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

2019-01-11 14:29江苏省淮安市老张集乡中心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26期
关键词:公物动笔习作

江苏省淮安市老张集乡中心小学 韩 婷

我们的习作教学不缺改革,也不乏创新,真正缺乏的是如何开启学生习作内动力的观念和智慧。我们要让学生真正爱上写作,乐于表达,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就像见到老师要问声好,看到地面上的垃圾要随手捡起一样,让学生的习作出口成章,挥笔而就。习作不仅仅是作业、任务,还是一种成长道路上的成就,一项必须要掌握的技能。如何做到这些呢?下面我来阐述具体的实施方法:

一、走进学生生活,让话题“活”起来

我们老师首先得改变观念,转变职能,我们是教材的利用者,是学生的引路员。任何一部教材,相对浩瀚无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它只是一滴水而已,只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水,而水的甘甜,漫游水中的畅快是无法企及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让我们课本上的习作话题贴近学生的生活,甚至慢慢走进学生的生活,融入他们的生活,让学生有话可说,乐于向同学、向老师表达,这就需要老师的智慧和努力。例如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花之歌》,全文使用拟人手法把作者与花角色互换,“我”变成了天地孕育的一朵花,花有了“我”丰富的思想和感情。这是一篇很好的训练学生写作的素材,但我们不可以直接布置:大家今天写一篇想象的作文啊,字数不能少于300 啊。这样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下笔,也会挫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最近班级或学校发生的一些事情顺势创造话题。比如学生们不爱惜公物,经常会用脚踢开门,甚至踹开门,教室门已经坑坑洼洼,不堪“众脚”了。老师这时候就可以请大家写一篇《门的血泪控诉》,这样学生是不是就有话可写,有情想要表达了呢?而且还可以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是不是比老师的苦口婆心更有教育意义呢?一人苦口婆心,不如众人口诛笔伐;众人口诛笔伐,不如自我反省。教师创造性、灵活性地运用教材,让作文话题走进学生生活,让话题变得有温度、有热度,让学生乐于接受,主动表达,而不再生硬、刻板,让它真正“活”起来。

二、师生作文评改,让写作“动”起来

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托尔泰斯写《战争与和平》曾反复修改过七次之多;海明威则说:“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近二百遍才最后付印。”好的作文不是老师批改出来的,而是自己写出来、改出来的。我们教师必须转变观念,不能把大量精力花费在批改习作上,而应该动脑筋让学生多动笔练,引导学生多动手修改,文章不厌千遍改。管建刚在《我的作文教学主张》里曾这样说:“作者是第一修改责任人,学生互改更多是形式,老师少写批语,只示范精改几篇。”他强调的就是要让学生自己动笔修改,老师负责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修改有时候比写还要重要,在反复的自我修改中才能领略语言的奥秘,这就和学习骑自行车、练习打篮球等活动一样的,在不断地重复中摒弃错的动作,巩固正确的,从而达到熟练掌握技巧的目的。

在作文的修改过程中,教师仍然是引导者,而不是主导者。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

1.读读

老师可以挑出学生习作中写得好的语句让大家多朗读朗读、欣赏欣赏,并读出作者的名字,强调这是来自我们大家作文中的好句子,并非名家之作,写作离我们并不遥远。这些精彩的片段千万不要成为昙花一现,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把学生的这些佳作可以收集起来,可以建一个班级优秀习作册,让写作的同学获得成就感、荣誉感,让他们的习作成为班级长久的话题。当然,老师还要其他同学行动起来,可以学一学、写一写。

2.想想

学生习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也可以归类整理出来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找出问题所在,并为修改提出自己的见解。当然,修改作文是一项庞杂而又繁琐的事情,仅靠学生是万万不可以的,就算是老师,如果没有系统性的指导训练,想到哪教到哪也收效甚微。教师应该提前做好计划,可以进行阶段性的训练,从初级起步,一步一步提高要求,比如这样计划:消灭错别字———消灭语病———正确使用标点———围绕中心句谋篇构段———如何让描写变生动等等。在修改的过程中,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是训练的发起者,学生是思考的主体,在思考中逐步掌握语言的运用规律,规避错误,发扬优点。

3.写写

读得再多,想得再好,最终都得落实到动笔修改上。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直到真正掌握此类文章的写作要点为止,这才能达到写作训练的目的。

三、让习作成为学生的习惯,老师需要转变观念

1.变教为次,以写为主

兴趣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教师的任务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帮助孩子建立对写作的兴趣,掌握写作的方法,并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成就感。

2.变批为次,自改为主

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注重批改为引导学生自己修改。当然,这里不是让老师们放弃批改,而是建议老师将精力主要放在引导学生学会修改习作,在反复地修改中掌握语言的运用技巧。

3.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语文是活的,是有上下游环节的,就像水一样,既有上游又有下游,这样才能够流动起来。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正如水的上游和下游,没有阅读的写作正如失去了上游的河水,是无源之水,是一潭死水;没有写作的阅读正如失去了下游的河水,是没有出路的水,也是死水一潭。我们阅读的面不能仅仅囿于课本之内,要把阅读的面扩大出去,为写作积累或创造更多的源头。

4.段篇结合,让写持续

写作的训练不能仅仅靠每两周一篇的习作,这样是远远不够的。统编版语文教材每单元都有阅读和习作的训练点,比如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习作的训练点是想象,老师可以找出1~4课有关想象的训练点,设计出适合学生发挥的话题来训练学生的写作,着重训练学生抓住重点、立足事实、合理发挥想象,把要描写的事物或者表达的情感写得具体些。不一定要写一篇,每课可以要求写一段,鼓励写一篇,只要达到要求就可,为本单元的习作训练打好基础。这样,段与篇相结合起来训练,让写作变得更有系统性、针对性,让学生的习作变成一种习惯,而不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式的应付差事。

5.创造机会,把写用活

比如竞选班干部,我们可以让学生都动笔来夸夸自己或同学,用手中的笔来展现自己或同学的优点;教育学生爱护公物,我们可以请学生化身公物,为这些公物代言,批评破坏公物的不文明现象。历朝历代流传下来的书籍记录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学生在内动力的驱使下,笔耕不辍,才能真正不断地解锁写作的奥秘。

综上所述,我们教师今后的习作教学应该及时地转变观念,顺应大语文观的时代要求,让学生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让写作变得和说话、肢体动作一样简单自然,甚至变成学生的首选表达方式。

猜你喜欢
公物动笔习作
行政法视野下农村公物的利用与管理
公物私物都要爱护
爱公物
积极探索公物仓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共用
我要写的勒阿越来越少了
毛毛雨
打扮春天
春天的雨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