笙生不息
——浅谈笙的起源与发展

2019-01-12 16:08刘欣
颂雅风·艺术月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音域起源乐队

◎刘欣

关键字:笙 起源 发展

中国民族乐器种类丰富,且特色各异。而在这众多乐器中,笙作为流传了几千年的吹管乐器,在中国音乐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是蕴藏着深厚的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乐器之一。在中外音乐文化的交流中,也对西洋乐器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一、笙的起源

关于笙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春秋前期。

早有文献记载了“随作笙”和“垂之和钟,叔之离磬,女娲之笙簧”之说,虽然是传说中的神话人物,但已能看出“笙”在当时已经有了一定的地位。

而在河南殷墟甲骨文中的“龢”字,经多方考证,“龢”字正是“笙”的象形文字。

目前众人所发现的最早的实体笙,是被誉为“人类音乐史上奇迹”的曾侯乙墓的古匏笙,是1978 年在湖北省随县出土。虽然经历了大概2400 多年,形态依旧清晰,制作工艺已具有一定的水平,可以看出是通过簧片的振动而发音。

二、笙在古代时期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笙十分被统治阶级推崇,在宫廷和民间都非常流行。有能力的权贵者都喜爱配备一支多人制的笙乐队。

两晋南北朝时期以前,乐队还是以笙、以及与笙并存的竽等吹奏乐器为主,配上打击乐进行演奏。进入隋唐时期,经济发展迅速,民族大融合,各族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渐渐兴起了“燕乐”。而乐队的乐器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随着弹拨乐的大量融入,笙不再作为主奏乐器,而是变为乐队里吹管声部乐器之一。笙的地位却依旧重要,宋代的宫廷雅乐中,甚至需要几十人的吹笙乐师编制,用来烘托出所奏音乐的气氛。

三、笙在近代以来的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文化发展越来越迅速,越来越开放。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

在元、明、清时期,笙的发展曾经一度停滞,除了封建礼教制度的限制,很大程度上也有笙的音域不够宽泛以及最重要的和声功能并没有得到良好应用的缘由。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在经济文化领域的迅猛发展,笙也开始了全方位的发展和改革。而大量小型、中型、大型民族乐队的组建,也给了笙更大的进步空间。

为了拓宽笙的音域,方便乐曲中的转调,加强快速演奏的技巧,笙的制作家们不断制作出了扩音、加键等多种类型的笙,使笙的音量增大,高中低音域也具备了各不相同的特色,给了笙更加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和生命力,不仅能演奏温婉缠绵的乐曲,也能表现雄伟巍峨的壮观场面,与创作出的现代音乐曲目的演奏需求更加融合。

笙的和声作用,也使得笙在单旋律乐器众多的民族管弦乐队中,拥有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把各个声部毫无痕迹地粘合在一起,调和了音色,丰富了乐队的音响,使音乐作品的演奏效果达到极致。

为了让笙在乐队中展现出的声音更有层次感,笙的制作家们也研制出了很多种在乐队中发挥独一无二、无可替代作用的中低音笙,例如小排笙、排笙(键盘笙)、抱笙等,使中国民族管弦乐更加交响化。

笙的半音增加,音域比以前扩大到五个八度,因此,演奏的技巧也变得越来越丰富,演奏技术要求也比以前越来越有难度。正是一代又一代的热爱着笙的艺术家、演奏家和教育家们,不懈努力,执着进取,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培养了越来越多杰出的传承者,形成了很多不同特色的风格流派,笙的发展才有了充满光明的前景。

作曲家们也由此创作了大量的优秀新型独奏曲和大型协奏曲。在创作方法上,也借鉴了外来的优秀文化,把西方的和弦特色与民族传统音乐特色及少数民族音乐风格融合,广泛应用十二平均律,节奏更加欢快跳脱,节奏型也更加密集,无调性乐曲、多调性乐曲、移植和改编的乐曲都大量涌现。

从笙的发展之路来看,从古至今,笙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取代的地位。虽然一度从辉煌的殿堂跌落,但却从来没有从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中退出过。既可以登上贵族宫廷,也可以融入市井之中; 既可以在舞台上独领风骚,也可以作为乐队的粘合剂,将不同的音色融合在自身的和声中。

结语

在21 世纪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定会蓬勃生长。我们应该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一切机遇和力量,在继承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所得出的优秀成果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和吸收国外音乐文化,增加不同乐器之间的合作,加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时俱进,将笙的艺术世界更加丰富,让笙这门艺术在国际舞台上熠熠发光。

猜你喜欢
音域起源乐队
圣诞节的起源
花的乐队
奥运会的起源
梦想乐队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
万物起源
万物起源
论民族唱法教学的基本结构
午晤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