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精的藏、泄、泻❋

2019-01-08 11:41于智敏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9年2期
关键词:精气素问五脏

安 宏,于智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精的藏、泄、泻涉及精在人体中的实际状态,然而精在人体中是藏还是泻耶?前贤诸论中,究竟应作“泻”精还是“泄”精?藏、泄、泻的关系又如何?

试观《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1]40”似言其藏,而《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1]3,似又指精之可泻。理清上述问题,不仅是认识精存在状态的关键,也是进一步研究精的运行规律和诊治相关疾病的前提。

1 “藏”“泄”“泻”义训

藏,《说文解字》:“藏,匿也。[2]”王逸云:“士曰隐,宝曰藏。[3]”可见“藏”即隐匿而不显于外之义。由此引申用于进一步描述隐匿的程度,如《广雅》:“藏,深也。[4]”《素问·长刺节论》:“在头头疾痛,为藏针之”。王冰注:“藏犹深也。[5]”

“泄”,郑玄云:“犹出也,发也。[6]”引申为泄露、漏出。《韩非子·说难》:“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所匿之事。[7]”可见,“泄”有使隐匿者显露于外之义。而“泻”,俗作写,段玉裁云:“俗作泻者,写之俗字。[8]”《战国策·赵策二》:“忠可以写意。”鲍彪注:“写,犹宣”[9],表明“泻”字亦有发越于外之义。

“泄”“泻”义近,故常有互训。如《集韵·禡韵》:“泻,泄也。[10]”二字混用,在古籍中也时时可见。如《本经疏证》:“饮气……至肺,而后布其精,泻其粗,惟不言至于肾。盖肾固藏精泄浊之总汇也。[11]”

然而细玩二字,“泄”与“泻”虽同有发越、显露之义,但在程度上似有缓急之别。《玉篇》释“泄”为“漏”[12]89,而释“写”为“尽”[12]54。《广雅疏义》亦云:“写者,倾之尽也。[13]”医著中亦有体现,如《医镜》:“泄者如水之泄也,势犹纾徐;泻者如水之泻也,势已直下[14]”可为例证。

综上,藏、泄、泻在字义上具有由里达外、由隐匿到显露的发越趋势,而在泄与泻之间又有发越缓急的区别。

2 精的藏、泄、泻

一般认为,在精的藏、泄、泻3种状态之中,“藏”指储藏,而“泄”和“泻”指排泄、输泻,这种认识易使人误解为精具有运动与静止两种截然状态。如高士宗认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之凝结,而不输泻也。[15]”然而人体生化一刻不止,升降出入须臾不停。在精的生化运行中,并不存在独立于运动之外的“静藏”,所谓“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不生不化,静之期也”[1]228,意蕴诸此。

由此,精的藏、泄、泻应当分别指人身诸精匿行于体内、缓泄于体表和急泻于体外的3种运行形式。精自深而浅、由里达表的发越和布散过程,推动了人体的生化。《素问·生气通天论》:“阴者藏精而起亟也”。张志聪注:“亟起以外应”[16],即指阴精自里达外的运行状态。这种向外的耗散状态是人与天地沟通的基础,而呼吸精气、饮食排泄、情志变化等都是这种状态的外在表现。

3 精藏、精泄与精泻之辨

精的藏、泄、泻虽同时存在于人体,但三者并非平行关系。其中,泄与藏分别属于人体之精耗散的不同阶段,前者走泄于体表,而后者匿行于体内。泻则类似精在耗散过程中的应激状态,多表现为精短时间内大量耗散,或是局部功能的暂时增强。

3.1 精之泄

人的生机不止,精之外散不绝。作为人生常态,精泄表现在结构和功能两方面。

就结构而言,五脏位居一身之里,其精由此泄越于经脉,所谓“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1]190“一日一夜五十营,以营五脏之精”[17]33。诸脏之中又以肾之位最下最深,如《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至阴也。[1]185”《素问·解精微论》亦云:“至阴者肾之精也。[1]332”一身之精由肾发泄,经冲、任、督一源而三歧,与“少阳属肾”之三焦,外散精气于肌表头面,故《灵枢·五癃津液别》:“肾为之主外。[17]148”

四肢、官窍功能的实现亦赖精的外散。五脏之精化为津、血、液、髓、汗诸“精”,荣养百骸官窍。“肺主身之皮毛,心主身之血脉,肝主身之筋膜,脾主身之肌肉,肾主身之骨髓”[1]143,五体运用动作皆赖五脏之精泄泽濡养。而五脏之精达于体表诸窍者,称五脏化液,“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1]82,最终耗泄于外。

3.2 精之藏

张景岳云:“精气之生息有限,而耗损无穷。[18]900”精在体内的藏匿运行,促进着脏腑内部精气的生化;精的外泄产生了生机,同时也损耗了自身。

由于精的走向总是以向外耗散为最终结局,可以认为精的匿行仅是其外泄前的暂时状态。这个阶段虽然短暂,却起着气血津液等诸“精”承制互化的关键作用。其中,“五脏主藏精者也”,五脏之精,如《灵枢·本神》云:“肝藏血……脾藏营……心藏脉……肺藏气……肾藏精。[17]47”五脏诸精流转而互化,则“神转不回”。生克制化是常见的精气运行次序,如张景岳云:“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18]625”除了各脏之间的互通,一部分精伏行更深,或“变化而赤为血”以养心窍,或“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充脑窍,二窍得养则神明得奉。

3.3 精之泻

泻作为精行的一种特殊状态,不仅是正常的也是必要的。首先,通过泻精人体得以抵抗外邪,所谓“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1]108。其次,男子“精气溢泻”,女子“月事以时下”,又是生殖之用的体现。此外,人能临事立决、气力倍增亦由精主,所谓“并精而出入之者谓之魄……魄之为用,能动能作,痛痒由之而觉也”[18]45。

《素问·上古天真论》:“五脏盛乃能泻。[1]3”精的施泻以精的充盈为前提。这种短暂的泻精状态,在愉悦身心、增强机能的同时,也大量消耗着精气。“汗者,精气也”“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精气必虚,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1]110。男女欲事过度,则如《养生三要》所称:“不知节啬,则百脉枯槁。交接无度,必损肾元。[19]”至于“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1]75,皆是“生病起于过用”,持续反复泻精而致。《周易·节·象》云:“说以行险,当位以节。[20]”即暗示了泻精带来利好的同时,更应注意使精在其位、泻不失节,所谓“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4 总结

综上,藏、泄、泻对精在位置、趋势和功能方面的描述各有侧重,但三者都是精在运行过程中的不同状态。这一认识意味着既往中医“精”的研究可能存在尚未探及的新方向。就生理而言,精的藏、泄、泻仅是对精运行过程的白描,而其具体运行规律还有待进一步的探讨。就病机而论,与藏、泄、泻失常相关的精病病机还有待补充。由此,在填精、固精、涩精等治法之外,精病的治法也可进一步拓展,这些问题当撰文另述。

猜你喜欢
精气素问五脏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Ancient and modern medication laws of aromatic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angina pectoris based on data mining
Discussion on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from “Cold-dampness and Insidious Drynes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on Efficacy and Safety of Electroacupuncture on Oral Oxycodone Hydrochloride Prolonged-Release Tablets Related Constipation
从五脏相关理论浅析祛风退翳法在风轮疾病的应用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五色入五脏一年更健康
试论中医精气、阴阳五行对中医再生医学的启示
漫画
《内经》足六经理论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