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古诗文常用字词频率统计及教学内容的确定

2018-12-07 07:03葛晓瑜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常用字异义文言

郑 艳,葛晓瑜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大连 116081)

“文言文是我国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文化遗产,选入初中语文课本的文言文更是其中的典范之作,学习它们,既有助于继承祖国博大的传统文化,又能促进学生对现代汉语的理解。”[1]初中古诗文教学,除了可以增加学生有关文史类知识的储备外,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此,很多专家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初中古诗文教学进行了研究和探析。本文试从初中古诗文的常用字词频统计入手,将常用字词作为古诗文教学的核心内容,以求找到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高效之法。

字词教学历来都是文言文教学中的重难点,因为它是学生面对文言文的第一道关卡,就像我们今天学习现代汉语是一样的,只有识字、弄懂字义才能进一步走入对文章的阅读和理解之中。死记硬背下的学习,只能让学生勉强应付考试,这距离真正进入阅读的世界和培养学生的语言素养这些目标还是有着很大差距的,就更不要说让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充分感受人文精神了。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常用字词统计

(一)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常用字词的统计

2001年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初审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课本,共六册,选录课内外古诗文130篇。通过对这130篇古诗文进行统计,其中共出现汉字14732个,出现频率排在前二十位的字,分别是:

人民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及文言文词频统计(14732字)

通过统计能够得知,这些汉字在出现频次上并不均匀,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之”(224次),而出现频次最低的为单字1次,并且这种字多达741个,占字总数的5.02%。频次超过100次的7个字,分别是“之”“不”“人”“而”“有”“也”“者”。如果我们从识字的角度来看的话,常用的这7个字全部都在2500个常用字的范围之内。课程标准对于小学生的要求就是,在整个小学期间,学生的识字量要达到2500个字左右,所以从汉字识字的角度上来讲,文言文本身对于初中生而言,并不困难。其次,从词汇的角度来看,这7个字,都是词,除了“人”以外,其他6个词都是虚词。由此能够看出,虽然虚词的总数较少,可是使用率确却是极高的,而这种高频词往往会带来语法的丰富性,这就会成为学生学习文言常用字词的门槛,如果教师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些文言常用字词,那么对于学生的学习将是非常有帮助的。

通过专业软件统计,部编版六册教材出现频率较高的前300字分别为:之、不、人、而、有、也、者、山、一、其、以、无、为、于、中、日、天、水、下、所、唐、子、曰、风、行、里、来、何、月、上、时、然、是、年、与、大、我、欲、此、千、知、可、声、则、云、如、自、夜、闻、见、百、白、东、在、能、明、得、生、西、南、故、乐、三、春、长、花、宋、古、从、家、马、去、诗、至、归、阳、相、外、心、处、出、君、后、公、黄、清、道、北、入、酒、臣、万、小、游、亦、问、路、未、左、余、秋、作、间、若、客、江、独、地、先、草、树、女、朝、高、望、今、右、远、死、王、落、复、空、二、尽、十、太、儿、青、手、林、乎、已、四、石、舟、书、亭、雪、将、深、李、五、城、美、多、楼、飞、思、言、歌、起、两、乡、军、暮、溪、战、事、夫、观、又、寒、汉、木、甚、乱、门、坐、绝、文、身、齐、河、前、影、难、衣、送、皆、意、色、帝、食、必、烟、兴、别、湖、足、愁、雨、国、醉、头、卷、八、满、发、守、神、方、矣、焉、平、元、老、流、过、光、杜、少、妇、呼、饮、竹、情、胜、怀、悠、级、课、内、徐、鸣、常、吾、师、海、志、边、居、期、词、开、当、共、看、同、口、更、登、受、对、首、使、临、初、沙、夕、世、非、鸡、鸟、直、气、莫、许、金、安、泪、好、忧、向、正、说、重、波、谁、便、虽、但、村、到、还、照、都、记、关、求、逢、横、甫、陵、往、谓、分、亲、霜、峰、民、张、物、鹤、视、新、贤、士、己、爱。出现次数占古诗文文字总量的50.48%。

