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如何从“忠实”的临帖进入到“生动”的创作

2019-01-10 00:10叶枝校
书法赏评 2019年6期
关键词:临帖弯路楷书

叶枝校

当今,书法蓬勃发展,学习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书法爱好者在学习上颇为迷茫。尤其在当代书法出现“雷同”现象下,更多人迷失自我,一味跟风,缺失自己的审美观,这样的作品就难以建立起“自己的艺术秩序”。笔者在此浅谈书法如何从“忠实”的临帖进入到“生动”的创作问题,期盼同道中人不吝赐教。

一、如何才能把楷书写灵动

楷书要写的灵动,就要笔法多变,不能机械地用同一种笔画形状去构成楷书的字,每个字的同向笔画、落笔、收笔都要有变化,俯仰向背也要有不同的变化,但又不能过,要有微微的变化,而不是强烈的。作者要有秩序地把握楷书小变化的敏感性。

灵动就是不安定,活跃的意思,不能机械的书写,要有节奏。字的节奏、形状太单一,就不灵动了。要节奏不同,就像音乐一样,有些笔画要两三个笔画连续写一个节拍,还不能牵连,要笔断意连,如果牵连,就成行书了,楷书的正大安静的性格就会被打破,格调会下降。当然,有时有一两个连带,还是可以的。可参照赵孟頫的楷书,它被誉为行楷,可以借鉴。

写楷书要生动,启功说过创作写楷书,要当行书来写,写行书,要当楷书来写。很简洁的一句话,却含义深刻。其实楷书要写灵动还不行,要写出味道才行,需要多实践、多对比、多探索、多体会。

二、电脑时代学书法有什么用

有人说电脑时代学书法没有什么用。这是一个非常肤浅看待书法的问题,肤浅在把写字看成书法的全部,肤浅在把写字代替了艺术。书法是写字,是书写汉字,但书法也是一门艺术,既然是艺术,其生命是永恒的,艺术的高峰是人们永远到达不了的,这就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就在于追求者穷尽一生期望最高而不能却不甘心放弃。写字是为了实用,实用是为了让人们看得清楚用途。写字实用性的最高峰是有的,就是仿宋字体。它是绝对端正实用的,因为报刊、书籍、文件用得最多的就是仿宋字。所以,练字为了实用,直接学电脑,学打字即可。

书法区别于写字,主要在于其艺术性,书法艺术同中华博大精深文化密切联系,既包括哲学、诗歌、音律等,同时是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宣泄。我们通过书法中笔、墨、形式,可以看到作者思想文化境界如何,高深的书法、一看就必须包括有“可见”的几方面的元素:1.这个人很聪明,才思敏捷;2.这个人功夫了得,继承古人到位,吃古能化,推陈出新;3.这个人文化修养高,书中有物,不仅是书法,更是美术音乐诸方面。

三、书法如何从临“古”到自成风格

书法艺术要出成就,必须临经典古帖。许多人虽然从小就练了,但学生时代只能是爱好,临古少。许多人曾经学今人的字,深受其害,那时候因为不懂,都是照着报纸和非专业书法杂志上发表的书法作品去学的,其实这些能发表的作品多是领导的,很江湖,一般来说好的书法家的书法,往往不能见这些官方报纸杂志的,所以很误导初学不深的爱好者。很多电视节目也是,往往用左手或用脚写字的人,能上新闻,正常书写的好书法不能上电视新闻,因为没有新闻点。

书法除了书写技法的学好外,还要提高文学能力。书法,是从临古帖上,注重把美术和文化融入,让创作有画意有文气,到最后是并不需要过多计较于古人的东西的,而应更多加以“道”的理解,建立自己的艺术秩序。

四、读帖如何才能读出知识收获知识

书法家要提高修养,就要拥有资料,见到自己没有的帖,就要买,或许临不完,但可读,有印象,眼光就开阔了。还要多订阅书法方面的报刊杂志。自己掌握好了一两本帖的技法,其他的帖凭印象是可以模仿出来的,样子虽不到位,但可丰富自己掌握的笔法和字法,就是说基础技术掌握了,对于形式上的问题就容易解决。在多读帖中,加入思考,也相当于临习了,临帖有显现的临,也有不显现的临,比如多看高手下棋,也能提高水平。

