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构建“一二三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2018-12-07 06:45史子明庞雨滨
大连大学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大学生学校课程

郭 辉 ,史子明 ,庞雨滨 ,蓝 健

(1.大连大学 实验中心,辽宁 大连 116622; 2.大连大学 创新创业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引 言

国务院办公厅在2015年5月发布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 号),从“整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加强组织领导”三个方面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具体的实施意见。目标是到 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等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1]。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然成为我国高校发展转型期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提升高校办学整体实力的一次挑战。然而,高校如何根据自身实际开展富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建立一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却面临很多问题和难点,其一,理念滞后,对创新创业的本质理解缺位,目标与核心任务认识不清,重创业轻创新,重结果轻过程;其二,缺乏足够合格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够高;其三,难于提供适合的、有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其四,缺乏完善的实践平台,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特征未能凸显,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大连大学作为一所综合性地方高校,早在2002年就以培养服务于基层的优秀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开展创新教育,并纳入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构建以“大学生工作室”“本科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学科竞赛为主体的实践平台,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随着我校“两会两能”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进一步明确,学校以“大创计划”为牵动,不断完善多元化、全覆盖、分层次的创新教育支持体系,形成了人才培养的特色。在全国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学校同样面临实际工作中的上述问题与困惑。针对于此,我们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和多年来开展创新教育良好基础的优势,以明确核心目标、强化专业队伍、完善课程体系、搭建实践平台为突破口,全面构建“一二三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具有地方高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一、构建“一二三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形成完善的、有特色的教育生态系统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构成要素涵盖培养目标、师资队伍、学生个体、课程教学、实践载体、物化平台、项目来源、政策资金、社会资源等诸多方面。我校着力整合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形成组织机构、政策导向、制度创新、经费支持等多方位的保障机制,以“一二三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构建为主线,进行了全方位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设(如图1所示),实现了创新教育、专业教育的有效结合、专业教育、创业教育和创业实践的无缝汇合、校内资源与社会资源的紧密对接,使创新创业教育做到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环境,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达到创新驱动创业、创业引领就业的良好效果[2]104。

图1 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

“一二三四”创新创业模式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回归创新创业教育本质,确定一个核心目标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新时代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新内涵。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能够灵活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依靠自身的专业技能去开创事业的人才。因此,从学校办学定位出发,进一步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个核心目标”,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育创新创业精神为核心,培养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线需要的,会做人、能做事,会学习、能创新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3]102。这一目标体现了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的办学宗旨,凸显了创新创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内涵一致性,符合“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发展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我们选择人才市场差异化竞争的策略,使我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

(二)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建设两支专业化队伍

创新创业教育和活动需要两个群体的实施者和参与者。高校教师群体是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载体的主体,其智力资源和科研成果是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基础。校外导师队伍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将产、学、研、创、投集为一体,实现高校与区域产业对接的主要力量。学校通过专题培训、课程建设、教改项目、教材建设等方式,辅之政策导向及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专业化水平和积极性,通过大学生工作室、大创项目及竞赛等载体组建骨干教师与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团队体系;对接政府部门和企业组建校外的创业导师队伍,聘请杰出校友、创业成功者、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授课教师或项目指导教师,实现校内外资源共享、协同育人[4]104。

(三)强化课程教学功能,完善三层递进课程体系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既要注重普适性的创新创业意识引导与文化培育,又要注重核心通用能力的培养;既要关注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又要关注企业职务能力的培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满足个性化发展。经过不断完善,我们建成了涵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精英教育的“三层递进课程体系”,使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精英教育有机融合、同步并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课程群使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落地有声。

(四)汇聚培养合力,搭建四个实践支撑平台

不断丰富实践载体的建设是确保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性特征的必然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多年来形成的以大学生工作室为代表的创新教育载体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发展需求,整合、汇聚多种资源,搭建创新工作室、大创项目及竞赛、创业实践、校企联盟“四个实践支撑平台”,实现了创新引领、项目牵动、创业开拓、校企共建,发挥了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的重要作用[5]。

二、建设基于能力培养的“三层递进课程体系”,夯实创新创业教育基础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教育与素质教育,应有机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我们以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为重点,学习创新创业基础知识,激发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基础职业技能[6];设置具有创新创业要素特征且与本校专业学科相关联的专门课程群作为专业必修或选修课程,同时设置创新创业精英教育课程,建成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群(如图2所示)。