(二)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文言常用字词统计

2016年经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材,出版了六册,选录文言古诗文124篇,通过对这124篇古诗文进行的统计,其中共出现汉字15086个,出现频率排在前二十位的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古诗词及文言文词频统计(15086字)

通过统计能够得知,这些汉字在出现频次上并不均匀,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之”(322次),而出现频次最低的为单字1次,并且这种字多达741字,占字总数的4.91%,平均出现频次为6.75次。如表所示,笔者通过统计两个不同版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的文字之后发现,排在前20的文言字词中重复的字有18个之多,也就是说,人教版和部编版的高频词重复率达到了90%,说明,无论是部编版还是人教版,尽管教材内容进行了增添或删减,增加了古诗文的比重,但是常用字词仍然没有太大的变动。

部编版六册语文教材中出现频率排在前300的字分别为:之、不、而、也、人、其、者、有、曰、子、以、于、一、山、为、中、无、天、下、所、行、何、日、里、知、水、上、我、是、与、风、此、来、可、大、君、则、得、能、生、然、十、月、若、年、在、闻、公、乐、时、欲、千、如、故、长、亦、余、见、三、自、从、去、王、夜、乎、云、后、石、太、问、臣、秋、归、家、马、未、南、今、百、出、至、道、入、矣、心、小、地、安、处、女、又、学、河、二、先、东、甚、明、北、路、白、相、左、乡、身、远、声、树、五、书、阳、流、将、吾、万、游、右、志、花、外、春、军、已、非、死、复、夫、高、城、衣、唐、秦、门、间、四、酒、事、皆、青、前、江、思、儿、食、忧、望、当、作、谓、黄、手、陵、美、鱼、哉、过、客、古、雪、足、必、受、雨、西、舟、平、空、乃、信、坐、使、求、往、亭、虽、帝、木、妻、怒、焉、狼、言、朝、多、飞、八、林、谁、色、守、汉、落、尽、直、两、寒、方、耳、发、清、向、转、国、士、独、悠、民、楼、湖、海、草、起、歌、沙、绝、说、战、宋、居、亡、关、孙、卷、名、徐、莫、期、对、鼓、少、金、同、看、光、市、微、竹、满、难、寡、观、正、舍、琴、听、善、曾、师、贤、回、吹、意、气、但、遂、头、暮、深、乱、齐、了、神、鸟、烟、兴、弗、愁、文、终、世、共、异、尝、乘、忠、命、且、影、逢、常登、送、开、止、情、别、鸣、翁、室、庭、怀、宫、雎、临、达、断、似、胡、元。出现次数占古诗文文字总量的52.66%。

(三)常用字词的分析

首先,通过比较我们得知,两个版本教材的文言常用字词中,排在前20位的共有18个是重复的,也就是说,人教版和部编版的教材中文言常用字词的共有率大概在90%左右,由此能够得知,虽然部编版是由教育部编订,但是实际上与原来的人教版的教材很多古文仍有重合,并且原来人教版的常用字词也仍然是部编版的常用字词。所以,现在仍然使用旧教材的学校不用担心,只要能够掌握现有教材中的常用字词,即使换了教材,也不会觉得难以适应。

第二,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不难看出,在初中文言文学习阶段,虚词出现的次数很多,在词频统计前20个词中,虚词就出现了“之”“而”“其”“于”“者”“以”“也”7个之多。虚词无论是在学生学习阶段还是在课外文言文阅读方面都是重点。可是,文言虚词并无实在的含义,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的困难的,所以教师在讲授文言虚词时,不能采用和文言实词一样的方式方法。一定要反复通读文章,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进行判断。

第三,人教版300常用字总数占其所在版本所有古诗文的50.48%,部编版300常用字总数占其所在版本所有古诗文的52.66%。人教版和部编版排在前300的常用字重复率达到84.67%。所以,有必要列出常用字表,对这些出现频率高,义项多元的常用字词进行重点学习和理解。

二、常用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

通过统计我们得知300个常用字词占了整个文言文比例的50%以上,在这300个常用字中,有一些是义项比较单一,相对容易理解的,如:天、人、一、下、山等,除去这些,其实我们重点要学习的就是近20个常用虚词和150个左右的常用实词。如果把这部分常用字词学懂弄通了,文言文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那么这些常用字词,我们该从哪方面进行教学呢?教学中我们都教些什么呢?

