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高考古代诗歌阅读作用类考题的探讨研究
——从2019年全国卷Ⅱ第15题说开去

2019-01-10 19:07宁夏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全诗题干抒情

宁夏

(作者单位:宁夏银川市第六中学)

2019年高考结束后,笔者有幸参加了宁夏地区高考语文阅卷工作,在笔者批阅的1万多份古代诗歌阅读客观题中,发现有50%的考生的答案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期间,笔者和其他阅卷教师多次交流了考生的答题情况,选录了部分较为典型的答案,着力研究古代诗歌阅读中作用题的特点,以便帮助师生提高此类考题复习效率。先来看2019年全国卷Ⅱ的古代诗歌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投长沙裴侍郎

杜荀鹤

此身虽贱道长存,非谒朱门谒孔门。
只望至公将卷读[注],不求朝士致书论。
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
男子受恩须有地,平生不受等闲恩。

[注]至公:科举时代对主考官的敬称。

14.略

15.诗歌的颈联描写了两个具体的场景,与其他各联直抒胸臆的写法不同,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

命题专家给的参考答案如下:

①情感表达:颈联所写场景是作者孤高耿介情怀的形象化表达,可以使读者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者的心志。②结构安排:舒缓诗歌全篇的节奏,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

评分参考补充:“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卷组补充的评分答案:

情感表达的作用:答出“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用典”“自比”“含蓄”“委婉”等标志性词语得分,答出表达作者“孤傲”“清高”“恃才傲物”得分。

结构安排的作用:答出“承上启下”“过渡”“铺垫”等标志性词语得分,再答出使结构“舒缓”“张弛有度”“从容”亦得分。

接下来我们先来看题干。题干考查的是诗歌颈联的两个场景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上的作用。作答时,考生首先要捕捉本诗颈联中“两个场景”“情感表达”“结构安排”及其“作用”等概念的指向,其次了解考查的指向。“两个场景”在“情感表达”“结构安排”上的“作用”,最终的落脚点在“作用”上,本质上是考查考生对抒情方式、表达效果的理解和运用。

解读颈联“垂纶雨结渔乡思,吹木风传雁夜魂”:首先,“渔乡”即捕鱼之地,“雁夜”即秋夜,为了和“渔乡”相对应,将“秋夜”的“秋”改为“雁”;其次,用了两个典故,“垂纶雨”指姜太公钓鱼的典故,表清高,“吹木风”指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孤耿,即两个场景。通过用典,自比姜子牙、张翰,由此表现出作者孤高耿直的情怀,还表现了作者英雄迟暮的悲情。

命题者给考生的启示是:考题由重情感内容转为重作用效果。

然而从阅卷情况来看,有50%的考生的答案与参考答案有不同程度的偏离。

一、混淆“情感”与“情感表达”的作用

以某考生答案为例:

①垂下来的线挂在雨里那是对鱼的思念,夜晚大雁飞过上空带走一阵凉风。②情感:作者通过对“垂纶雨”“吹木风”两个具体场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坎坷的仕途的伤感和无奈。③情感表达:颈联表现自己壮志难酬,空有一腔才华却无处施展的愤懑。

通过该答案可以发现考生望文生义、随意曲解,不能准确把握全诗。从第②句的表述形式看,“情感”与“作者通过……伤感和无奈”是吻合的,考生呈现了“情感”内容,但这并非题干要求的,未答两个具体的场景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作用。从第③句的表述形式看,“情感表达”与“颈联表现……愤懑”呈现“情感表达”是对的,但该考生仅呈现“情感”思想内容,未涉及作用。所以,考生混淆了“情感”和“情感表达”,从而导致错答。

掌握“情感”是理解全诗的基础,又是做好“情感表达”的前提,所以理解“情感”是读懂诗歌的一把钥匙。那么如何才能做到理解“情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如下方面掌握。

1.全面理解诗句,把握情感内容

作者的情感是指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不是作者一生中具有的情感。要概括作者的情感,需要从诗歌的内容出发,对诗歌的每一句进行分析、理解。诗歌往往通过描写具体的人、事、景、物等来含蓄地表达作者的情感。例如2017年全国卷Ⅰ古代诗歌阅读《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一诗,首联描写了考场的紫色桌案、袅袅香烟、温暖微风、宽广庭院、清新早晨以及群英毕至等内容。通过对这些人、事、景、物的描写,体现了考场的特点,根据景物特征,可以归纳出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的肃穆和作者的喜悦之情等,依此可正确答题。

