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南京论脾胃特色浅析

2019-01-09 06:40王立方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9期
关键词:益气汤运化肺气

王立方

(河南省中医院,河南 郑州450000)

中医基础理论中,常脾胃并讲,属土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互为表里,处于人体中焦。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这是脾胃功能的相互关系。阅读吴南京医师著作,知其辨证治疗脾胃疾病非常重视后天之本的生理功能及其与各脏腑的关系,其用药重视维护、培养脾胃元气。吴南京医师于脾胃理论颇多发挥及应用,现整理其理论及辨治脾胃病经验以飨同道。

1 脾胃及其与脏腑关系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旺则五脏六腑皆受其所养而功能正常,气血健运,气健神旺。否则气血不充,肌体失养,神气渐衰。人体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脏腑之间相互资助,相互影响。临床以肝胆木气对脾胃功能影响最大,以木克土故。例如肺、心、肾等皆对脾胃功能有一定的影响。现分而述之。

1.1 体用互补,燥湿相济 脾主运化和胃主受纳,主要是脾相对于胃来讲的,也就是胃通过受纳功能把食物水液等收入胃囊,如果没有脾的运化功能,食物的营养物质就不能消化吸收和利用。脾升和胃降,是身体气机运动的一种形式,气的升提和下降,必在中焦以脾胃的升降为枢纽。所以脾胃的关系密切,治疗时脾胃也不能截然分开。临床常用方剂如四君子汤、平胃散等往往脾胃并治。

胃体阳而用阴,脾体阴而用阳;胃为阳土,脾为阴土。吴雄志[1]认为:“阴土阳土纳运有别,阴土阳土,润燥喜恶不同,太阴性湿,阳明性燥,燥湿之间有燥湿混杂,燥湿互化,燥湿同形3种关系:阴土阳土寒热虚实不同,阴土阳土气血多少不同,太阴、阳明体用相济。”

1.2 土和木达,风木疏土 肝胆属木,肝体阴而用阳,司藏血而主疏泄。木能克土,土能荣木,两者关系密切。肝主疏泄,是指肝对人体气机的调理作用,临床上85%的脾胃病归因于肝的疏泄[2],主要因为人为社会性群体,多种情绪影响气机运行,肝主情志,情志不遂,郁而横逆脾土,引起腹胀、纳差、呃逆等不适。因人体情绪压抑,影响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进而木不疏土所致。健脾方六君子汤方中的陈皮即为疏肝理气。小柴胡汤及逍遥散,前者为脾虚肝郁化火的代表方,后者为健脾疏肝代表方,脾胃功能要健运,肝的疏泄功能定要正常。

1.3 土金相生,升降相因 肺的宣发可以促进脾的升清,肺的肃降可以促进胃的降浊;肺的宣发赖于肺气充足,肺的肃降赖于肺的清宁。肺主气,李东垣认为脾胃一虚,肺气先绝,所创补中益气汤以人参、黄芪两药为主,意在大补肺气,肺气足全身之气有所主,才能下兹于肾。风木闭于地,则肝不疏泄,加柴胡、升麻两味风药,取风性上达之性,让气可更好上达于肺,李氏方名虽为补中益气汤,实以大补肺气为主。气为阳,主升,气足则能升。脾主升清,气足则脾的运化才有所主,清气才能得以升发。此后,历代医家补脾皆以补气为主,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升陷汤即是代表方,皆以人参、黄芪为主药,大补肺气以运中焦。

1.4 相资相制,水暖土达 气为阳,主升,但人一身阳气之根本在于肾阳。气虚到一定程度往往形成阳虚。此时患者除神疲乏力症状外往往还会有四肢怕冷,夜尿多,大便溏甚至水泄。此为肾阳虚表现。治疗当温补脾肾,代表方如附子理中汤,即健中温下。对于肾虚明显的脾不运化腹泻症,忌用补中益气汤,下元虚损之人再用补中益气汤会动摇下元根本,治疗当健脾温肾加用固涩药如石榴皮、赤石脂等。诚如《医宗金鉴》中释补中益气汤:“是方也,用以补脾,使地道卑而上行,亦可以补心肺,损其肺者,益其气,损其心者,调其营卫也。亦可以补肝木,郁则达之也;惟不宜于肾,阴虚于下者不宜升,阳虚于下更不宜升也。陆丽京曰:此为清阳下陷者言之,非为下虚而清阳不升者言之,倘人之两尺虚微者,或者肾中水竭,或者命门火衰,若一再升提,则如大木将摇而拔其本也。”[3]