图2 三层递进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层次

2012年起学校开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科学研究方法》,《学科前沿》等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现已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公共基础必修课程《大学生创新创业与就业指导》及《创新创业实践》,共6学分。结合学校实际,编写出版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校本教材;完善了创新创业选修课程体系,共开设30余门相关课程。该层次课程重点进行学生核心通用能力的培养,解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基本认知,进行创新创业启蒙,了解基本方法和技能。引领和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及批判性思维能力。如我校自行开发的《创新创业团队心理训练课程》(如图3所示),运用心理训练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针对创新创业者的心理能量、人格魅力、领导力、执行力、语言能力等核心通用能力进行针对性训练,取得了明显成效。学校重视创新创业教育优质开放课程,鼓励学生选修资源共享的慕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

图3 《创新创业团队心理训练》内容

(二)专业教育层次

创新创业的教学内容只有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的培养;专业教育才能在本质上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着重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专业能力能够促进职业发展,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新生劳动力。学校在专业建设中提出了具体要求:①至少开设一门创新创业相关课程;②专业课教学中有机渗透创新创业内容;③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专业顶峰课程;④派专业任课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师资培训。鼓励教师通过项目研究、面对面研讨等方式,与学生交流学科前沿知识、创新性思维和创业思想与方法等,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创新创业能力。目前已开设企业模拟经营、创造力思维与训练、工程项目创新设计等专业融合类课程70余门,教学效果良好。

(三)精英教育层次

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涌现出一批有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愿强烈的学生,应该组织专门的课程、培训、指导与服务助其走向成功之路。学校与企业合作开设机电实践班(慧科)、数学建模实践班(赛氪)、互联网商务实践班(速卖通)、创业实践班(北方孵化)。根据各类实践班的培养目标,开设了针对性较强的基础及专业课程20余门,并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改革,突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培养,挖掘学生创新潜能,强化创新实践能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更好的机会。如《创业实训》课程(如图四所示)以企业职务能力培养为主线,指导学生完成创业计划的全过程。

图4 《创业实训》课程内容

三、搭建四位一体的“四个实践支撑平台”,汇聚创新创业教育合力

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与实践脱节、社会资源利用不足、实践平台不完善等问题。 我们充分利用多年来形成的以大学生工作室为代表的创新教育平台的优势和特色,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发展需求,整合、汇聚多种资源,搭建了“做中学、学中赛、赛中练、练中干”四位一体的四个实践支撑平台(如图5所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发挥了对创新、孵化、创业持续帮扶、全程指导、一站式服务的重要作用。

图5 四个实践支撑平台

(一)创新工作室平台

大学生工作室是一种以课题或活动为媒介,具有多种教育功能的教学科研组织,具有科技成果孵化器的功能,是教师和学生联合进行科学研究、产品研发、项目实施的主要途径,是新思想、新观念、新理论的重要催化器。是落实“做中学”教育理念、培养“工匠精神”的载体,是独具我校特色的创新教育模式。目前正在运行的工作室有135个,覆盖56个本科专业,200多名教师参与指导,年均接纳3000多名学生[7]。一些专业创新工作室注重强化应用研究,特别是辽宁省和大连市战略新兴产业、支柱产业急需的应用研究,在形成原创成果、突破产业核心技术、解决地方经济问题等方面指导和带领学生开展创新实践。创新工作坊及创客空间提供专门的场地、设备和资源,让学生们在其中动手实践实现创意。

(二)“大创项目”与竞赛平台

“大创项目”与学科竞赛平台是落实“学中赛、赛中练”的主要载体。学校是国家地方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单位、辽宁省A类“大创项目”立项单位。由院、校、省和国家四个级别构成的“大创计划”项目平台,年均获各级立项400余项,2500余学生参与其中。学科竞赛坚持“兼顾级别、重点优先、支持专业、保留特色”的原则,每年有4000余名学生参与不同级别、类别的竞赛。

(三)创业实训与实践平台

利用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优势,打造创新创业实训和实践平台,将训练与实战有机衔接起来。由“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各类专业实验室和实验中心合作构建创新创业实训平台,为创新创业项目提供系统的、完整的训练。利用“跨专业虚拟仿真实训平台” 将企业搬进学校,开展系统的创业实训。支持和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成果转化,带领学生团队培育创业项目。指导和帮扶学生团队开展创业实践,经过项目孵化进入到创业企业注册运营阶段,形成“创新团队-大创项目-成果转化-项目选育-项目孵化”创业团队五级培育机制,让创业教育真正落地。

