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润贤 李建荣
[摘要]文章阐述了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深刻剖析了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进而结合试点专业建设经验提出了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建议:健全教师专业标准,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建立系统连贯的培养体系;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拓宽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
[关键词]产教融合;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简介]杨润贤(1979- ),女,陕西渭南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李建荣(1979- ),男,江苏姜堰人,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江苏 扬州 225127)
[课题项目]本文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教学工作委员会2019—2020年度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课题研究“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路径研究”(课题编号:1910639,课题负责人:李建荣)、全国轻工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2018年度课题“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QGHZW2018087,课题主持人:李建荣)和2017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点课题“从教师‘三能提升到学生‘三创培养,探索高职院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课题编号:2017JSJG079,课题主持人:杨润贤)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9)24-0057-05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目前,我国产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服务面向区域经济建设,促进了产业与教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即产业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培养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对策。《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明确要求:“高职院校要建立健全产教融合制度,建成一批高水平骨干专业,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高地。”在新形势下,为了实现高职教育快速、全面和高质发展的需要,完成“大国工匠”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建立一支理论知识扎实、业务水平过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较强的教师队伍,已经成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和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师资队伍在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模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属于跨界教育。《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提出,“通过10年左右的时间,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要充分抓住产教融合,搭建起高端平台,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集聚,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良性互动的新格局”。当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从服务国家战略的高度和我国高职教育全局的角度来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支撑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软资源”,也是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而教师的专业发展则是推动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命脉。
二、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高职教育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推进,产教融合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要求。高职院校的核心任务是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而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是培养的核心,培養水平则取决于专业教师团队的整体素养以及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加速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有效手段。目前,在我国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过程中,教师的专业发展还面临一些困境。
1.教师专业标准不够健全,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当前,对于高职院校教师而言,建立和完善教师专业标准是促进教师职业发展成为特定专业的一种基本标志。高职院校的教师专业标准是包括教师资格入职标准、专业发展标准和职称评定标准等多层次的标准体系。从实际操作来看,我国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的关注度不够,缺乏切实有效的专业标准细则,以致教师专业发展停留在表面,难以发挥实质性的效果。此外,职称评定标准也不够健全,在高职教师职称评定时,有70%左右的职称评定条例和标准与本科院校一致,过高地要求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忽视了对实践操作能力、应用技术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评定。
2.教师发展规划不够明确,缺乏系统的培养体系。高职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系统规划,主要包括入职前的专业学习和入职后的系统培养两个环节。由于体制机制不够完善的原因,教师专业发展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导致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出现入职前后的脱节现象。目前,高职院校也逐渐认识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而投入了大量精力加强师资培训,主要包括定期安排教师到境外研修,或者鼓励一批中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级、省级各类师资培训项目,并安排新入职的年轻教师下企业参加访问工程师等。从培养效果来看,还没有真正达到培训的目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系统的培养体系,教师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培训内容没有形成自然对接,久而久之,不仅浪费了大量的职业教育资源,也耽误了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机会和时间。
3.教师实践经验不够丰富,缺乏专业的锻炼平台。2019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年要对高职院校实施扩招,人数是100万。《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的出台,高职招生生源将呈井喷式增长。随之而来的是教师队伍的快速扩容,教师队伍也逐步年轻化,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学团队的一项核心工作。由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新进年轻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任教,企业背景薄弱,缺乏实践经验。面对大量的教学工作和繁重的科研任务,他们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而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两者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不仅影响了高职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专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4.教师国际交流能力较弱,缺乏国际化建设制度。“一带一路”倡议助力中国企业走出去,寻求更大的发展机遇与发展空间;高职院校则应培养国际化人才,开展留学生教育,聚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企业走出去急需培养国际化人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培养已成为当前产业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工作。师资队伍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基本保障,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已逐渐被高职院校提上学校发展和建设的工作日程,但由于外引国际人才经验不足,基础较弱,渠道不宽、不畅,而内培的途径和机会则较多建立在教师完成基本教学和科研工作之余开展的,培养不专、不透,从而使得高职院校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的工作推行缓慢,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5.教师科研能力不够全面,缺乏合理的考核体系。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重点集中在课堂教学上,课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竞赛、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以及毕业设计指导等都属于实践指导工作。科研工作也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各高职院校的科研现状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社会哲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而对专业性较强的科研课题或者校企深度合作等方面的纵向课题则研究相对缺少。一方面是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不足,项目承接难度大;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教师科研兴趣不足,相关政策与制度缺乏吸引力等,造成这种现状的主要根源在于缺乏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量考核体系。虽然高职院校也制定了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细则,但是考核细则内容过多地参照了本科院校的考核标准和要求,并不适合高职教师科研工作量考核,难以体现高职院校的科研考核特色。
