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风邪侵袭所致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3例

2019-01-06 04:39王江艳许军峰
中医外治杂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攒竹选穴睑下垂

王江艳,许军峰

(1.天津中医药大学新校区,天津 301600;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 300193)

麻痹性斜视,属于中医学“风牵偏视”范畴,是以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或上睑下垂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眼病。其病因多是神经核、眼外肌和神经等本身病变所致的单条或多条眼外肌出现完全或不完全麻痹导致的眼位偏斜,属于临床常见眼病[1]。麻痹性斜视多因动眼神经麻痹所致,动眼神经是人体第三对颅神经,与滑车神经、外展神经共同支配眼球的运动[2]。风邪侵袭是因气血不足,腠理不固,风邪乘虚侵入经络,使其眼目筋脉弛缓所致。临床上,西医主要研究分析外伤、炎症、血管性疾病、肿瘤和代谢性疾病等因素所致本病,中医多研究分析因脾气虚弱、肌肉弛纵、寒热痹阻、筋脉失和、脉络痹阻等内部原因所致的风牵偏视,对于外部原因风邪侵袭研究甚少。近年来中医治疗麻痹性斜视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3],现对针刺治疗风邪侵袭所致的风牵偏视进行如下报道。

1 病例介绍

所选案例是医院近年来收治的具有典型代表性的病例,病变的麻痹肌分别是眼内肌、眼外肌和上斜肌,3个病例中均采用了针刺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

病例1:王 ×,男,84岁,2014年7月29日因晨起受风后突然出现左眼球复视,左侧眼球向外斜视,眼球向内活动受限,上睑下垂,四肢活动正常,纳可,寐安,小便调,大便干,舌淡,苔白,右寸脉浮数。颅脑CT(2014-7-13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示:右侧枕叶、基底节缺血灶并软化灶;鼻窦CT(2014-7-18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示:1.双侧筛、蝶窦炎,2.双侧咽隐部饱满,鼻咽腔较窄;眼眶CT(2014-7-18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示:1.双眼晶状体位置欠对称,2.双侧筛、蝶窦炎。中医诊断:风牵偏视,证型诊断:风邪侵袭证。治疗原则:醒脑开窍,补益脑髓,祛风通络,补益中气,通利眼窍。针刺取穴及操作过程:首取双侧内关,直刺1寸,施以捻转提插泻法1 min,配合提插,双侧同时进行;继则取人中穴,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5寸,采用重雀啄泻法,以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攒竹透刺睛明,丝竹空、睛明、上睛明、风池、风府、鱼腰、阳白、太阳平补平泻;足三里提插补法;合谷、太冲提插泻法。治疗结果:治疗第5天,左侧眼球复视减轻,向外斜视角度较前减小,向内活动较前灵活,眼睑下垂减轻;治疗第10天,左侧眼球复视基本消失,向外斜视角度较小,眼球向内活动基本正常,眼睑稍下垂;治疗第20天,左侧眼球复视消失,眼位恢复正常,眼球活动灵活,眼睑无下垂。

病例2:林 ×,男,47岁,2016年4月26日夜间受风后出现双眼复视,右眼球向内斜视30°,向外活动受限,上睑下垂,纳可,寐欠安,二便调,舌淡,苔白,脉浮数。既往糖尿病病史多年。查体及实验室检查:血压124/77 mmHg,肌力5级;头颅MRI:未见梗死灶。中医诊断:风牵偏视,证型诊断:风邪侵袭证。治疗原则:疏风通络,疏肝健脾。针灸取穴:百会、四神聪、攒竹、阳白、鱼腰、丝竹空、太阳、瞳子髎、四白、风池、风府、外关、合谷、足三里、太冲。治疗过程:太阳向后下方斜刺,四白穴深刺入眶下孔,余穴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每周3次,14 d为1疗程。治疗结果:针刺1周后,双眼复视症状改善,右眼球内斜视20°,右眼球向外活动稍有好转,上睑下垂未见好转,继续治疗2周,双眼复视症状消失,右眼球内斜视5°,右眼球向外活动好转,上睑下垂减轻,巩固1周后,右眼内斜视症状消失,眼球活动灵活,眼睑无下垂。

病例3:刁 ×,男,63岁,2016年11月1日因吹空调后出现双眼复视,右眼球下斜视30°,右眼睑下垂,右眼球向上方运动不能,右眼酸痛,伴见头晕、头痛,语畅,恶寒,小便可,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脉浮紧。门诊查体示:掌颌反射(+),四肢肌力正常。实验室检查:头颅CT(2016-10-1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示:脑干密度不均匀;头颅MRI(2016-10-19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示:未见新生梗死灶。中医诊断:风牵偏视,证型:风邪侵袭,治疗原则:疏风散寒,通经活络,滋肾健脾。针灸取穴:百会、上星、攒竹、太阳、四白、球后、风池、风府、合谷、外关、阳陵泉、足三里、解溪、太溪、申脉、太冲、照海。治疗过程:四白穴深刺入眶下孔,攒竹透睛明,太阳向后下方斜刺,余穴采用常规针刺,得气后留针30 min,1次/d,每周6次,14 d为1疗程。治疗结果:针刺1周后,双眼复视较前减轻,右眼球下斜视20°,右眼球可向上轻微活动,眼睑下垂减轻,眼痛消失;2个疗程后,复视基本消失,右眼球下斜视8°,右眼球可向上活动,眼睑下垂好转,眼痛消失;3个疗程后,复视基本恢复正常,左右眼裂等大;4个疗程后,视物清晰,无复视,右眼球眼位恢复正常,活动灵活,随访无复发。