2.分析手法技巧,把握情感内容

通过诗句关键词语以及对描写的景物的理解可以把握诗歌的情感,但对于使用了表达技巧的诗句,要通过对技巧本身的理解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对于使用修辞手法的诗句,要根据修辞的特点分析;对于使用表现手法的诗句,要根据表现手法的特点分析。这就要求考生熟悉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起兴、渲染、象征、用典、借古讽今、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正侧结合等。

3.抓住语言特征,推断情感内容

这里的“语言”指意象语言和情感语言。意象语言即景物,是包含作者情感的物象,作者往往通过意象表达情感。考生若能准确把握意象的特征,就能掌握诗歌的情感内容。如果主观臆断、胡乱联系,就不能用意象推断情感;情感语言即“诗眼”,找准“诗眼”能明确情感。“诗眼”一般是关键情感词或关键情感句。关键情感词即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起明确思想感情的作用;关键情感句即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4.分析意象、意境,准确把握情感

意象融入了作者的思想情感;诗歌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现出的意蕴和境界就是意境。考生可以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再依此把握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如古人一般有“望月怀远”“见流水思年华易逝”等感受。面对这类题目时,考生可以通过分析意象来把握意境,从而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掌握上述四种方法,就能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明确其与情感表达的区别。

二、误解“结构安排”的作用

1.混淆“结构”概念及所表示的具体位置

以某考生答案为例:

①总领全文,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并且承接上联引出下联,希望自己被重用。②承上启下,承接上联作者客居渔乡,只求展示自身才能,又对下联正直恩惠的态度做出解释,使诗歌节奏舒缓。

“总领全文,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指的是诗歌的开头部分。本题考查的是颈联,故不合理。承上启下,即过渡,是诗歌结构技巧,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诗句位置一般在中间。本题考查的是颈联,符合承上启下的位置,但是该考生的第②点答案充其量只是将这个概念与诗句结合起来解说,或者错把承上启下当“结构安排”的作用,并未说颈联在“结构安排”上的作用。应该表述为“结构安排:颈联承上启下,起过渡作用,使诗歌的节奏舒缓下来,使整首诗歌有委婉从容之致”更为准确。

对于这种问题,考生要在阅读和写作实践中领会“总领全文,奠定了全诗感情基调”中的“领”“全诗”的考量指向;了解“承上启下”作为诗歌结构技巧的特点,通过多做例题掌握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混淆“结构”与“结构安排”的作用

仍以考生答案为例:

①结构:使诗歌主题更加突出,使诗歌结构过渡自然,更加紧凑,照应全诗。②结构安排:承上启下,承接上联诗人的早生志向,引起下联诗人对待恩惠的态度,起过渡作用,全诗自然连贯。

从第①句看,“结构”与考生答案中的“使诗歌……过渡……全诗”吻合,但不符合考题要求。题干要求答“结构安排”的作用。从第②句看,“结构安排”与“承上启下……全诗自然连贯”不吻合,只答出结构“过渡”,未写出“过渡”的效果。所以,考生要了解“结构”与“结构安排”的区别。

在“结构”方面,考生要区别概念,准确表述。在平时的训练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树立严谨审题意识。“结构”指结构形式,即结构技巧,常见的有开门见山、首尾照应、重章叠句、以景结情、卒章显志、过渡(承上启下)、伏笔、铺垫等。结构的作用在于加深印象,渲染气氛,深化主题,增强诗的节奏感。

“结构安排”指句子在结构上的作用,这与其在诗歌中的位置有关。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甚至手法也会不同。首句有点题、开篇、统领全诗、奠定基调之妙;中间句尾有转折文意、承上启下之妙;句尾卒章显志,或另辟新境,有含蓄隽永之妙。

三、专业术语使用乱象

1.错写专业术语

笔者在阅卷过程中发现约有30%的考生写错诗歌术语。例如把“承上启下”写成“呈上启下”,把“铺垫”写成“辅垫”“捕垫”,把“含蓄”写成“含续”“含絮”,把“过渡”写成“过度”,把“颈联”写成“劲联”,把“寓情于景”写成“喻情于景”等。甚至有同一考生写错多个专业术语的情况出现,如:

