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抗生素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

2019-01-05 19:57李军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9年6期
关键词: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

李军

现阶段,临床上较为常用的一种药物是抗生素,β-内酰胺类、喹诺酮、大环内酯类及氨基糖苷类等均属于抗生素。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存在较为严重的抗生素滥用状况,而滥用抗生素很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增加毒性反应,不仅增加了经济浪费,同时也会引发二次感染,增加患者耐药菌数量和痛苦程度[1]。因此,临床上需要相关人员全部掌握抗生素类药物特征,并根据疾病症状给予患者相应药物。本次研究主要分析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状况,以下是具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资料 将本院2017年2~12月接收的78例使用抗生素的患者纳入至本次试验中,其中,男40例,女38例;年龄 18~79 岁 ,平均年龄 (46.25±10.96)岁。

1.2 方法 对本次试验78例患者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状况进行分析,对患者用药合理性进行评价,并对临床上抗生素类药物使用现状进行总结。

2 结果

78例患者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患者67例,占85.90%;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患者72例,占92.3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患者59例,占75.64%;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患者70例,占89.74%。

3 讨论

3.1 喹诺酮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状况 喹诺酮类属于合成类抗菌药,其基本结构是4-喹诺酮,由于第一代治疗效果使得该类药物被停用。第二代药物中以吡哌酸为主,此类药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其在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等治疗方面具有显著效果。第三代喹诺酮类抗生素药物作用效果与第三代头孢类抗菌药物相同。衣原体、草分枝杆菌、支原体及环丙沙星抗革兰阳性菌均具有较强的活性,但是上述药物很容易引发中枢神经毒性反应和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有些甚至产生黄疸及肝功能异常,此外,还包括肾脏毒性、神经毒性和心脏毒性[2]。因此,使用期间应对用药指征进行严格控制,明确各类药物使用症状,合理选择药物,控制给药途径和剂量,严禁滥用现象的发生。告知患者药物服用之后,多喝水,对静脉药物输注速度及剂量进行控制。

3.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状况 大环脂类抗生素化学机构为12~22个碳内酯环,此类药物抗生素类群较大,联合细菌核糖体50S亚基,能够对蛋白质合成进行抑制,阻断新生态链延伸,与此同时,有助于加快细菌肽酰tRNA(pt-tRNA)脱落速度。在治疗厌氧菌、衣原体、球菌、军团菌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3]。

3.3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状况 β-内酰胺类药物化学结构是β-内酰胺环类抗生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有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及单环β内酰胺类。

3.3.1 头孢菌素类 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广和较强的抗菌谱和抗菌效果,具有较少的过敏和不良反应,组织体液中,头孢菌素类药物具有较高浓度,该类药物不良反应以过敏反应为主,临床表现以药物热、皮疹、哮喘及瘙痒等为主,有些甚至产生过敏性休克、死亡、支气管痉挛和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与此同时二次感染及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药不合理用药很容易增加头孢类抗生素使用频率,使得患者产生细菌多重耐药性。仅有在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之后,才可以采用头孢菌素,以细菌药物过敏试验结果为依据,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进行选择。

3.3.2 青霉素类 青霉素类药物的组成成分以β-内酰胺环和噻唑环为主,此类药物属于小分子药物,该药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耐酶性和耐酸性。青霉素G源于青霉素培养液,其被视为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治疗的主要药物。口服青霉素药物很容易被损坏,进而对吸收造成阻碍,临床上通常采用肌内注射和静脉滴注进行治疗。较为常见的不良反应以过敏性休克为主,在应用青霉素类药物之前需做好皮试[4]。

3.3.3 单环β内酰胺类 该类抗生素源于寄生细菌,在抵抗革兰阴性菌方面具有显著效果,而且低毒、耐毒。氨曲南属于临床上首选药物,其主要用于由敏感需氧革兰阴性菌引发的感染治疗。

3.4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临床应用状况 该类抗生素可以对蛋白质的合成进行抑制,属于静止阶段杀菌性抗生素,对于不同种类的细菌敏感性存在差异,例如革兰阳性菌存在较高的敏感性,但是脆弱拟杆菌、放线菌及厌氧菌较低[5-10]。通常用于治疗铜绿假单细胞感染、结合并联合疗法、结肠术前准备及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等。但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伴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神经肌肉阻滞、耳毒性及肾毒性等。临床上,通常在规定时间内对患者肾功能进行检查,一旦产生尿量<240 ml、管型尿及蛋白尿等症状,应马上停止药物[11-14]。耳毒性疾病的先兆症状以头晕及耳鸣等为主,一旦产生上述症状,则立即停止药物。神经肌肉传导阻滞临床表现以血压降低、心肌受抑及肌肉松弛等为主[15-19]。

3.5 联合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临床应用状况 由于细菌感染较为严重,再加之病原体不明确,所以通常采用抗生素联合治疗。以此对抗菌谱进行扩大;对于该类患者,需要长时间服用该类药物,控制感染过程中,单一的抗菌药物很难达到理想治疗效果。

现阶段,较为常用的抗菌药物以强效、耐酶、耐酸和广谱类为主,从某种程度上促进了细菌耐药性的提高。

经过本次研究结果可知,78例患者中,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使用患者67例,占85.90%;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使用患者72例,占92.31%;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患者59例,占75.64%;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患者70例,占89.74%。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和总结抗生素类药物,有助于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类药物。

猜你喜欢
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菌素
药学监护下为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过敏患者使用该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UPLC-MS/MS同时测定鱼腥草中3个马兜铃内酰胺类成分的含量△
头孢菌素类与多种西药联合使用所致的不良反应的临床影响分析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不良反应药学研究
头孢菌素给药前有必要常规皮试吗?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与预防分析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高效检测动物源性食品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探讨
头孢菌素,代数越高不一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