历史意义,甚至漠视传统节日的文化精神。“端午节”被韩国申请为“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事件更是充分说明国人对传统文化的不重视、疏于对我国传统节日进行保护。从传统礼仪来说,部分当代青年公交车上不为老弱病残孕让座、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注重个人形象也同样说明了其在传统礼仪文化上的缺失。

2. 盲目崇尚外国文化、缺乏辨别力

现代正处于互联网发达的时代,高职大学生时刻接受着多元化思想,而有些多元文化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尤其是自制力一般的高职学生的价值观。面对着铺天盖地的多元化思想,一些思想不坚定、判断力模糊的学生,容易盲目崇拜外国文化,忽视本国文化的传承。有些高职大学生甚至不明白中国经典文化应该受到全体国民的共同保护,不能够全面、客观地看待传统文化的利与弊,这就使得许多高职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坚定,思想行为容易受到影响。

四、如何从文化自信视角加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1. 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引领学生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灵魂,五千年历史留下的文化应该被每一个中国人铭刻在心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校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一定要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贯穿到教书育人的全过程。山东大学的仝兴华指出:“对于高校来说,要充分发挥文化高地的灯塔作用,担当起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成为增强文化自信的基地。”以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在2018年年初,成立了思想政治理论研究社团,邀请思想政治学科教授担任指导教师,定期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传授时代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通过第二课堂,开展经典诗词诵咏比赛,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开展国学课堂,通过讲座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通过校园广播“团团和你一起学”栏目推广国学知识。通过多渠道多方位地传播,彰显我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魅力,让更多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兴趣,切身体会到中华传统美德的魅力,志当有品质有修养的当代大学生。

2. 用先进的时代文化引导学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高校是培养未来社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聚集地,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技能型专业人才的高校,要在培养学生开拓的理念和创新的思维上多研究,通过创青春、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大赛,广搭平台,以赛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操作的能力。面对新媒体时代,高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培養大学生正确的“三观”意识,提高其自我思考和辨别是非的能力。这样一来,面对四面八方涌来的多元化思想,学生也能够冷静客观地看待,做到全面分析各种文化的利与弊,而不是无条件地全部接受,产生盲目崇拜。同时应定期对学生进行考查和考核,引导大学生建立自己的思想体制而不受外界影响。应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清理网络环境,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甄别能力,走出多元文化冲击的现实困境,在时代发展潮流中继承有益于时代发展的文化精神,拓宽发展思路,弘扬时代文化,着力打造创新型人才成长轨迹。

3. 用进取的职业文化塑造学生

职业院校主要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可以在学生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针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但具有共同学业需求的学生进行分类指导,通过学术讲座、调查研究、社会实践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文化素养,形成“普惠式教育+个性化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路径,拓展职业学习的空间和内容。依托第二课堂,开展项目化社团建设,并对各自领域的文化进行探索分析,如:农学院艺学院的学生可以挖掘分析农业文化的魅力,整理并形成“农科文化”,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探索出“文化教育+专业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文化自信意识。

五、结语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中国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既是合理处理中西方文化的关键所在,也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必要条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培育高职大学生文化自信相结合必定取得高效的成果。以上是笔者在分析文化自信的意义和当下存在的问题后,针对传统文化、时代文化和职业文化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提出的几点建议,希望能对当前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所启发。

参考文献:

[1]于运国. 文化交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2]刘媛君.文化自觉视域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5.

[3]邓士杰.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17.

作者简介:杨春梅(1978— ),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思想引领。

猜你喜欢
引领文化自信高职院校
浅谈如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内容分析到落实语用
以文化为引领加强水利院校德育工作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