(一)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就是多义词,它是文言文现象中既常见又比较复杂的现象之一。如果一个常用字有多个含义,而学生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会使学生在阅读、理解文言文上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教师在讲解常用字时,不能只强调这个常用字的含义,毕竟常用字比较多,死记硬背的知识一定也更容易遗忘,所以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词多义的理解记忆方法,以便能够帮助学生找到常用字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进而掌握一词多义中各个义项之间的推演规律。比如,《孙权劝学》这一篇课文中的“劝”字,很容易受到现代汉语的影响,翻译成“劝说”,虽然看起来解释成“劝说”也是可以的,但其实《说文解字》中是这样来解释“劝”这个字的:“劝,勉也。”本义为勉励、鼓励人做好事(不表示劝阻人做坏事)。后来又引申“人受到鼓励”“讲清道理使人听从,说服”“努力”。在讲到类似这样一词多义的常用字时,最好将这个词的本义先讲给学生,然后再联系课内外的文言文句子来加深学生对于其他字义的理解和记忆,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一个词的多重含义,切不可指鹿为马。

(二)古今异义

文言文中有一些词的意义与用法和我们现代汉语中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别,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指同一个词古义和今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一般古今异义词在文章中的出现会影响到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因为学生更容易以现代汉语的思维去理解古今异义词,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采用巧妙的方法,帮助学生记忆古今异义词。建议教师可以采用对古今异义词分类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进行记忆。大体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词义扩大或缩小

所谓词义的扩大或缩小,就是在古代汉语中词义的范围与现代汉语中词义的范围发生了变化,有的意义包含更广泛,是为扩大;有的意义包含范围减少,是为缩小。如,“水由地中行,江、淮、河、汉是也。”(《孟子二章》)中的“江”“河”与“淮”“汉”并列,指“长江”和“黄河”。“江”和“河”在古代是专有名词,现在扩大为用于泛指的通名了。再比如“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中的“水”,古代汉语中的“水”指冷水,“汤”指热水,但是现在扩大为用于冷水和热水的统称。以上两种情况都属于词义的扩大。除了词义扩大外,还出现了一些词义缩小的情况,比如“尔辈不能究物理”(《河中石兽》)中的“物理”古义是“指事物的道理、规律”,今义则是指“物理学”;“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中的“妻子”古义指“妻子和儿女”,今义则单纯指“男子的配偶”,这就是词义缩小的情况。

2.词义转移

有的常用字词义发生了转移,其实就是古义和今义差别太大,原来表示一种事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完全转移到了另外一个事物上。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今义指“为正义事业而放弃利益”。可以看到,古今词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比如“荆之地方五千里” (《公输》)中的“地方”,古义是指“土地方圆”,今义指“某一区域”。再比如,“临表涕零”(《出师表》)中的“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指“鼻涕”。其实词义的转移在古今异义词这种现象中较为常见,虽然看起来词义发生了变化和转移,貌似没有什么特殊的规律,但如果教师能够认真总结归纳,从词的根本出发,一点点理解,还是能够摸透其中的奥秘,并把自己对常用字的理解讲授给学生们。

3.褒贬变迁

一些古今异义词不仅含义发生了变化,同时感情色彩也有了一些变化,有的古义蕴含褒义或没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但今义却变为贬义。比如“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中的“痛恨”,古义的“痛恨”有“痛心和遗憾”的意思,但现在的“痛恨”这是指“深切憎恨”。再比如“能谤讥于市朝”中的“谤讥”,古义是指“议论”,今义却变为“诽谤、讥讽”,也变成了含有贬义的感情色彩了。还有一些古义是贬义而后变为褒义的词,比如“乖”,古义是指“偏执、不驯顺,多为贬义”,但是现在则是指“人听话”。