五、书法的文化与艺术造诣如何提升

成为一个书法家,要注重修养,加强文化知识的学习。当代很多书画家,在初高中时文化课的成绩其实并不算好,为了考艺术院校耽误了很多学文化的时间,因为要分出时间来攻书画,否则也考不上大学。

步入社会后,真正的艺术家往往文化修养都很高,比以前文化好的同学或更强,因为他加强了文化修养,才能提高自己的书画水平。“腹有诗书气自华”,多读书,强文化,书画有儒雅气。艺术作品的雅,是靠养,不是靠练。很多书法家写文章、理论、诗歌、对联,书文结合,颇有才情。经过文化提升的书法家,骨子里有“魂”,创作就有精气神。

六、学习书法如何不走弯路

很多学习书法的人都走过弯路,从不知到知,从懵懂到明白。走点弯路很正常,受点挫折,能警醒,一个人走过弯路了,才知道直路正路的好,今后教学带徒,就是明师。乱写字,不临帖,是学书法的弯路;埋头苦干死临帖,不思考,写一辈子出不来,就是弯路;跟师不对,误入歧途,误导审美,是最可怕的弯路。学习要跟对真才实学的明师。社会上拿毛笔就写字的人太多了,就像能按快门拍照一样,以为是摄影家了。一般的人很难判断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来,只有明者自明,“江湖书人”却少有“自知之明”。所以书法家不要随便点评你不熟悉的人的作品,因为你不懂他叫要点评的目的,或许另有所图。

名师出高徒,是必定的,但资质不同,学习态度不同,跟名师的学生,也千差万别。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二。聪明的,勤奋的,学一个月比其他不上心的学一年还强,是正常的。学艺术没有速成,小孩子学三五年能把字写稍端正就非常好了,进入书法艺术,还为时过早。书法是文化,靠多方面的积累,没有20—30 年的修炼,几乎不能成材,因为学习技术要花很多时间,学习文化又要花很多时间。试想我们看一遍1000 字的文章,若不是粗略的读,要读懂都要半天以上,如果读海量的书,得费多少时间啊?当然,学与不学,区别也是很大的,跟明师学,总会有进步的,这些知识或许在较久的以后受用,当下,跟明师学艺,是捷径,老师会给你解惑太多问题了。

七、书法如何从“临”到“创”

书法从临帖到创作,是水到渠成的,不能急也不能懒,临多了,自然能创作。但进入创作状态也不能等得太久,这需要多思考出帖的方法才行。学习书法人对掌握毛笔具有相当基本功后,可以尝试用水性笔、钢笔去临毛笔字帖,这样容易把你转入毛笔书法创作上来,因为钢笔就是实用的,你已经应用了。有时,创作时要把手上的毛笔,当拿的是钢笔,用钢笔的写法去写字,会进入创作状态。很多人认为自己从“临”到“创”总出不来,认为自己的创作离字帖远了,形神没了,就会怀疑自己天赋问题,患得患失,最终郁郁不振。其实这是审美出了问题,创作总想和原帖一模一样,是审美上的错误。从古至今,后人总学前人的,古代里,后面谁的字与前人的字相同、相像,几乎没有,最多只能说“似曾相识”罢了。只有当代人,爱跟风,个个书法好像一个样,这是不好的现象。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写字都一样好吗?如果各不相同,不是更多姿多彩吗?所以,书法写得与字帖一模一样,似乎形神都像,不一定“真”也,也不算好,一来挺没趣的,二来作者本没具有古人相同的才华和天赋及情感,故就“失魂”。笔者尝试过集字创作,觉得确实写的很像,笔墨也不错,但就是感觉这样的作品“没趣”。

猜你喜欢
临帖弯路楷书
我的大贝壳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临帖赵孟頫《洛神赋》
临帖孙过庭《书谱》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画与理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