①呈(承)上启下,喻(寓)情于景,可以使文章效果更鲜明,有意境。

②借景述(抒)情,委婉表达了自己想求取功名的决心,形成强烈的对比,为尾联做辅(铺)垫。

由上可知,教师在教学中,一方面要向学生强调专业术语的唯一性、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要在批阅试卷时认真修改,引起学生重视。

2.混淆诗歌表达技巧术语

例如“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借物抒情”和“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和“以景结情”,“铺垫”和“伏笔”等,都是学生易混淆的内容。比如某考生的答案:

作者运用了借景抒情的修辞手法,写出了……

“借景抒情”属抒情方式的一种,而非修辞手法。抒情方式是表达方式的一种,在诗歌中,描写、抒情两种表达方式很重要。从诗歌的情景结构关系来看,一般有先景后情、先情后景、寓情于景、先事后景几种情况。从表达情感方式看,可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间接抒情方式有三种情况:①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借景抒情、以景衬情、融情于景、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②托物言志、象征、寄寓、寄托;③即事抒怀、怀古伤今、借古讽今。

对此,学生要明确抒情方式和修辞手法是表达技巧中两个不同的范畴。

对于修辞手法,学生要掌握比喻、拟人、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排比等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即这种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所达到的效果。

3.混淆特殊用语

例如“致仕”“含蓄”和“隐晦”等,或把古诗文中的古义理解成今义,例如某考生答案:

总体上起过渡作用,表达了作者求学、尚学、乐于致仕的态度。写出自己寻找致仕的机会……

显然,学生把古诗文中的“致仕”(退休辞官)当作现代汉语中“去做官”之意。

“隐晦”意为不明显,学生作答时用其代替了“含蓄”,出现了“隐晦地表达了作者英雄白发的悲情”的答案。似乎说得过去,但要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

这就要求学生既要了解同一词语在古代和现在的不同意思,也要关注同义词的运用,特别是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学生要做到广泛积累,掌握一定数量的专业术语。

四、关注几个问题

1.树立“先总后分”的答题观念

以某考生答案为例:

结构安排上,此句放在颈联位置上,对首联起到了很好的承上作用,表明作者的情感,也是在读完前两联后心生一种希望自己凭借真才实学进入学道,而展现出一种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质,对于尾联则起了启下作用,将感情寄托在意象与情景之中。

此答案的关键词是“承上”“启下”,但考生分散在句子中,有可能第一位阅卷者(一道题有三位老师阅卷)一时未找到关键字眼而少给分,第二位阅卷者因为找全了关键词而给满分,两位阅卷者给分不一致,就会造成三批,增加阅卷者的工作量,更影响自己的得分。上述答案表述为“结构安排上,承上启下,此句放在颈联……”更好。

面对这种情况,考生需要明确回答问题的原则,一般是先总后分,“总”是对问题的概括,“分”是分析具体的诗句;同时一个问题未必只有一个角度,各个角度都要思考。从答题规范角度讲,应将关键词放在句首,简洁明了。这种答题模式可概括为:“关键词+分析+分说”。

2.注意作答顺序

试卷题干是“这样写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显然应该先答“情感表达”的作用,再答“结构安排“的作用,但相当一部分考生先答“结构安排”的作用,再答“情感表达”的作用,有的甚至出现了“情感—结构—情感”的混答模式。例如某考生答案:

①颈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借“垂纶雨”“吹木风”鲜明地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思念,又表达了作者渴望受赏的心情。②结构安排上,承上启下,点明自己出身卑微,也照应尾联作者渴望受赏之思。③颈联借景抒情,烘托了作者的心境,表达了作者虽出身卑微但心存大道渴望受赏的心情。

暂且不说该考生答案准确与否,由该则答案来看,第③项纯属画蛇添足。考生至少未明确题干要求,实为猜测拼凑答案。所以,要着重训练考生的审题能力,在准确、完整地解读诗意的基础上,审清题干。关注命题者考向,是考查表达技巧的作用还是句子的作用;关注全诗局部还是整体;关注作用涉及的位置,位置不同,其作用亦有所不同。

复习备考古代诗歌阅读非一时之功,师生要善于从“错误”中获得“真知”,把错误答案当作我们总结教训、避免失误的源头。如此,复习备考之路才能走得顺利畅通,考生才能在考场大放异彩。

猜你喜欢
全诗题干抒情
点赞中国为抒情女高音而作
数字算式
劝学
会抒情的灰绿
抒情和说理,“宗唐”和“宗宋”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柳树
本期主题:梅花
掌握方法 有效答题
『双阳』抒情十八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