1.5 火土相生,气血相形 中医理论认为心主血脉,脾胃生化气血。吴南京医师认为对于脾胃病的论治要考虑到心的问题,暗耗心脾就是人长期思虑,损伤心脾之血,形成的怔忡、健忘、失眠等临床表现,以归脾丸治疗,归脾丸为心脾同治的经典方剂。临床常用的丹参饮子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就是以心主血脉治疗脾胃病。长期脾肾阳虚的胃痛、胃病,加用当归、桂枝等温养血脉,效果明显增强,心为火脏,火能生土。

1.6 用药经验 吴南京医师临床治疗脾胃虚弱性疾病善于运用黄芪一药,并且大剂量应用还能补肾中元气。黄芪内黄外赤,直根而下,赤入血而黄为脾土之正色,生后天脾胃中气,重用则性能下沉于肾,少用则浮而滞,多用则沉而通,常用黄芪量少则80~100 g,多则100~200 g。同时还可将黄芪应用于慢性肝炎患者,取其补气托毒之力。运用黄芪时脉象当沉弱无力,脉细用党参,脉弱用黄芪,脉细弱则两者同用。

2 病案举隅

患者,男,60岁,腹泻20余年,每日大便4~5次,平时仅见腹泻,如天气转凉或食冷物则见痛泻,久治不效,2013年4月就诊于吴南京医师处。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萎暗,有色斑,脉象虚大,重取无力。处方:黄芪50 g,仙鹤草50 g,麸炒山药30 g,补骨脂30 g,石榴皮20 g,厚朴20 g,紫苏叶30 g,干姜20 g,黄芩片30 g,当归15 g,水煎服,15剂。随访1年腹泻未见复发[4]。

按语:患者为中老年男性,腹泻长期不愈,久泻多虚;加之脉象虚大,重取无力,气阳虚则鼓动乏力。发病季节为春季阳气升发之时,此时升发不及。天气转凉或食冷物加重,此为阳气不足,气阳不足,不能固摄,则腹泻频发,形体消瘦为久泻伤阴;面色萎黄,为气血不足。久泻宜涩,故选用石榴皮、仙鹤草收涩止泻;黄芪配伍当归、仙鹤草益气养血,强壮正气;干姜温中止泻;紫苏叶升阳止泻;厚朴宽肠下气;久泻伤阴,用山药益气养阴;补骨脂温脾肾止泻;黄芩既可佐治全方温燥之性,又可清伏热。

3 讨论

吴南京医师论治脾胃病多重视脾胃元气,治疗脾胃病多从脏腑相互关系入手,秉承整体与局部、天人合一的辨证论治观念;重视脾胃元气在生理病理中的作用,遣方用药少用攻伐伤正之品,善用黄芪补益脾胃元气及肾气,用药多选柔和之品如谷芽、麦芽、山楂、鸡血藤、益母草、陈皮、茯苓等,选方常用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六君子汤等。希冀为后学治疗脾胃病提供思路及借鉴,丰富脾胃病的辨证论治体系。

猜你喜欢
益气汤运化肺气
补中益气汤体内外对脾虚证两种特征菌数量的影响
调中益气汤联合外洗汤剂治疗压疮的效果观察
处暑
——保养肺气 春捂秋冻
Network pharmacology research and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of Huangqi(Astragalus Radix)and Jinyingzi(Rosae Laevigatae Fructus)in treating 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
浅谈喉咳肺气虚证
生物反馈治疗仪联合加味补中益气汤对脾胃气虚型功能性便秘的疗效
人到中年补肺气
调畅气机在咳嗽病中的应用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