2 讨 论

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是临床常见病,眼内肌麻痹临床表现为复视,外斜视,眼球向内活动受限,上睑下垂等。病例1中患者针刺治疗基于颅内病变,注重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并加以局部穴位进行祛风通络,基于辨证分型进行治疗,配穴选眼周局部与麻痹肌相对应的穴位,如眼内肌麻痹选睛明、攒竹[4],疗程短,效果明显。

病例2中该患者患有糖尿病多年,肝肾亏虚,眼部经脉长期失养,加之外受风邪,以致经络不通,治以“疏风通络,疏肝健脾”。取眼周穴攒竹、鱼腰等,以疏通局部经络气血,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故取胃下合穴足三里,一则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二则调理脾胃,助气血化生之功;目系“上出于脑,后出于项中”,故取项后风池、风府以疏风通络,调目系;肝开窍于目,故取肝之原穴太冲,且太冲与合谷相配为“四关”穴,善于祛风通络,调和气血[5];取手少阳外关,通过三焦经协调脏腑。百会、四神聪治疗寐欠安,寐安则神安,利于自身正气的恢复。眼外肌麻痹配太阳[4],眼外肌属肌肉组织,故脾气虚弱,中气不足可使其转动无力,是其内因,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袭于经络,筋脉拘急,牵拽眼珠不正,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此患者即因脾胃之气不足,脉络失养,风邪乘虚而入所致,故治以益气健脾疏肝,疏风通络,扶正祛邪[6]。

病例3在眼周取攒竹透睛明、太阳、四白等穴为主,疏通局部经络以治标。《灵枢·经脉》曰:“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其经气在眼周输出于攒竹、睛明。“足阳明之经,……太阳为目上纲,阳明为目下纲”,故在眼周取阳明经四白穴。循经下行,又取胃经下合穴足三里、经穴解溪,一则“经脉所过,主治所及”,二来取其调理脾胃、助气血化生之功。合谷、太冲二穴,一阴一阳,一气一血,一脏一腑,一升一降,共调阴阳,生气血,和脏腑。取手少阳经外关,通过三焦经协调脏腑。“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偱经取其下合穴阳陵泉。《灵枢·脉度》:“蹻脉者……属目内眦,合于太阳、阳蹻而上行,气并相还则为濡目,气不荣则目不合”,故取八脉交会穴中阴蹻所通照海、阳蹻所通申脉,以调理眼的开合。在选取阳经穴位的同时,取太阴肾经原穴太溪,使阴阳共调,兼滋肾阴、补肾气。

共同点:①均采用了针刺治疗;②针对麻痹肌选用局部取穴;③眼周局部取穴,选穴攒竹、丝竹空、太阳等;④针对病因治疗,均采用疏风治法,选穴风池、风府;⑤针刺疗效显著。

不同点:①病例1针对基础病脑血管病采用了醒脑开窍针法,采取了醒脑开窍治法,如内关、人中穴的针刺手法;病例2中则针对基础病糖尿病采取了健脾益气的治法,选穴足三里、合谷;病例3无针对基础病的治疗。②病例1中针对眼内肌麻痹选穴攒竹、睛明,并采用攒竹透睛明穴透刺法;病例2中针对眼外肌麻痹选穴太阳、瞳子髎,并向后下方斜刺;病例3中针对眼斜肌麻痹选穴四白、球后。③病例2中注重安神治疗,选穴百会、四神聪;病例3中采用了滋肾健脾的治法,补先天以养后天,补养正气以抵御外邪,并通过阴蹻脉、阳蹻脉选穴针刺调节眼的开合。

3 结 论

综上所述,针刺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性斜视通过针刺相关穴位,以刺激麻痹眼肌神经和分支,使其产生兴奋作用,促进眼肌放电量的增加,改善眼周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促进神经冲动传导的改善,加速麻痹神经纤维再生和神经肌肉功能恢复[7~9]。3个病例中对于针刺的选穴及治则不尽相同,但总体原则是一致的,基于病因病机、经气循行及腧穴的作用进行取穴,其中都用到了眼周局部取穴,尤其针对眼麻痹肌的定向取穴,均收到了明显的疗效,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肯定与推广。

猜你喜欢
攒竹选穴睑下垂
赫林现象及其对先天性上睑下垂矫正术的影响
整体观念在推拿治疗近视中的运用探析
基于数据挖掘探究针刺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选穴规律
掐攒竹止打嗝
掐攒竹止打嗝
上睑提肌腱膜与眶隔筋膜复合瓣前徙在轻中度上睑下垂中的观察
针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炎的选穴研究
针治奇疾奇验医案
图解常见病刮痧疗法(十八)
高血压的简易按摩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