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情境体验,规避应试模式
——2019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分析

2019-01-10 19:07辽宁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19年5期
关键词:文学类试题考查

辽宁

综观2019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试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有什么特点?对2020年备考有什么启发?笔者试图通过对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备考策略,以期有助于高三师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

2019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紧密结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及教学要求,紧密结合考生现实生活及实际认知,充分体现高考“立德树人”的导向,贯彻“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通过选材集中反映、情境强化引导、答案明确指向等方式,形成独特的考查方式,引导考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以学科素养为抓手,将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等考查内容贯串为有机结合的整体。

一、命题特点

(一)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取材广泛,联系时代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涵盖中外文学作品。2019年8套试卷中,共有8篇文学作品,选文各具特色,注重情境审美体验,考查考生对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认知及对文本深层价值意蕴的理解。全国卷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分别选自鲁迅的小说《理水(节选)》,莫泊桑的小说《小步舞》,何士光的小说《到梨花屯去》。北京卷取材于赵园的同名散文《北京的“大”与“深”》,天津卷选择的是艾平的散文《萨丽娃姐姐的春天》,浙江卷节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江苏卷考查了林斤澜的小说《表妹》,等等。

主题上,坚持立德树人,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全国卷Ⅰ的《理水(节选)》,用新编的故事赞美了埋头苦干、为民请命的“中国的脊梁”;全国卷Ⅱ的《小步舞》,告诉人们时代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全国卷Ⅲ的《到梨花屯去》,呈现了改革开放伊始,农村干部群体勇于承担的精神风貌;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导引考生游历京城,品味深厚的历史感与鲜活的生命力;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展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在新时代焕发的新风采;浙江卷的《呼兰河传》,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江苏卷的《表妹》,通过表现一对表姐妹在溪滩浣衣的场景,赞扬了劳动之美,引导考生思考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相较2018年而言,2019年的选材更为广泛,除了全国卷Ⅱ,其他试卷都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而作者不仅有鲁迅、莫泊桑、萧红、林斤澜等大家,也有何士光、艾平、赵园等不甚出名的作家。在体裁上,除了北京卷和天津卷考查了散文,其他试题考查的都是小说。每一篇文章都充分关注了时代和语文核心素养,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二)注重本原,强调基础;关注情境,规避模式

强调基础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2019年高考语文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基本素养的考查,注重对阅读与写作基本能力的考查。其中5篇小说阅读的试题都围绕小说“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的基本知识设置,有2篇小说对语言进行了考查。此外,天津卷、浙江卷、江苏卷都考查了文章标题。

《课程标准》中提到:“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主要载体,让学生在个人体验、社会生活和学科认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学习任务,以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2019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的设置强调在更开放的情境中解决问题,为考查和提升考生的语文学科素养拓展了更大的空间。例如北京卷第21题:“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要求:不要透露你所在学校的信息。”这道题创设了实际问题情境,并对思维方式做了明确要求,更能考查学生的能力,更具现实意义。

《课程标准》中还提到:“测试形式要创新……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2019年全国卷对现代文阅读的顺序做了调整,将实用类文本阅读提到文学类文本阅读之前进行考查,难易度更加合理,更符合考生的思维习惯。且在此基础上,文学类文本阅读采用了新颖的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要求考生主动思考,完成任务。

例如,全国卷Ⅰ文学类文本阅读第8题考查对鲁迅《理水(节选)》中人物形象的理解,并不直接提问,而是借用教材中的课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鲁迅)中的话,引导考生在鲁迅的作品群中进行综合思考。考生由此及彼,由试题到教材,连点成面,在综合思考中获取新知,实现高考语文对创新性的考查要求。第9题要求考生从“故事”与“新编”的角度分析《理水(节选)》的基本特征,考生既可以以生活为参照去理解考查内容,又可以由考查内容延伸到对生活现象的反思,答题角度多样。全国卷Ⅱ的第8题将对人物形象的考查和塑造人物的表现手法的考查合二为一。

考查形式的创新,有效地规避了答题模式化,对考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面对不同问题情境时的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备考策略

(一)关注时事,把握文本主题

鉴于文学类文本选材往往注重现实意义,文本多影射现实生活中的某些事情,因此只有多关注时事,了解社会上的一些发展与变化,才能更准确地抓住文本主旨,便于作答。所以,建议考生在复习备考之余,也应多多关注时事政治,了解国内外要闻。考生可通过《人民日报》等官方报刊关注时政要闻,形成自己的看法,不仅能够为做好文学类文本打好基础,同时也丰富了写作素材,可谓一举两得。

(二)广泛阅读,提高理解能力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材非常广泛,可以说涉及古今中外,近年来文本理解难度加大,对考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很好地理解文学类文本,就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但鉴于高三实际情况,考生学习任务非常重,备考时间紧张,且考生生活阅历普遍较浅,所以,最好的途径是通过阅读增加阅历,进而提升理解能力。建议考生可以多做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试题,在训练中提高理解能力;也可以广泛阅读经典选文,体裁不必局限于小说、散文,阅读时需要注意将文学知识和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以期能够加深对文章的判断和理解。

(三)回归本原,通过训练提升语文关键思维

模式化的答题越来越没有“市场”,面对常考常新的文学类文本阅读,师生要遵循文本特点,回归文学类文本的本原。对于小说,除了知道“人物、环境、情节”三要素、虚构等术语,知道从“人物、环境、情节、主题”等角度答题外,还要学会结合材料,有针对性地探讨三要素在文本中具体呈现的方式与作用,力求做到不仅知道答题术语与套路,更能够结合文本与题干,展开契合要求的分析。还要回归教材,教材是最好的阅读范本,课后习题是规范的阅读训练。

教师应带领学生加强对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训练,通过做题来完善不同考点的作答要求。但需要明确的是,做题不等于机械刷题,学生要避免反复刷题,应重质而非重量,对做过的每一道题都要认真思考并揣摩,特别是高考真题。教师务必带领学生认真研究近五年来的真题中的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设题与答案,探寻命题规律,关注“同与不同”。此外,对于信息处理、逻辑思辨、审美鉴赏、探究创新、语言表达等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要有落到具体真题的训练。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素养。

猜你喜欢
文学类试题考查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文学类文本“文本二”的前世今生——“八省联考”卷《国文教员》点评题命意溯源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重点】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小说)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戏剧)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
例谈氯及其化合物的学习与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