如果教师在讲解古今异义词时,能够对其中的类型进行系统地归纳和总结,并且将一些分辨方法传授给学生,学生在理解古今异义词时一定会更加系统,也能更好地记忆了。

(三)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在句子中临时改变了原有的基本语法功能而去充当其他词类的基本功能并且用法比较特殊的一种文言现象[3]。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4]。

1.名词活用为动词: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这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如:饭疏食饮水(《论语》十二章)中的”饭“在这里是名词用作动词,是吃的意思。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把表示某种性状的形容词按动词的语法规则使用,并表示与该性状相关的行为变化,这就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香远益清(《爱莲说》)中的“清”就是形容词作动词,是显得清幽的意思。

3.形容词用作名词:原本词性为形容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充当名词使用。例如:此皆良实(《出师表》)中“良实”原为形容词,在这里充当判断句主语“此”的宾语,活用为名词,善良老实的人之意。

4.动词活用为名词:原本为动词由于语言环境的改变,临时充当名词使用,词性发生变化。例如: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愚公移山》)中“疑”原为动词,现在充当动词“献”的宾语,活用为名词,疑问之意。

5.名词作状语: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一般不用在动词前面作状语,但在古汉语中有一些名词用在动词的前面充当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地点、所用的工具。例如:山行六七里(《醉翁亭记》)中“山”为名词,用在动词“行”的前面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地点,“在山上”之意。

6.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就是指让谓语动词具有“使/让之怎么样”的意思,也就是说本应该由谓语动词表示的动作是由宾语发出的,一般情况下,使动用法中的动词,都是由名词或是形容词来进行活用的。比如“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这里“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使动用法。(《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意动用法:意动用法是指某些词用作动词充当谓语时其动作属于主观上的感觉、看待或评价。一般可译为“认为......”“以.....为.....”“对.....感到.....”等。使动用法是主语使宾语在客观上产生某种动作行为,而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认为(或以为)宾语具有谓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存于意念的想法或看法,客观上不一定如此[5]。比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文言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文言文中的字词教学能够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与阅读水平,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让学生能够在记忆的同时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对文言文产生兴趣。教师要在课堂上带着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现象进行总结,培养学生自主归纳总结的能力,同时也是加深了学生对常用字特殊用法的记忆。只要学生从根本上理解了词类活用这种现象,并抓住其中的规律,那么无论是对课内亦或是课外文言文的学习,一定也会更加地得心应手,事半功倍。

(四)通假字

“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人们在书写某个词的时候,没有写本字,而写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借字)。它产生于“本有其字,依声托事”,这种现象在古汉语里很普遍。通假字作为文言教学的重点之一,也是文言阅读中影响学生理解的一大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对通假字进行记忆,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一是在教学时要有意识地选择学生现有的知识帮助学生记忆特殊的通假字。比如几乎所有学生都会背诵的《论语》十二章中的内容,“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这一句中的“说”就是一个通假字,通“悦”,高兴、愉快。教师可以利用类似这样学生比较熟悉的语句来帮助学生记住通假字,“说”这一字是常用字,以后学生再遇到这个词的时候一定会想到教师当时多次的提醒,也便有了印象。二是教师在教通假字时可以多教授一些小方法和小窍门。这就需要教师在通假字上多用心观察,比如利用相同韵母来进行记忆。例如《马说》中“其真无马邪?”的“邪”通“耶”,韵母相同,属于同音字,让学生记住“耶”再进行多次反复回顾,学生就能将这个词记住了。其实,这样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比死记硬背更有效果。

常用文言字词在教学和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常用字词的梳理及常用字词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提升学生文言字词水平的前提,这可以让文言字词教学更有针对性,教师更能够有的放矢。所以,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多思考、多实践。

猜你喜欢
常用字异义文言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古今异义词
关于常用字覆盖率统计算法的研究
摭谈闻一多的文言诗
文言断句判断法
文言实词50例
文言实词推断法
谈常用字词的选取及其等级划分
论音同异义隐喻认知与大学英语词汇学习
浅析英语幽默中的同音异义类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