从深层次来讲,高职院校教师专业标准不够健全,发展规划不够明确,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国际交流能力不强,科研能力不够全面等现实困境,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高等职业教育的优化发展,也会影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要形成系统认识,高职院校可以依托高水平骨干专业的建设平台、扶持政策和开放资源等,积极探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和服务等专业发展水平的有效措施,促进人才培养在专业能力、创新水平和现代工匠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提升,从而推动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三、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中教师发展的路径选择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高职院校与产业发展联系紧密,是实施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要担当新使命,做出新贡献。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也是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高职院校要通过健全教师专业标准、明确教师发展规划、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科研能力等途径,积极完成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的构建与实施。
1.健全教师专业标准,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对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来说,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是关键,而健全、科学的教师专业标准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保障,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内涵建设。因此,制定和完善高职教师专业标准,对提升我国高职院校教师专业能力、完善教师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进一步完善高职教师的入职专业标准。高职院校要组织校内外专家对新教师的笔试、试讲和面试等多环节进行全面把控,将优秀的人才吸引到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中。二是为促进高职教师的职业生涯发展,要建立健全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形成明确规范的专业发展标准。教育主管部门要根据高职教师的不同职称或不同级别,明确高职教师应具备的专业教学水平与能力、职业资格等级与能力、技术应用水平与社会服务能力等,以此形成高职教师专业发展标准。三是高职院校要建立人性化、切實可行的评定标准,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专业化发展,全面提升个人专业发展能力。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职称评定除了文件硬性要求的课程建设、课题研究、论文发表等科研成果之外,还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实践技能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因此,职称评定小组需要由学校、企业或者行业按照一定的比例组成,以便对高职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高职院校只有健全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才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制度保障。
2.制定教师发展规划,建立系统连贯的培养体系。在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专业发展应该贯穿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从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入职前的专业学习是教师入职后专业发展的基础,入职后的系统培养是教师入职前的延续。为促进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培养,高职院校应从教师专业发展角度出发,明确教师发展规划,建立系统连贯的培养体系。
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高职院校应根据刚入职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从专业起点开始,有针对性地制定短期、中期和长期的专业培养和发展规划,为更好地帮助教师在职业生涯过程中获得专业成长,再根据各个教师的不同需求开展个性化的培训和指导。同时,要引导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省级或者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指导,以及信息化教学大赛、科研项目、企业横向课题等,在培养和实践中不断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水平。
3.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同时,提高实践能力是高职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所在。因此,高职院校要通过校内外有效的教育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成长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有效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是举办专业交流活动,如专题项目建设研讨、企业供需交流等,搭建教师之间协作、校企之间供需的专业交流平台,有效打通传统壁垒。二是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习得是提升专业综合能力的关键。近年来,高职院校实施教师企业访问实践项目,已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比较成功的做法是将教师参与完成企业访问工程师实践项目(访问实践时间至少半年以上)作为职称晋升的首要条件,同时为确保教师企业访问实践取得成效,由学校、企业或者行业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共同制定教师企业访问实践考评制度,并将制度落地实施。三是教师企业访问实践结束,由个人申请企业访问实践答辩,同时递交访问实践成果和总结报告,由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真正实现教师访问实践工作的常态化和有效性。
此外,教师实践能力与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校企合作共建的“企业工作站”和“教师工作室”为教师开展校企合作课题、横向课题、技术改造项目等研究工作搭建了优质的科研实践平台,能够有效促进高职教师实践应用能力的显著提高。
4.拓宽国际教育交流合作,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高职院校要优化全职海外人才(或留学背景)引进制度,注重人才引进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加大引进待遇及人数力度,并以校企合作企业的海外基地为引线,牵线搭桥,拓宽引入渠道,从根本上解决引进人才的后顾之忧,特别是在引进人才的科研环境搭建及政策扶持上给予全力支持,使得人才引得来、留得住。高职院校还要加强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引进方式,通过国际交流合作院校、省市政府职能部门等,聘请海外知名专家担任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兼职教授,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高职院校要以专业教师为主体,选拔学历层次较高且具有一定外语水平和交流能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实施内培。一是与国际交流合作中心教师组队进行培养建设,加强与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相关企业和高校的交流合作,开展合作办学共育国际化人才,人才培养的过程也是教师国际交流水平稳步提升的有效措施。二是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参加中长期国外进修培训、学期互换教学、短期学术会议交流、国际证书获取等专项项目,使教师在真实的环境中快速提升国际交流能力。高职院校要坚持开放的办学战略,聚力服务“一带一路”倡议,构建系统相对完善的国际师资引进和共享机制,逐步建成一支具有国际化水平的师资队伍。
5.构建教学评价体系,不断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和行业多方主体共同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高职教师除了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之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決定》提出,高职院校要重视科研体系的构建和科研队伍的组建,实现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和教学水平的提高。高职院校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是培养模式、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实验实训、校企合作等各方资源和各项内容协同建设、优势整合和应用反馈的过程,而专业教学团队则是实现各项工作内容高度协同性的纽带和关键,不仅需要团队成员协同进行课程建设与项目研究,也需要行业企业高校之间共同制定岗位自由流转机制,形成紧密协同合作通道,全面推动高水平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另外,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紧密型合作企业和行业,实施教师互聘,一方面要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高职院校担任兼职教师,把任教情况作为业绩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要鼓励高职教师积极参与企业项目的开发与设计,将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项目、毕业设计指导等,由校企共同参与考核评价并作为教师年度科研工作完成的主要依据,从而激发教师的科研热情,有效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研究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正处于从经济大国向创新强国迈进的关键时期,高职教育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要准确把握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建立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仅有利于推动高职院校的高水平骨干专业建设,也有利于促进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要积极回应教育与教学改革,从动态的角度合理规划教师专业发展,抓住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契机,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从而整体推进高职教育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世珍.“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机制探究[J].广西教育,2017(27):89.
[2]何应林,顾建军.职业教育跨界研究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36):20-25.
[3]陈丁玮.高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困境及有效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7(4):76-79.
[4]李国成.“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研究[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1):71-73.
[5]周靖毅.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与支持路径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10):42-46.
[6]左彩云.高职院校双师素质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6):86-87.