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捏脊疗法联合针刺在厌食症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019-01-06 04:39章新辉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循行膀胱经厌食症

章新辉,吴 飒

(江西省鹰潭市中医院 儿科,江西 鹰潭 335000)

小儿厌食症是指一种以较长时间纳谷不香,见食不贪,饮食量明显减少,甚至拒绝进食等为临床特点的脾胃病,1岁~6岁的儿童发病率较高。归属于中医学“不思食”“不饥不纳”“不嗜食”“恶食”,以及“不欲食”等病症范畴。若本病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则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不足,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罹患他病,或生长发育落后等[1]。在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主要是以调整饮食、补充微量元素和调节肠道菌群等方法对症处理,治疗效果欠佳[2];中医学则通过辨病辨证相结合的方式治疗,疗效良好,尤其是外治法如捏脊疗法和针灸,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基本上无不良反应,家属容易接受,故而在临床上运用广泛。

1 小儿厌食的病因病机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脾常不足,若乳食不知自节,或喂养不当,没有及时按原则添加辅食,或家属只知道强调营养、令小儿食入过多肥甘厚腻之品,或溺爱小儿,纵容小儿贪吃零食,任其挑食偏食,或喂养无规律、时饥时饱等,均可导致脾胃受损,脾失健运,纳化失职,而形成厌食,正如《素问·痹论》中所载:“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或因罹患他病,治疗不当,或因药石误用,或病后未注意精心调养,伤及脾胃,导致脾胃虚弱而形成厌食,正如《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候》中所记载:“今脾胃二气俱虚弱,故不能饮食也”。或因小儿神气怯弱,若突然受到惊吓、打骂,周围环境剧烈改变、心理压力大以及所欲不遂等,不能及时宣泄,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乘犯脾胃,形成厌食。或因先天禀赋不足,脾胃薄弱,加之后天错失调养,脾胃渐虚而成厌食。可见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各种原因均可导致脾运失健,胃纳失职,而形成厌食。

2 小儿捏脊疗法的理论依据和操作方法

2.1 理论依据

小儿捏脊疗法,又称“小儿捏积”“小儿捏背”“小儿提背”等,是一种古老而又年轻的中医外治法。主要以提、捏为基本手法不间断地作用于脊背部肌肤,通过刺激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等部位起作用,其防治疾病的理论依据主要源自经络学说。中医学认为,经络为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具有沟通机体内外和联系四肢百骸、五脏六腑的功能,正如《灵枢·海论》中记载:“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具有运行气血,濡养周身的作用,正如《灵枢·本藏》中记载:“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养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具有抗御外邪、卫护机体的功能,正如《素问·缪刺论》中记载:“夫邪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脉,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部位为脏腑背俞穴所在地,通过按、揉、提、捏等手法刺激经脉,使得经脉通畅,气血调和,阴平阳秘,以期纠正机体阴阳失衡,从而到达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医学也证实了捏脊疗法作用,即通过一定的机械刺激作用于脊背部神经节或者神经干,可起到调整脏腑、神经以及内分泌等的功效,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功效[3]。

2.2 具体操作手法

取俯卧位为佳,侧卧位次之。操作者站在小儿左侧,以脊柱为中线,右手中指、食指和无名指分别放置在督脉和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部位,从大椎穴以及平行部位开始,从上而下充分按揉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所循行部位为主的肌肤,直到长强穴以及平行部位结束,持续时间3 min~5 min。脊背部肌肤放松后,两手置于脊柱两旁并保持各同名指头相对,拇指指腹与半屈伸状食指指腹相对,中指、无名指以及小指握成半空心拳头性状,挟捏肌肤,拇指在后,中、食两指在前,中食指向后捻动,拇指向前推动,由长强穴开始,从下而上不间断的以提、捻、推和放等基本技巧挟提肌肤,两手交替配合,向上推进直至大椎穴处,如此操作为1遍,整个操作过程持续时间约10 min。上述过程重复9遍,前3遍和后3遍操作只捏不提,中间3遍捏3次提1次,手法始终需做到自然、轻柔,用力均匀,对于部分患儿如恐惧捏脊疗法或肥胖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前2 d~3 d用力以及对穴位的刺激需更加轻柔和均匀,以便逐步适应捏脊疗法。每7 d为1疗程,一般情况下2个疗程即可。操作一般需在饭后1 h~2 h进行,不宜空腹。有皮肤病、脊背部皮肤较严重破损、重症心肺疾病、癫痫以及凝血障碍性疾病等不宜采用本疗法。

