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2019-01-13 10:22车娟刘姣朱玉芳陈海英
天津医药 2019年6期
关键词:椰子油红肉乳制品

车娟,刘姣,朱玉芳,陈海英

2013年全世界由于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致死的人数达到1 750万,占全球死亡总人数的30%,预计到2020年CVD致死人数将接近2 500万人[1]。我国CVD 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CVD 死亡患者占我国居民疾病死亡总数的40%以上,居首位[2]。食物脂肪酸参与形成人体的组织结构和代谢过程,可调节人体的生理生化反应。近年来人们大多关注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而对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关于心血管健康的研究却相对滞后。传统理论认为SFA 的摄入会增高CVD 的患病风险,但有研究表明SFA 不会提高CVD 的患病风险,甚至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本文就SFA和CVD的关系作一综述。

1 SFA与CVD危险因素的关系

2017年中国心血管报告显示,CVD 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糖尿病、超重/肥胖、身体活动不足、不合理膳食、代谢综合征、大气污染[2]。所以下面就高血压和血管功能、血脂异常和糖尿病这几项危险因素来叙述。

1.1 高血压和血管功能 一项营养基因研究报告指出,受试者先摄入低脂(30%)饮食6 周,再摄入高饱和脂肪(45%)饮食6周,高饱和脂肪饮食后血清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浓度较低脂饮食时升高15%,脂肪组织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基因表达也增高[3]。说明高饱和脂肪饮食通过升高血清中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浓度导致高血压和CVD 的发生。根据脂肪酸分子结构中碳链的长度可以分为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6 个)、中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6~12个)和长链脂肪酸(碳链中碳原子>12 个)。有研究证实,每天摄入60 g 乳清+8.5 g 中链饱和脂肪酸(MCSFA,medium-chain saturated fatty acids)、60 g乳清+6.9 g MCSFA、60 g 酪蛋白+8.5 g MCSFA 和 60 g酪蛋白+6.9 g MCSFA连续12周,最后测得的血压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4]。说明MCSFA 的含量和类型并不能影响血压,所以,除了MCSFA,其余类型的SFA可能是可以升高血压的。

SFA对血管功能影响研究的结论不一致。研究显示,以不饱和脂肪酸替代饱和脂肪酸对血管功能并无影响[5],膳食干预和血管功能(DIVAS,dietary intervention and vascular function)的随机对照研究指出,将膳食中的饱和脂肪换成不饱和脂肪可增加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并减少微粒的数量[6]。血管内皮祖细胞的数量的增多和微粒的减少对血管健康有益,提示SFA对血管功能中度有害。

1.2 血脂异常 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增高被认为是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降低血清LDL是当前预防CVD的重要方法。目前普遍认为SFA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对血脂产生不利影响。SFA 的主要食物来源是乳制品、红肉和热带植物油,如棕榈油和椰子油。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VD 的发病风险可能与SFA 的食物来源有关,但与SFA含量无关[7],因此不能根据SFA的含量来预测个别食物对血脂的影响。

乳制品中的脂肪酸以SFA为主。研究发现摄入高比例乳制品4周的受试者与正常饮食和高比例红肉饮食的受试者相比,血清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LDL-C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8]。一项长达14年关于城市成年人的乳制品摄入与代谢紊乱关系的研究指出,乳制品的摄入量与偶发性血脂异常、HDL-C 异常、血脂异常的发病率呈正相关[9]。所以乳制品可对血脂的不利影响可能是随着摄入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棕榈油是从棕榈果中提取,含有50%的棕榈酸、40%的油酸和10%的亚油酸,棕榈酸是棕榈油中主要的饱和脂肪酸。LDL与高密度脂蛋白(HDL)的比值是公认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生物标志物[10]。Wistar大鼠分别用一般饮食、氢化棕榈油、纯棕榈油和菜籽油干预4 周,氢化棕榈油组的TC 含量最高,纯棕榈油组大鼠的LDL与HDL的比值最低[11],说明氢化棕榈油会升高血脂,不利于心血管健康,纯棕榈油可降低LDL-C,并有助于增加HDL-C,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