(四) 校企联盟平台

学校以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的机制,搭建校企联盟平台。学校以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作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平台,与金普新区签订了《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与大连港集团等大中型国有企业签订了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协议;牵头组建了“辽宁省新一代信息产业校企联盟”“辽宁省汽车工程产业校企联盟”和“辽宁省沿海开发与智慧安全控制产业校企联盟”等3个省级校企联盟。不断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有效模式和机制,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学校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9项,正与东软集团、新道集团、梦想明天、达内、智联友道等企业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四、效果及影响

(一)促进学校办学实力不断提高

创新创业教育有效激发了科技创新能力。校承担的国家级项目数量跃升全省高校前5名,取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的重大突破,实现了国家三大科技奖励全覆盖。学校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垠艺心脏支架的成功推广,造福于我国千万民众;网络故障诊断设备、数据管理设备已全面列装我国原七大军区17个集团军的防空部队,构建了覆盖祖国大陆的陆地防空系统。积极参与大连港智慧航运物流、哈大高速铁路、红沿河核电站、大连海底隧道、大连地铁、三洋压缩机、保税区物流等工程项目建设,在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产学研协同创新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校服务社会与人才培养的能力不断提高,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目前,我校生源质量持续升高,其中一本招生已涵盖全国5个省、12个专业,就业率稳定在95%,近半数的考研学生进入到985、211的学校继续深造,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二)建成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组建了近300人的专业师资队伍,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占57%,具有博士学位的占48%。同时,还聘请了校外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其中,3名校内导师和6名校外导师入选“首批省级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1名校内导师入选“全国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以专业为平台建设的教师指导团队在支撑“大创训练”的实施质量、实践育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学校有100余个专业团队活跃在“大创训练”一线,其中优秀指导团队20余个。通过教师科研成果转化使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水平层次得到极大提高。学校现代农业创新创业团队从事蓝莓新品种的选育、引进、繁育及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品种资源保有量和生物育种成果居全国之首,在辽宁地区推广种植的面积约10万亩。团队先后带领本科生完成了10余项“大创计划”项目,获得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一等奖。校外创新创业联盟、创业孵化基地等多名导师在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实施效果显著

在麦可思的《大连大学毕业生创新创业评价报告(2017)》中显示,“本校2016届毕业生的总体创新能力满足度为88%;2016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2014届毕业三年后自主创业的比例为5.2%;2014届自主创业毕业生创业项目与专业相关的比例为49%;2014届自主创业毕业生创业项目有盈利的比例为73.2%”。2016届分别有66%、57%、56%的毕业生认为创业教育对“树立科学的创业观(如:创新意识、职业操守、意志品质及社会责任等)”、“掌握创业必备的能力(如:创业资源整合、商业计划书撰写、企业管理方法等)”、“掌握开展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方面“非常有帮助”或“有帮助”,认为“创业辅导活动”的其有效性占68%;认为“创业教学课程”的有效性占63%。创业实践班学员张垚,通过《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产生的“多功能净水壶”创意经过培育完善,在不到半年时间里展开了关于户外小型净水设备的研发,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论文,获批2项实用新型专利,获得省级以上创新创业类大赛奖励3项。

(四)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明显提高

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践取得明显成效。成为国家地方院校“大创项目”立项单位、辽宁省A类“大创项目”立项单位;学生累计获得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级项目159项、省级391项。近三年来,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共取得国家级奖150余项、省级奖1100余项;在2015—2017年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累计获得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金奖6项。获奖项目、数量及层次有了明显提升(如图六所示)。

图6 近四年学生竞赛获奖情况

学生开展创业实践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有25个项目孵化运营;有3名学生获得“2015-2016 年度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标兵”称号。

(五)社会影响

学校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先后获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多项。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大学素质教育研究分会2017年年会暨第六届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上,主管教学副校长做《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的专题报告,得到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光明网、辽宁省本科教学管理平台网、大连市政府网站等媒体先后报道了学校多举措助推学子创新创业的做法和工作发展思;学校与金普新区政府合作承办“创金普·新未来—金普新区首届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展示交流会”;《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于2016年第9期专版介绍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2014年学校荣获“2012-2013年辽宁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5年学校获批“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2016年学校获批大连金普新区“大学生创新创业示范基地”,2017年获批辽宁省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辽宁省大学生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2018年获批辽宁省及大连市“众创空间”。

五、结 语

大连大学多年来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具有良好的改革与实践基础,在国家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新形势下,不断探索和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符合自身实际、有明显特色的地方普通高校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新模式。

猜你喜欢
大学生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校推介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