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宽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2019-01-05 19:57姜晓辉王聪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6期
关键词:栓塞导管住院

姜晓辉 王聪

颅内动脉瘤为神经外科常见疾病,颅内动脉血管壁发生异常,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继而发生脑梗死、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相关并发症[1]。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瘤主要因颅内动脉管壁先天性缺陷、颅内压升高[2]。动脉瘤颈宽度>4 mm为宽动脉瘤,并且形状不规则增加临床治疗难度,术后患者预后不理想。常规治疗采用单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手术,单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手术通过1条导管对颅内动脉瘤腔进行填充,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技术,通过两条导管对动脉瘤腔填充弹簧圈保护瘤体分支技术,可有效减少血栓残腔生成。本次研究分析颅内宽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治疗的颅内宽动脉瘤患者20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例。对照组中男6例,女4例;年龄60~82岁,平均年龄66.9岁;破裂型动脉瘤7例,未破裂型动脉瘤3例。观察组中男5例,女5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6.8岁;破裂型动脉瘤6例,未破裂型动脉瘤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动脉瘤状态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进行单微导管介入栓塞手术治疗,患者术前经CT检查进行三维数字血管造影明确动脉瘤的大小、位置、方向等信息,患者在全身麻醉后以仰卧位接受手术治疗,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对患者进行肝素化,微导丝经微导管置入到动脉瘤破裂位置,确定动脉瘤位置,对动脉瘤进行单微导管介入栓塞,对颅内动脉瘤进行填充,手术完成[3]。

1.2.2 观察组 采用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方法治疗,患者全身麻醉后仰卧位接受手术,在右侧股动脉穿刺放入导管,将导管置入载颈内动脉或椎动脉,对患者进行肝素化,微导丝经微导管置入到动脉瘤破裂位置,并保持导丝稳定,根据动脉瘤的体积大小送入弹簧圈,对动脉瘤形成稳定框架,再放入微弹簧圈进行稳定,保持动脉瘤的栓塞稳定,并交替栓塞两侧,可完成动脉瘤的填塞。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NIHSS评分(评分越低,神经功能越好[4])及住院时间和预后情况。预后判定标准:根据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进行疗效评价,恢复良好:患者术后体征和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可恢复生活自理;残疾:患者术后体征和临床症状有改善,病情得到控制但肢体运动功能发生障碍;植物生存:患者病情得到缓解,生命体征稳定,但植物生存状态;死亡:患者术后死亡。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 等级计数资料采用Ridi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对照组患者治疗前 NIHSS评分为 (18.70±5.16)分 ,治疗后 NIHSS评分为(14.86±4.38)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8.45±4.60)分,治疗后NIHSS评分(10.51±3.66)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61±2.44)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8.26±5.53)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比较 对照组恢复良好1例、残疾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观察组恢复良好6例、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2.169,P<0.05)。

3 讨论

在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多发生颅内动脉瘤,在发生破裂出血前患者没有明显临床症状,在动脉瘤破裂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才能被发现[5]。颅内动脉瘤的最佳治疗方法为手术治疗,但是宽动脉瘤和形状不规则动脉瘤增加了治疗难度,在治疗中容易形成残腔,对于以上两种动脉瘤无法应用常规支架、球囊进行栓塞,为临床治疗提出了新要求[6]。

临床治疗多采用单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对动脉瘤进行单侧固定,能够避免动脉瘤发生出血,并且能保持动脉瘤通畅,对脑组织正常血运有支持作用,但该种手术方式患者术后恢复欠佳。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通过微导管技术,对动脉瘤分支进行保护,表面动脉瘤破裂,并且对动脉瘤无阻断作用 ,可保证远端血流灌注[7]。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8.70±5.16)分 ,治疗后 NIHSS评分为 (14.86±4.38)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为(18.45±4.60)分,治疗后NIHSS评分(10.51±3.66)分。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降低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61±2.44)d,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8.26±5.53)d。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照组恢复良好1例、残疾3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观察组恢复良好6例、残疾2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1例。观察组预后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U=2.169,P<0.05)。

综上所述,颅内宽动脉瘤采用双微导管介入栓塞治疗可有效降低术后NIHSS评分,缩短患者住院治疗时间,对于患者术后预后有积极效果。

猜你喜欢
栓塞导管住院
妈妈住院了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紫杉醇释放冠脉球囊导管扩张术中的应用
昆明市2012~2020年HIV/AIDS住院患者的疾病谱
组蛋白和TLRs在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
阿哌沙班治疗肿瘤相关性血栓栓塞的获益与风险
中线导管应用于ICU患者中的效果观察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complicated by rhabdomyolysis: A clinical analysis of 11 cases
Alzheimer’s patient’s heart doesn’t forget a mother’s day tradition
可怕的羊水栓塞你了解多少
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30例临床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