3 典型病例

邹 × ×,女,2岁9个月。3个月前因患手足口病后开始出现食欲不振,纳谷不香,食量较前明显减少,强行喂食则出现腹部饱胀、恶心不适,大便稍干,形体、精神正常,舌淡红,苔薄白,指纹尚可。诊断为厌食(脾失健运)。给予捏脊疗法。操作方法:以脊柱为中线,先充分按揉脊背部肌肤尤其是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所循行部位。之后由长强穴开始,从下而上不间断地挟提肌肤并按照基本手法要求向前推进直至大椎穴处,如此操作为1遍。上述过程重复9遍,前3遍和后3遍操作只捏不提,中间3遍捏3次提1次,整个操作过程持续时间约10 min。手法始终需做到自然、轻柔,用力均匀。同时配合针刺双足三里穴和双三阴交穴,采取平补平泻法,不留针。1个疗程结束后,患儿食欲、食量较前明显改善。后继续完成1个疗程,食欲及食量基本恢复正常,无其他不适,考虑病愈,停止治疗。

4 小 结

小儿厌食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之一。长时间厌食,可使小儿获得的营养物质减少,难以满足生长发育的需要,最终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罹患他病,或发生一定程度的生长发育落后等病变[1]。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因某些疾病(局部性或者全身性)影响到消化功能,使消化功能受损如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性减低或者胃肠道平滑肌张力下降所致;或因体内外环境改变、各种各样刺激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所致。中医学认为,小儿厌食症病位在脾胃,病因主要在于喂养不当、他病伤脾、先天禀赋不足以及情志失调等四个方面,基本病机是脾运失健,胃纳失职。临床上厌食患儿症状不多,但均与脾胃不调密切有关,故治疗应以运脾开胃为原则,正如王育仁教授所提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的观点。脾胃调和则运化正常,正如《灵枢·脉度》中记载:“脾气通于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以及《诸病源候论·脾胃病诸候·脾胃气虚弱不能饮食候》中记载:“脾者脏也,胃者腑也,脾胃二气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盛饮食者也;脾气磨而消之,则能食。”

督脉循行于脊柱之中,与手足三阳脉交汇,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脉。足太阳膀胱经为脏腑背俞穴之所在,与五脏六腑关系十分密切。捏脊疗法通过一定技巧的手法不间断的刺激以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为主肌肤上的穴位,使得经脉通畅,气血调和,脾健胃纳。足三里是治疗脾胃病的重要穴位,正如《四总穴歌》中记载:“肚腹三里留”,即体现在足三里具有合治内脏,双向调节脾胃功能。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肝肾之功效。捏脊疗法配合针刺双足三里和双三阴交可更好地起到运脾和胃的功效,促进脾胃运化功能恢复,脾健则知饥欲食,食而能化。本治疗方法历史悠久,安全有效,简单实用,经济实惠,且家属容易接受,不失为治疗厌食症或其他消化系统疾病的一种绿色好疗法,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猜你喜欢
循行膀胱经厌食症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国王的厌食症
个体化健康教育在小儿厌食症患者中的应用
探讨中医保健疗法治疗脾胃虚弱型小儿厌食症的疗效
刺络放血单独应用及联合膀胱经埋线法在跟痛症的治疗效果对比研究
背部刮痧治疗皮肤瘙痒验案一则
下午动一动,疏通膀胱经
调任通督针法联合膀胱经拔罐治疗围绝经期失眠症的临床观察
督脉循行考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厌食症8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