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用腹腔镜与胃镜手术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分析

2018-12-11 06:50方伟坤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20期
关键词:胃壁胃镜出血量

方伟坤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胃肠外科,广东广州 510080

胃间质瘤在临床中比较常见,属于消化道间叶组织瘤,发病率较高,研究显示,该病发病率可到52%~60%[1-3]。胃间质瘤发病早期,症状不明显,无典型症状,随着病情进展,患者逐渐出现腹痛、消化道出血、腹胀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尽管胃间质瘤为良性肿瘤,但其有恶变的可能,所以对该病需及时治疗,防止恶变[4]。以往在治疗中,开腹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法,但对患者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腹腔镜技术、胃镜技术的发展,在胃间质瘤治疗中,腹腔镜与胃镜联合进行治疗的应用逐渐增多,且治疗效果较好。本组研究针对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74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研究,对腹腔镜与胃镜手术联合应用治疗的效果进行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74例胃间质瘤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中男23例,女14例,年龄 31~73岁,平均(51.4±4.8)岁,病灶直径2.7~7.1cm,平均(5.2±0.8)cm,发病部位:21例胃体、12例胃底、4例胃窦;观察组男24例,女13例,年龄30~72岁,平均(51.6±4.5)岁,病灶直径2.8~7.3cm,平均(5.3±0.7)cm,发病部位:20例胃体、13例胃底、4例胃窦。所有入选患者均符合临床胃间质瘤诊断标准,经腹部增强CT、胃镜、超声内镜等检查确诊为胃间质瘤,本次研究经本院伦理

表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n(%)]

纳入标准:术前未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其他消化道间质瘤,无合并脏器转移,对本次研究知情且自愿参与者。排除标准:排除腹部手术史者、有恶病质者、既往有恶性肿瘤病史者及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方法治疗,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待麻醉起效后,于患者腹部上部正中做8~10cm切口,将皮肤、皮下组织及胃壁逐层切开,充分暴露出肿瘤后进行切除,然后留置胃管,给予胃肠减压术,胃肠功能恢复后,拔除胃管。切除肿瘤组织送病理检查,给予常规消毒后逐层缝合,术后给予止痛药物镇痛及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与胃镜手术联合治疗,给予患者气管插管及全身麻醉,取仰卧位,头高较低,双下肢呈人字位分开,双上肢收于躯干两侧,建立二氧化碳气腹,压力维持在12~15mm Hg。依据肿瘤部位,对腹部穿孔点进行调整,采用5孔法,观察孔位置为脐下1cm处。二氧化碳气腹建立后对肿瘤位置进行探查,如无法对肿瘤位置确定时,则将胃镜置入,与术前超声内镜结果结合,对病变部位进行确定。通过胃镜对病灶找出并顶起,腹腔镜对病灶处胃镜透出的光亮可观察到。将肿瘤边缘正常胃壁组织用无损伤钳夹住,然后再次用胃镜确认,于定位处缝合1针或于浆膜面置1枚钛夹作为标记。按照肿瘤位置、大小等对切除方式进行选择:(1)对于位于胃体、胃底并突出浆膜外的肿瘤者,采用腹腔镜胃楔形切除术;(2)位于胃壁后的肿瘤,采用腹腔镜胃壁肿瘤外翻切除术;位于贲门或幽门处难以局部切除的肿瘤,给予腹腔镜近端胃大部切除术或腹腔镜远端胃大部切除术。肿瘤切除以后,将胃镜置入,对胃壁闭合处是否存在管腔狭窄、出血等情况进行观察。用无菌生理盐水注入手术区,式胃壁闭合处于液面下,使胃充气膨胀,观察是否有气泡出现,如有则表明胃闭合不全,需要再次缝合或闭合。将切除的肿瘤组织放入取物袋,取上腹正中切口标本,查看切缘情况。常规进行切口消毒并缝合,术后给予止痛药物镇痛及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进行统计比较;对两组患者术后吻合口瘘、肺部感染、切口感染、粘连性肠梗阻等并发症情况进行统计比较。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在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饮食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比较,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

术后观察组中1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2.70%,对照组中,6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6.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间质瘤在临床中并不少见,胃肠道间质瘤中,胃间质瘤占60%~70%,源于间叶组织,于胃部多发,属于良性肿瘤,但有恶变的可能[5]。胃间质瘤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部隐痛、腹部不适及消化道出血等,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临床中对胃间质瘤诊断中,主要采用CT、胃镜及超声内镜等检查方法,免疫组化检测结果通常DOG-1或CD117表达呈阳性[6]。