椰子油含有90%的SFA,研究显示,虽然椰子油有升高血清TC 的作用,但椰子油升高HDL 的作用比升高LDL的作用大,使TC与HDL的比值降低[12]。另有研究表明,椰子油升高TC 和LDL-C 的程度大于顺式不饱和脂肪植物油,但低于黄油[13]。故认为椰子油对血脂健康比较有益。

1.3 糖尿病 2 型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是CVD。目前,仅有少数几项研究着眼于单一SFA 对2 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欧洲癌症与营养前瞻性调查(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EPIC)研究显示,血浆中偶链SFA:肉豆蔻酸(C14:0)、棕榈酸(C16:0)和硬脂酸(C18:0)的浓度与2 型糖尿病的风险呈正相关;而血浆中奇链SFA:十五烷酸(C15:0)和十七烷酸(C17:0)的浓度与2 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呈负相关;血浆中花生酸(20:0)、山酸(C22:0)、蜂酸(C23:0)和二十四烷酸(C24:0)也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呈正相关[14],而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摄入富含单链SFA(十五烷酸和十七烷酸)的发酵乳制品的人群患2 型糖尿病风险较低[15]。因此SFA对2型糖尿病风险的影响可能取决于SFA的碳链的奇偶及碳链长度。

2 SFA和心血管疾病

传统理论认为,与不饱和脂肪酸相比,SFA的摄入会增加CVD的患病风险,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也发现,用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替代SFA可降低冠心病的发病风险[16]。此外,美国国家退休人员卫生协会的一项包含年龄在50~71岁共521 120名参与者的研究中,对这些参与者的饮食和健康状况做了16年的随访,结果显示CVD死亡率与SFA的摄入量呈正相关,将食物中供能5%的SFA换成等能量的植物来源的MUFA,可使CVD死亡率降低10%,将食物中供能2%的SFA 换成等能量的亚油酸(LA),可使CVD 死亡率降低 6%[17]。但也有文献认为 SFA 摄入与CVD的患病风险没有直接关系,一项Meta分析表明,富含SFA、ω-3 PUFA、ω-6 PUFA 的饮食导致患冠心病的相对风险系数分别为1.02、0.93、1.01[18],即富含SFA 和富含PUFA 的食物导致患冠心病的风险相近,所以用PUFA 代替SFA 并不能降低冠心病的患病风险。PUFA 包括n-3 PUFA(ω-3 PUFA)、n-6 PUFA(ω-6 PUFA)等,其中ω-3 PUFA 包括α-亚麻酸(ALA,α-linolenic acid),ω-6 PUFA又包括亚油酸(LA ,linoleic acid)和花生四烯酸(AA,arachidonic acid)等,而 AA 与 CVD 的死亡率呈正相关,LA 与CVD 的死亡率呈负相关,植物来源的MUFA 和海产品中的ω-3 PUFA与CVD的死亡率呈负相关[17]。所以将食物中的SFA换成PUFA所导致的CVD患病风险的结论不同,可能是因为有研究者没能将ω-6 PUFA 中的 AA 和 LA 区分开来,忽略了 AA 和 LA 的单独作用,而是将ω-6 PUFA 看做一个整体来分析的,所以SFA的摄入会增加CVD的风险。

虽然总体SFA 可提高CVD 的患病风险,但富含SFA 的食物对于CVD 患病风险的影响是否一致呢?椰子油主要由饱和脂肪酸组成。研究显示,用含10%椰子油的饲料喂饲雌性C57BL/6小鼠5周,5周末给小鼠做主动脉弓缩窄术以增加左心室压力负荷,术后8 周,与对照饲料组相比,椰子油组可通过加剧心肌纤维化、降低毛细血管密度和增加心肌细胞凋亡导致术后病理性心肌肥厚,促使心功能恶化和糖代谢重构,从而加重压力超负荷引起的心肌病的程度,此外椰子油假手术组也观察到心肌间质纤维化增多、舒张功能受损和氧化应激[19]。因此目前的研究表明,在压力过载的情况下,椰子油对心脏的结构和功能有着深远的影响;在没有压力过载的情况下,椰子油也会引起氧化应激和心肌纤维化。

