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汉字之源 润语言素养
——谈汉字字理微课改进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探索

2019-01-11 14:29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
小学时代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字理生字识字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滨江小学 钟 镭

识字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小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基石,得文必先识字。我们的低段小学语文教学应充分重视汉字教学,并以“理解汉字,热爱汉字,能正确运用汉字”为根基铺展开来,培养和丰富低段学生的语文素养。

传统的识字教学存在僵化、浅显、乏味的弊病。1.识字教学常常固定在文本教学第一课时的前十分钟,大部分识字教学都是“走过场”,2.识字的方法大多以“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为主,机械记忆持续力极差,并造成学生对汉字背后的文化认知极为薄弱。3.识字的预习和复习指示泛化,课内课外无法联动。在许多老师和家长的意识里,识字是孩子一个人孤独的征程。

正视这些弊端后,笔者钻研汉字造字的历史及演变过程,结合小学语文低段识字教学的内容、要求、重点,梳理出具有典型“字理”(指一个汉字造字的初衷以及演变过程)的汉字,通过“微课”对汉字适度探源,将其深藏的字理像放动画片儿一样呈献给学生,让学生的识字方法更加科学,识字时间更加自由,同时也将汉字文化输送到每个家庭,播种中华文化的种子。

一、复现造字原理,建立认知统一

我们司空见惯了这样的识字教学:加一加———土+也=地;减一减———灯-火=丁;或者自己编一个字谜,我们耳熟能详的范例便是:“一个老公公姓王,一个老婆婆姓白,他们一起坐在石堆上面。”以此加深孩子对“碧”字的识记。事实上,这样千篇一律的教学处理很大程度上将汉字原来的意思,或者造字的初衷破坏殆尽,对汉字文化的理解传承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尤其在一些字形复杂,或者不适合直观形象记忆的汉字识记教学中,这样泛化的处理起不到明显效果。

这一识字教学的瓶颈在我执教一年级下册《两只鸟蛋》这一课时被打破了。这篇课文是儿歌形式的,根据以往的经验,本篇课文的生字识记的难点在“杈”和“取”。初读时对孩子们来说最难的是儿歌的第一行“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因为句子中“杈”和“取”对他们来说是相对比较陌生的两个生字,尤其是“取”日常生活中不常用,学生对这个字的认知运用存在距离和障碍。让学生跟着老师读一读,自己想办法加一加,记一记,效果不尽如人意。在课堂阅读时,还是会有很多孩子一读到这两个生字就要打疙瘩,或者读错。可见,用传统的识字方法来识记难记或者生疏字已是“路难行”了。

我反复地读着这一句话,凝神看着“杈”和“取”这两个字,突然发现了这两个字有一个共同点“又”。古人造字是有渊源的,每个汉字的形成背后都包含了字理,于是赶紧去查阅,“杈”和“取”字为什么都有一个“又”字?查阅了以后才发现,“又”在古时候是手的意思,在又字中加点表示手指和手指之间的分叉,那么“杈”字就来表示树枝与树枝之间的分叉;“取”字的背后更是藏着一段历史:古时候常有战事,胜利者一方常常把失败方俘虏的耳朵割下来拿在手里作为标记,于是“取”字便是由“耳”和“又”组成的。

我收集资料,动手完成了汉字字理微课《有趣的又》的制作,像动画片一样放映了“又”的由来和演变,原本枯燥的识字,孩子们看得津津有味,对两个生字的印象更是深刻,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没有一个孩子在朗读两个生字时出错。

在这一识字案例中,我们看到有些汉字,光看字面,无法将其形和义建立统一,学生若要识记,只能靠机械记忆。机械记忆是痛苦的、不牢固的,所以才会在朗读句子时反复出错。只有当我们科学地呈现了汉字的由来,帮助学生在大脑里建立起汉字字形和字义的统一,他们才能真正认可、接受,并且牢牢地记住汉字。

二、构建思维导图,实现发展提升

在小学语文教材的语文园地中,常常会出现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板块。这一板块的编排初衷是让学生熟字带生字,从一个字的认知拓展到一类字的识记,大限度地增量学生的识字。如:“包”加上不同偏旁后,就有了“泡、饱、跑、袍、炮”等一类字。但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往往简而化之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记一记便过去了。可是孩子们真的记住了吗?从一个字到一群字的识记,重点不再是追根溯源,而是通过这种识字方式的呈现,刺激学生大脑中语文学习思维,使其获得发展与提升。学生在语言积累和思维创造中形成语文素养的扩充和丰盈。

我们以汉字字理微课为载体来呈现“一个熟字带出一串生字”的识字方法,那么学生会学得更加轻松,效率也会更高。如在教学生写雨字头时,我让学生观看了微课《变幻莫测的雨》。微课里先是图文并茂展示了“雨”字的由来及演变,随后借助“夏、秋、冬”的时间线索,一次出现夏天的“雷雨、冰雹”,秋天的“露珠、白霜”,冬天的“晨雾、雪花”等一系列雨字头的字。同偏旁的字一个一个地出现,对应着图片一字一字地讲解,学懂了便总结出:“雨字头的字一般都和水或者天气有关。”这样水到渠成的理解是微课效益浓缩的精华,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有得,有思,有悟,这样识字以及理解的过程是有机的、健康的,有文化的温度的。

三、区分同音汉字,强化理解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认识汉字,是为了正确、灵活地运用汉字。对低段小学生而言,同音字的区分和运用一直是教学的难点。我们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再”与“在”的区分和运用,就是很多小朋友头疼的命题。我们常常感慨:尽管练习前已经讲了又讲,做错后已经巩固了多次,但是一段时间后再次遇到这两个字的区分和运用,又会“一夜回到解放前”。究其原因,是因为孩子的思维里没有真正接受这两个汉字含义上的区别。为什么“再”表示“第二次,多次?”为什么同音的这个“在”却是表示“在哪里”?老师平淡琐碎的重复没有办法触及孩子们思考的敏感点。疑惑在,如何接受?不接受怎能转化为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这一难题在汉字字理微课中迎刃而解。首先,笔者通过汉字字理微课向学生们呈现了“再”的由来和演变,这是重要而关键的一步。学生看到了“再”从甲骨文到楷体的演变过程,又透过老师的讲解,十分轻松地了解了:“再”的本意是“1+1”,是第二次、又一次、多次的意思。经过千年的变迁,汉字的字形在变,字义也在不断丰富,于是“再”至今拥有了多种意思。但是不论意义如何延伸,都和本意密切相关。学生看懂了,理解了,疑惑解除了,思绪畅通了,“再”与“在”的区分变得驾轻就熟,运用自如了。

汉字字理微课轻松颠覆了传统的机械的课堂识字教学,让学生摆脱遇见难记的字只能死记硬背的窘境;让识字不再是课堂十分钟内必须达标的项目。它立足低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把遥远灿烂的汉语言文化推到了学生跟前,在他们的世界里播种了中华文化的种子,为夯实语文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字理生字识字
读儿歌识生字
生字辨识大闯关
“字理识字”与“俗解汉字”两种教学法的有效性研究
复习生字字形的方法
识字儿歌
巧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效率
识字故事
运用字理教学,提高识字教学的实效
识字谜语
字理,风景这边独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