对胃间质瘤治疗时,手术切除是主要的治疗方法,通常包含全胃切除术、胃大部切除术及局部切除术,所切除组织的边缘和肿瘤边缘距离至少2cm[7]。传统开腹手术是该病主要手术方式,但由于开腹手术创伤较大,所以术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后恢复慢,不利于患者身体康复[8]。现阶段,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在胃间质瘤手术治疗中应用逐渐增多,满足间质瘤治疗原则,治疗的有效性也明显优于开腹手术。但对于胃间质瘤患者而言,因腹腔镜技术不具备触感,所以在肿瘤定位方面还存在缺陷,且容易导致术中出血量增多,使手术的安全性降低[9]。为了弥补腹腔镜手术的这一缺陷,在手术过程中,通常与胃镜技术联合应用,尤其是在早期胃间质瘤直径<5cm的肿瘤治疗中,效果非常明显。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腹腔镜与胃镜手术联合应用治疗胃间质瘤,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等指标方面,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联合腹腔镜与胃镜方法治疗胃间质瘤,对患者术后恢复有促进作用,郑赟等[10]在其研究中显示,对胃间质瘤采用腹腔镜联合胃镜方法治疗,术中出血量、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76.31±8.26)mL、(27.58±12.31)h、(6.51±1.62)d,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尽管诸多研究认为腹腔镜技术应用中,肿瘤的大小不会带来影响,但如肿瘤的直径过大,手术过程中对瘤体进行抓持时,破裂的概率增大,一旦破裂,增加了肿瘤扩散的可能。此外,在取出大体积肿瘤时,以往所作手术切口无法取出,需要对应的增大切口才能取出,使微创的优势无法发挥出来。黄绪广等[11]在其研究中显示,用腹腔镜对一例肿瘤直径达到7.2cm的患者治疗时,在腹腔镜手术开展早期,手术中对肿瘤无法充分暴露,在对肿瘤用钳夹时,导致肿瘤瘤体破裂,术后1年患者肿瘤复发,两年后患者死亡。可见肿瘤直径越大,腹腔镜技术的应用局限也就越大,腹腔镜手术更适合直径<5.0cm的肿瘤手术中[12]。由于腹腔镜使用中无触感,所以在肿瘤定位时难度较大,极有可能出现偏差,所以经常和胃镜技术联合使用,通过胃镜对肿瘤位置进行确定,可避免因肿瘤定位不准导致切除不完整,引起肿瘤破裂的情况出现,同时通过胃镜对创面是否出血、胃腔是否狭窄及缝合的可靠性进行检查,所以胃镜的应用价值非常高[13]。联合治疗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在腹腔镜放大作用与胃镜光源导向作用的协助下,准确定位肿瘤位置,保证了肿瘤及包膜的完整切除,手术成功率提升[14];其次,胃镜的使用,使肿瘤定位时间大幅缩短,对患者胃部周围血管损伤减少,降低了术中出血量;第三,对患者腹腔内的脏器可仔细检查,对微小病灶可及时发现并处理,使疾病复发率降低[15]。此外,对胃间质瘤采用腹腔镜与胃镜联合应用方法进行手术治疗,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术中对肿瘤瘤体尽量避免用钳夹夹持,避免挤压,防止肿瘤破裂,推荐使用取物袋;其次,腹腔镜胃间质瘤手术能否成功,胃镜对肿瘤边缘的定位准确性具有决定作用,特别是直径较小、腔内生长的肿瘤,应严格使用胃镜进行定位[16-17];第三,根据患者全身状况、肿瘤部位及大小,对手术切除的范围及边缘进行确定。如位于胃幽门及胃贲门的胃间质瘤,容易出现幽门或贲门狭窄,因此在夹闭时,要借助胃镜进行观察后适当调整,一旦发现狭窄存在,则要对术式进行更改或调整;最后,胃镜检查或定位时,对近端空肠用无损伤钳夹持时,向胃腔内尽可能少的充气,在肿瘤能够被看清后,将胃内的残气尽快抽尽,防止引起患者腹胀发生。从本组研究结果来看,在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70%,对照组为16.22%,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宋国庆等[18]在其研究中采用腹腔镜与胃镜联合对胃间质瘤进行治疗,并发症发生率仅为2.04%,与本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在腹腔镜手术适应证及操作技术熟练掌握的基础上,与胃镜配合对胃间质瘤进行手术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并发症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在临床中有推广应用的价值。

猜你喜欢
胃壁胃镜出血量
称重法和升级容积法并用对产后出血量的估算调查
综合护理对无痛分娩产妇出血量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
双能CT迭代重建技术联合虚拟平扫对胃壁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
不同分娩方式在产后出血量估计上的差异
胃会被撑大饿小吗?
胃镜下组织胶注射治疗肝硬化胃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疗效评价
应用氨甲环酸对髋关节置换术出血量的影响
空腹
胃真的会被撑大吗
电子胃镜引导下放置螺旋形鼻肠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