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含量很高,摄入乳制品脂肪与患CVD的风险之间的关系尚不明确,且大多数据来源于食物和营养素的替代研究。有研究者对3项前瞻性研究[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1986年—2010年)、护士健康研究(1980年—2012年)和第二次护士健康研究(1991年—2011年)]的数据分析显示,将供能5%的乳制品脂肪换成植物脂肪,患CVD的风险可降低10%,将供能5%的乳制品脂肪换PUFA,患CVD 的风险可降低24%,将供能5%的动物脂肪换成乳制品脂肪,患CVD 的病风险可提高6%[20]。说明乳制品脂肪相对于植物脂肪、多不饱和脂肪和动物脂肪来说,CVD 的发病风险更高。然而也有研究者发现乳制品的摄入可以改善CVD 的发病危险,一项Meta 分析显示,摄入乳制品可使血脂异常、胰岛素抵抗、血压升高和腹部肥胖均得到改善,可降低患CVD的风险[21]。另有一项对29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的Meta 分析显示,总乳制品(高脂/低脂)的摄入量与冠心病或CVD发病风险之间无关联,发酵乳制品(含酸奶、奶酪)的摄入量与CVD 发病风险呈负相关,并表明每天摄入10 g 奶酪可使CVD 的发病风险降低2%[22]。所摄入乳制品虽然与植物脂肪、多不饱和脂肪和动物脂肪相比,可以提高CVD的发病风险,但是摄入乳制品尤其是奶酪可降低CVD的发病风险。

红肉中含有大量饱和脂肪,有研究认为摄入红肉是CVD的主要饮食危险因素[23-25]。一项为时4年的高血压患者研究显示,不论男女,未加工和加工过的红肉摄入增多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增加有关,且在男性高血压患者中,加工红肉摄入量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心房内径增加有关;而在非高血压患者中,未加工和加工过的红肉摄入量均与心脏参数或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变化无关[26]。另外,红肉摄入也会影响肠道微生物群,从而导致肉碱衍生代谢物的产生,这些代谢产物与CVD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27]。然而,也有研究认为摄入红肉并不会使CVD的发病风险升高,一项Meta 分析显示,成年人每日摄入≥35 g 红肉不会对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脂、脂蛋白和血压)产生影响[28]。另一项Meta 分析也显示未加工和加工过的红肉的摄入使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衰的发病风险明显降低[29]。所以,摄入红肉与CVD的发病风险的关系尚无定论,红肉对心血管健康中度有害。

3 结语

从CVD 的危险因素来说,除了MCSFA,其余种类的SFA可使血压升高,SFA对血管功能中度有害,乳制品随着摄入时间的延长表现出血脂异常风险的增大,纯棕榈油和椰子油有助于降低血脂,SFA碳链的奇偶和长度不同对2型糖尿病的患病风险的影响不同;从CVD 的患病风险来说,总体SFA 的摄入会增加CVD 的风险,但具体食物有不同的影响,富含SFA 的椰子油会导致心肌纤维化,乳制品尤其是奶酪的摄入可降低CVD的发病风险,红肉对心血管健康中度有害。对于维护饮食健康而言,不能仅仅依靠减少SFA的摄入,也要注意食物和SFA的种类。

猜你喜欢
椰子油红肉乳制品
乳制品加工过程中的质量控制研究
伊朗红肉月产量增长11%
减肥燃脂“新网红”:椰子油真的能减肥吗
加工红肉才是影响健康的“罪魁祸首”
新西兰红肉出口超10亿新元,中国为最大出口目的地
新西兰红肉出口保持强劲态势
椰子油
——头发
2018年椰子油市场回顾
现在,开启“椰子油”时代?
全球乳制品交易价格指数上升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